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出生的溫鐵軍,是中國著名的「三農專家」,人送外號「溫三農」。
他畢生的治學理念,強調「實踐」二字,認為只有用自己的眼去觀測、用自己的腳去丈量、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才能求索出真理。所以,他常常能得出顛覆傳統觀念的理論,讓我們大開眼界。
1968年,17歲的溫鐵軍與當時的年輕人一起,選擇了去山西當一名「知青」,此後的11年里,他在那裡農村勞動、種地,奉獻了自己美好的青春。
對於這一段經歷,溫鐵軍並沒有什麼怨言,相反,他認為正是「上山下鄉」的經歷,成就了他的人生。在他看來,當年國家制定這樣的政策,雖是無奈之舉,卻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溫鐵軍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在毛主席老人家的號召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工人、學生、知識分子,積極踴躍去農村插隊,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開荒的熱潮。
其實這個政策並非我們首創,而是向當時的「老大哥」蘇聯學來的。
1954年,為了彌補工農業發展的失衡,蘇聯開啟了大規模的墾荒運動。他們進行了大膽創新,以城市青年作為墾荒主體,兩年共動員了27萬青年前去開荒。這一舉措起到了一箭雙鵰的作用:既解決城市青年的就業問題,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危機。
就在第二年1955年,中國就派員前來取經,在回國彙報後,得到了領導人的肯定,並立即組織了首批60人的「試點」,成功在黑龍江蘿北縣開墾出了1200畝荒地。在此之後,國家又組織了不同城市的青年,進行了規模不大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真正大規模實施該項計劃,則是在1960年以後,一直到1978年,才正式停止了這項運動。
二十多年之間,共有1600萬的城市人口去農村落了戶,約占當時城鎮人口的十分之一。這是人類移民史上的一個重大奇蹟,對中國現代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農村插隊
新中國成立以後,整個國家幾乎是一窮二白。在蘇聯的幫助下,中國開啟了工業化進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在1952年-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較五年前增長了67.8%,工業產值平均年增長14.7%。
這個數據,甚至超過了當時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美國、法國等。
工業化的浪潮中,城市人口急劇增長,農村人口湧向城市,在五十年代中後期達到一個高潮。就在高歌猛進之時,卻突然遭遇了很多困難,讓年輕的新中國處於內外交困的不利局面。
韓戰之後,與美國基本是「老死不相往來」;又與蘇聯交惡,他們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國內也遭遇「三年困難時期」,很多人連飯也吃不飽。
中蘇關係惡化的一個嚴重後果是,蘇聯撤走各個領域的專家,並提前向中國逼債,讓中國的工業在短時間內陷於停滯,經濟也處在崩潰的邊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新進城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面臨著失業;農村卻勞動力不足,生產效率低下,糧食產量的遠不足以供給全部人口。這一段時間裡,全國大部分人,都在飢餓之中艱難度日。
無奈之下,我們選擇讓廣大年輕人下到廣大農村,以應對當時的艱難。
青年下鄉
「上山下鄉」運動,在當時起到了不少的作用:實現勞動力回流,消弭了勞動力過剩對於城市的壓力,補充了農業生產力的不足。
在當時的情況下,農村生產力和人口數量成正比的,人越多,生產力就越強,產出就越大。因此,社會上最為最富活力的年輕人,大量去往農村,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農業、農村的快速發展。
今天我們看到鄉下水網密布,農田整齊劃一、土壤肥沃,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這一時期打下的基礎。在毛澤東同志「修好淮河」、「馴服黃河」的指示下,對大江大河進行了有效治理,基本控制了肆虐千年的水患,並且變「水害」為「水利」。
大力治山改土、平整農田。將低洼、突起的土地變成平坦沃野,同時對沼澤、鹽鹼、淤沙地進行改造,使其成為適宜耕種的農田。完善水利系統建設,修水渠、打機井,讓大部分農田達到排澇、灌溉的標準,形成旱澇保收高效穩產田。
農業發展
