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都說"百善孝為先",履行孝順父母的職責,是每一位子女的本分。但無可否認的是,付出往往換不來絕對同等的回報,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有時甚至換不來他們的一句噓寒問暖,這不免讓人感到寒心。
何大爺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何大爺在很年輕的時候便沒了老伴,一個人把兩個孩子拉扯大。在這期間,為了供應孩子上學,他每天都要干很多的農活,回到家中還要料理家務,十分辛苦。
如今何大爺好不容易熬到頭,兩個孩子都已經畢業工作,並且在大城市安家落戶。何大爺本以為今後可以安享晚年,可事情的發展卻遠遠超乎他的意料。
原來,自從分家以後,何大爺的兩個孩子便在兩個不同城市安家,雖說都在省內,但是相隔還是比較遠的。起初何大爺打算到大兒子家裡住,讓小兒子每個月提供相應的生活費用,但這個決定卻遭到了大兒子的反對。
在大兒子看來,父親到他家裡住,他還需要花費時間照顧,而自己的弟弟只需要每個月提供生活費就能高枕無憂,這並不公平,於是要求弟弟承擔絕大部分的生活費。
但是,這個要求又遭到了弟弟的反對,他覺得子女照顧父親是應該的,不應該強迫他多花一些錢。
眼看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即將反目成仇,何大爺傷心不已。他向兄弟倆提出要獨自回到鄉下住,讓他們提供生活費用。
有不少人在得知何大爺的情況以後,都為他打抱不平。辛辛苦苦一輩子讓孩子有了出息,卻換來這樣一個結局實在不值得。
的確,何大爺的經歷相當可悲,但更為可悲的是,類似的情況在我國其實並不少見。這些子女並非毫無孝心,只是在現實面前,他們不願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也就演化成了"假孝順"。
·只打錢,少見人
現如今很多年輕子女在成家以後,往往很少回老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只是每當有假日時,就給父母打錢或是寄一些補品。
對於一輩子節儉的老人而言,這些錢與補品他們往往不會去碰它們。他們真正希望的,是子女的陪伴,而不是這些做足了表面功夫的東西。
·多言少行
還有一些子女會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噓寒問暖,但是在絕非必要的情況下,往往不會回到老人身邊實實在在地照顧他們,這也是一種"假孝順"的表現。
誠然,這種口頭上的關心能夠為子女換來一個"關心父母"的美名,但是這些話除了能讓老人聊以慰籍之外,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用,老人依舊無法從中切實感受到幸福。
·推脫責任
有些子女會以"難以適應城市生活"、"為父母尋找朋友"為由,將他們送入養老院。這看似是為老人著想,但事實上卻是子女逃避贍養父母職責的表現。
但凡子女有孝心與耐心,終有讓老人適應城市生活的一天。至於孤獨感其實也是相對而言。子女如果不主動關心父母,和他們談心聊天,那麼再多的朋友也無法填滿親情這部分的空缺。
何大爺的經歷也給現如今為人父母的年輕夫婦提了個醒,如果沒有好好教導自己的孩子,那麼等到他們長大之後,也很可能會出現不守孝道的情況。
·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要想讓孩子長大之後能夠做到孝順自己,那麼父母自身也一定要做到孝順長輩。父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為長輩考慮,體諒長輩的心情,那麼子女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將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
·培養責任意識
孩子能否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職責,關鍵在於他們是否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一個缺乏責任意識的孩子,往往會將老人視作一種累贅,進而逃避應盡的職責。
為了達成這一點,父母平時要多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慢慢培養起責任心以及獨立意識。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他們自然會在責任意識的驅使下,盡心盡職地照顧父母。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