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召開「六·五」世界環境日新聞發布會
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六·五」世界環境日當天,我市召開新聞發布會, 通報上年度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及重點工作完成情況。從數據來看,大氣、土壤和水環境總體質量持續改善。尤其是空氣品質改善明顯,藍天指數比 2018年上升7.9個百分點。
淮河是蚌埠的母親河,也是環境質量的直觀體現之一。2019年,淮河幹流蚌埠段5個監測斷面水質類別均符合III類標準,水質狀況良好,與2018年監測情況相比無明顯變化。淮河支流5個監測斷面中,沱河關咀斷面水質類別符合III類標準,比2018年有所好轉;其餘4個為IV類標準。其中,懷洪新河五河斷面和渦河龍亢斷面水質類別劣於III類,水質狀況顯示為輕度污染,與2018年相比有所下降。
位於蚌埠閘上游約600米處的水質監測點位,也是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口。在去年一年的8902.02萬立方米的總取水量中,達標率為100%,比2018年有所提高。「針對水質下降的河流,我們將採取有效提升措施,確保水質只能變好不能變差。」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運在發布會後告訴記者,去年以來,已在五河縣南沱河泗河大橋下增設水質自動監測站一座並投入運行;此外還將在龍子湖、懷洪新河、北淝河增設的1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預計今年就能正式運行,實現更為嚴密的水質監測。
對於市民來說,感受最直觀的改善還是空氣品質。去年我市市區環境空氣品質良好以上的天數有260天,占全年71.2%,而2018年的占比為63.3%,同比上升了7.9%,增幅在全省位居前列。「去年一年,我們堅持科技治霾,編制了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初步完成了大氣污染成因源清單和源解析工作。」陳運介紹說,掌握了污染譜系,我市也同時加強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完成兩輪共804家「散亂污」企業整治,同時繼續擴大全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基本杜絕禁燃區內散煤銷售點和經營性散煤,提升了62座工業窯爐和116台生物質鍋爐污染治理水平——科技助力,管理創新,成為最可靠的空氣凈化器。
除了大氣和水,去年我市降水PH年均值為6.95,比2018年下降0.05,無酸雨發生;全市各類功能區共監測聲環境80點次,各類功能區總體達標率為93.8%;其中城區區域聲環境晝間平均等效聲級54.8分貝,比2018年下降1分貝,質量等級為二級,環境噪聲評價為較好。「去年一年,我市的水、空氣和土壤等環境指標都在好轉,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各項任務,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陳運說,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環保也被稱為最普惠的民生。隨著社會對環保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日益提高,我市的生態環境質量也實現了持續好轉。
來源:蚌埠日報全媒體
記者:靳 瑾 文 / 圖
編輯:成 凱
監製:成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