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母在靠港,中國衛星在鳥瞰。
2018年10月11日,長光衛星拍攝視頻,捕捉到美國航母正在靠港
這顆衛星叫「吉林一號」,0.5米的解析度,倒不是解析度不能再高了,而是再高就是軍用級了。
即便如此,美國航母在幹啥,也照樣給你安排得妥妥的。
天道好輪迴,總偷拍別人的美帝,也有被別人拍的時候!
吉林一號光學A星,2015年10月7日成功發射,是我國首顆自主研發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光學成像小衛星
在過去幾十年里,美國海軍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人從內看到外看個通透。
這種透明的後果之一,可能意味著此美國在我國周邊的動向,隨時會被抓住。
抓航母有多難
航母,三百多米長,對於大海而言不過一粟!
在岸基遠程雷達不發達的年代,發現大海上的艦艇是一門苦差事。
比如,在中途島海戰期間,要找到對方航母,美日雙方都要先派出大量偵察機(南雲一次就派出12架),在有可能出現敵方航母的區域開展扇形搜索,如果估計的不對,所有偵察機都可能無功而返。
反映美軍PBY「卡特琳娜」水上巡邏機在中途島海戰中發現日本機動部隊的油畫
隨著戰後偵察手段的不斷發展,配備相控陣雷達的戰艦已經可以監視本艦周圍數百公里的海域和空域。
不過……雷達看到的,就是航母嗎?
怎麼可能。
你找一艘30萬噸油輪,看他在雷達上是不是比航母大?
利用這一原理,冷戰時期美軍經常在蘇軍的監視下玩起移花接木,用雷達反射面積接近的補給艦掩護航母,擾亂蘇軍遠程雷達的跟蹤。
正在海上補給的美軍「尼米茲」號核航母,可見補給艦的尺寸和航母接近,可在雷達上「冒充」航母
由於航母屬於典型的時敏目標,巡航速度與我軍驅逐艦最大速度,相當「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能以33節的航速,持續航行一個月以上。
這個速度換算成汽車速度表就是61公里每小時(1海里=1.852公里),一夜按10小時算,就可以開出去610公里!
什麼概念呢?
從海南三亞榆林基地到中沙群島海域,大約就是610公里
也就是說,如果在中沙群島丟了目標,第二天就要在半徑610公里範圍內的海洋上搜尋。
戰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美軍航母遭到蘇聯方面跟蹤後,通常玩「移花接木」就可以擺脫。
第二天茫茫大海,你上哪找去?
因此,能不能在戰爭時期準確定位美國航母,是中國保衛國家安全的關鍵能力!
衛星圖下的在南海活動的里根號航母(來自:環球網軍事)
而前陣子「里根」號來南海,除了要溜到日本去,也是為了測試中國海軍的反應時間。
我航母過來了,你能發現嗎?能識別嗎?出動夠快嗎?
理論上說,中國人要實現精確攔截,至少要提前幾個小時就發現美軍的動向,還要確認是美軍航母。
然後,驅逐艦出動,在遠程雷達或者巡邏機的導引下,攔截目標。
但這裡有個難點。
美國航母過來測試,結果被中國多艘軍艦圍觀(圖源:環球網)
監視的難處
前面提到,美國人會利用雷達反射面積接近的補給艦,玩移花接木的把戲。
而在雷達無法辨識航母大小回波目標的時候,視覺偵察幾乎是唯一的手段。
既然前邊提到「吉林一號」衛星直播美國航母進港,那麼咱就用這款性能不錯的商業衛星,替代我軍的偵察衛星進行推演。
吉林一號光學A星
如果「吉林一號」就是我軍的偵察衛星,我們能夠實時監控美軍航母,為「圍觀群眾」提供目標數據嗎?
很難!
根據物理學基本定律,人造衛星的最快速度就是7900米/秒,一般的低軌道衛星速度會少幾百米/秒的樣子。
這就意味著,「吉林一號」衛星要再次這個區域,就需要等很長時間。
這個「很長」是多長呢?
「吉林一號」+「快舟」固體火箭的組合,2019年12月7日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B衛星
三天!
2015年10月,「吉林一號」一箭四星部署到位,那時候的回訪時間就是這麼長。
直到2017年11月又補射了一批,回訪頻率才提高到一天!