除此之外,農業的機械化、化肥化、電氣化也有所起色,農業科技初步發展,一改過去「靠天吃飯」的不利局面。
當時十幾、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有的剛剛從學校走向社會,閱歷較淺、思想還不成熟,憑藉著一腔熱情,去到農業生產的第一線,靠肩挑手扛打下一片天地。
在長久的工作中,磨練了精神意志,提升了實踐能力,打造了不畏艱難的品質。
這一部分人,有的回到城市,走上工作崗位,成為各個行業的中堅力量。他們將「知青」時的「優良傳統」,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傳播給同事、單位,激發了大家肯干、實幹的精神。
位於黑龍江墾區,官兵群眾發揚艱苦努力,讓這一片無人之區,最終成為千里沃野,農牧業產量不斷刷新記錄,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北大倉」。以北大荒為代表的墾荒行動,創造了耀眼的農業奇蹟,激勵了當時的國人,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力量的象徵。
黑龍江墾區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發展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有著天壤之別。落後的國家缺乏經驗,在發展上急於求成,只能去抄先進國家的「作業」。於是,英國、美國,包括後來的蘇聯,都成為被追捧的對象。
殖民地的發展中國家,一般照搬宗主國的政治體制,比如印度,搞議會民主制,設立上議院、下議院,完完全全就是英國的翻版。更多的國家則是「病急亂投醫」,覺得哪種制度好了,就直接拿去用,罔顧自己的國情。
歷史已經充分證明,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現在的南非、巴西、墨西哥,在過度集中的城市化進程後,都面臨了相似的問題,很難找出徹底解決問題的「良方」。大量的失業人口,整天無所事事,會走上街頭抗議,造成社會的動盪,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中國則走在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上。這條路不是自上而下的空想設計,而是從下往上的革命。其思想和理論,並非來源於某本著作,而是在廣大邊區農村裡實踐出來的。
土地改革
無論是土地改革,還是農村包圍城市,都是我們結合國情進行的原創。雖然路走得異常艱辛,也繞了一些彎路,但卻是畢其功於一役,一下子解決了很多問題。我們城市化水平雖然發展相對慢了一些,卻有效規避了很多問題,尤其在各種競爭中,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戰略縱深」。
抗日戰爭年代,利用廣大農村建立敵後根據地,讓日本人疲於應付;解放戰爭時期,優先控制農村地區,進而包圍城市,讓國民黨深陷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即使到了今天,農村依然是我們堅強的後盾。
中美貿易戰中,我們之所以擁有十足的信心,在美國的大棒前不亢不卑,得益於國家坐擁了5億5千萬的農村人口。這是是我們促進經濟內循環、實現產業升級最直接的底氣。
中美貿易
「農村」是中國基層的本色,有人將其視為落後、封閉、保守的象徵,拖累中國近現代的發展。然而這些人只看到表面,沒有理解背後深層次的邏輯關係。
中國所有基礎,全部紮根於農村,農村為近現代的工業化付出很多,也犧牲了很多。建國以後發展向重工業傾斜,提出「優先發展工業,工業反哺農業」的思路。中國現代化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農村、農民的貢獻。
如今的農村,基礎設施差、農民生活困苦、得不到基礎保障,是「三農」面臨的最大問題。
現在我國的GDP已經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雄踞世界第二;
人均GDP達到6.46萬元人民幣,超過世界平均水準。工業的發展一騎絕塵,已經不再需要農業的支持,也許已經是時候,對辛勤付出的農民,進行應有的補償,感謝他們曾經做出的豐功偉績。
上山下鄉
歷史上的「上山下鄉」運動,已經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而結束,或許從不同的角度,人們對這一運動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但揮之不去的卻是這種精神的印跡。每一個中國人,內心深處總是有一股「農民情結」的,向上數三代,家都是農民。「大不了回去種田」是我們的口頭禪,我們總把農村看作自己終極的歸宿。
也許在新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嘗試一次思想的「上山下鄉」,讓靈魂得到徹底的蕩滌和升華。
文/陳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