綜藝上演秀人「四世同堂」背後,內娛六年未消化的選秀「遺留問題」

2024-08-31     搜狐娛樂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秀人有自己的四世同堂」,《超新星運動會》第五季播出至今,觀眾發現節目集齊了從「101」到「404」的歷屆選秀偶像,相關話題吸引了不少關注。

2018年成團的「火箭少女101」徐夢潔與「202」R1SE前成員趙讓大跳街舞;「硬糖少女303」成員趙粵、王藝瑾,「404」INTO1成員劉宇、贊多、伯遠、米卡、張嘉元則作為選手參與各項運動。甚至《創造營:亞洲》打造的「505」精靈少女Gen1es也帶來了舞台。

達成集齊四代秀人成就的節目並非只有一檔,《戰至巔峰》第三季也分別有賴美雲、周震南、陳卓璇、周柯宇作為四屆代表參加,在節目裡還用各自限定團的手勢做了自我介紹,儼然成為當年觀眾的某種情懷。

相較於節目受眾和粉絲們的狂歡,從行業視角來看,雖然選秀相關節目在2021年已經徹底叫停,當年選秀遺留下來的,走「花路」出道的上百人以及背後過千人的秀人群體,依然處於需要內娛慢慢消化的狀態。

而這種尷尬,源於選秀節目當年就存在的嚴重後遺症。

節目或可移植,但原版節目背後依託的粉絲經濟和舞台文化,在彼時的國內是完全脫節的。也是從那時起,「國內沒有舞台」成了經紀公司和偶像藝人們屢屢提起的問題,也推動了各平台《炙熱的我們》《朝陽打歌中心》《來看我們的演唱會》《舞台2023》等一系列嘗試。

但這些節目基本沒能帶來多少熱度,遑論在國內製造舞台文化。而缺少舞台這個終端,前期的練習生培養、選秀出道,就成了一支被大力射出、卻沒有靶子的箭。

這導致,排除大批沒能成功出道後改行的練習生,進入直播帶貨、舞蹈教學、遊樂園跳舞等新領域,甚至不時傳來秀人們在燒烤、算命甚至一些「邪門」賽道的消息。

而當初進入頭部公司,或者簽約在平台旗下的秀人們,成為了所謂的「資源咖」;但他們中大部分並非科班出身,也沒有業務方面的天賦能力。

演戲是大部分秀人選擇的就業方向,畢竟相比音樂唱跳市場,演戲的市場更大、穩定性更高、機會也更多。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楊超越、虞書欣、吳宣儀、范丞丞、朱正廷、畢雯珺等,但截至目前,大部分都很難說已經有自己的代表作。

以楊超越為例,目前比較出圈的角色,可能是《墨雨雲間》里只客串了兩集的「小白花」姜梨,靠著顏值和人設扳回一城;但她本人挑大樑的《重紫》《七時吉祥》,都出現了嚴重的口碑危機。

而虞書欣、羅一舟等的特殊性是,本來就接受過演員訓練,是以演員的身份參與選秀提升人氣。但即使如此,選秀經歷給他們帶來的除了人氣,也伴隨著更多的審視和爭議。

這已經是秀人里影視資源比較好的,哪怕在頭部劇中出演配角,也會有較好的露出。大部分秀人受限於人氣和演技,只能在腰尾部劇集裡出演,甚至出演微短劇,「火箭少女101」成員張紫寧,就去演了微短劇《隔壁有隻桃花妖》。

目前仍在堅持音樂賽道的,只有陳立農、劉雨昕、尤長靖、趙讓等少數確實有一定音樂唱作能力和粉絲基礎,且簽約頭部唱片公司的。但受限於音樂行業的特性,他們也需要更好的露出渠道。

正因如此,大部分秀人如今都會尋求綜藝機會。

問題其實很明白,除了一些秀人還需要綜藝帶來的收益補貼日常,大部分秀人目前都比較缺乏有效、穩定的露出渠道。而綜藝提供的恰恰是這樣的機會。

但這並不能掩蓋,大部分秀人目前處於一個比較焦慮的狀態。相較於影視、音樂等傳統賽道,綜藝能夠帶來的增量是非常有限的,大多數露出還可能是對路人緣的一種消耗,甚至形成「綜藝咖」的印象。

雖然如此,類似的機會依然供不應求。

從2018年至今,行業還是沒能給大部分秀人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而這龐大的「遺留問題」,見證著長視頻曾經盲動增長的野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a20fd365968bb4bd8a2f582da7d5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