截至2019年,「吉林一號」在軌衛星13顆,理論上說回訪時間大約是6小時,每一個月可以將中國及周邊地區徹底掃描一遍。
但對於航母這種目標來說,這個偵察頻率仍舊不可接受,甚至一小時都不可接受!
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
因為,對於需要起豎和一定反應時間的DF-21D而言,至少要第二次確認航母的位置才能發起攻擊,間隔一小時定位一次肯定會影響打擊效果。
時間越長,可能範圍就會成幾何級增長,只有將對方的反應時間壓縮到1-2分鐘,航母只能開出去1-2公里的時候,可能範圍才會被壓縮到一個小角度的扇形區域,飛彈引導頭只需要覆蓋這個範圍!
要實現這一目的,初始坐標、敵艦運動速度等等諸元必須要准!
最好能夠實時跟蹤。
因為實戰中要考慮飛彈的飛行時間,這也是為什麼射程能到2700公里的DF-21D,在反航母射程只有1500公里。
反艦彈道飛彈攻擊美航母想像圖
「吉林一號」原計劃2020年發射60顆衛星,能實現30分鐘回訪,2030年發射138顆衛星,實現全天候監視。
不過,這個野望可能要令人失望了,因為他第一階段16顆組網都尚未完成。
但大家不必擔心,因為這只是民用衛星,至於軍用衛星有沒有全天候監視的能力……
而去年圍觀美國航母那件事,肯定有什麼東西告訴解放軍,有一艘美國航母可能要過南海。
是漁船嗎?是軍艦嗎?咱的巡邏力量再強也不可能在南海塞滿艦船。
是巡邏機嗎?太貴了,不值得。
一番排除下來,其實只有衛星是滿足要求的,也是可能性最大的。
問題是,解放軍七艘驅逐艦同時圍過來(另三艘外援),一定是早就鎖定了美軍的航線,否則十艘軍艦應該依次排開搜索才對。
結論只有一個,肯定還有什麼東西在直播美軍位置信息。
是什麼最後鎖定了美軍呢?
遠程雷達?很有可能,不過現在解放軍還有一手絕活!
鄰近空間
正在維護的無偵-8超音速無人機
航母實在是一個難纏的目標。
既然現階段衛星不太可能實現實時跟蹤,雷達有可能被騙,不如上偵察機吧。
只要不被打下來就行了。
無偵-8屬於臨近空間飛行器,速度大於3馬赫,極速未知,使用兩台火箭發動機。
無偵-8超音速無人偵察機
也正是因此,現有攔截手段對他都不太適用。
對普通防空飛彈來說他太高(高界30公里),對反導攔截彈來說又太低(低界40公里)。
雖然火箭動力對續航力會產生一點影響,不過用來觀察1500公里範圍內的航母絕對是足夠的。
我們可以看到,當母機投放無人機後,火箭發動機開啟,迅速加速到4馬赫(文中沒提),然後保持速度巡航。
如果飛行器以4馬赫飛行35分鐘,按照高空馬赫數1062公里/小時計算,他已經飛過了2478公里!
當然,實戰中會以脈衝模式點燃發動機,讓航程更大一些,不過這就不是我們能知道的了,就按2478公里算吧!
從菲律賓北部海域發射時,到關島上空轉一圈發動機才關機,這段時間足夠為飛彈、航空兵和水面艦艇部隊提供打擊引導了。
如果美國航母的航行區域是在南海,那麼情況會變得更加簡單,無偵-8將在他頭上盤旋十幾分鐘,反覆穿梭廣播。
如此一來,且不說DF-21D將會在重入大氣層之前完整的收到目標坐標信息,水面艦艇、潛艇、航空兵同樣可以了解戰場態勢,選擇薄弱點發起攻擊。
反艦彈道飛彈鎖定美航母效果圖
自2016年7月南海對峙以來,美國軍艦每次來南海必被發現,必遭攔截。
這實際上宣告,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統治地位已經不復存在。
解放軍有能力在1500公里範圍內找到任何自己感興趣的目標,而且還有能力對目標進行多層次不同方式的跟蹤監視。
電影《變形金剛:墮落者的復仇》中表現的美軍「華盛頓」號核航母被擊沉的片段
換句話說,中國人礪劍20年,終於有能力把戰爭擋在至少1500公里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QJ-t28BUQOea5OwiBU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