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與諸葛亮無關,諸葛亮只是一個背鍋俠?

2019-08-06     知常容

現在大多數人認為魏延之死就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三國演義》中為了解釋為什麼諸葛亮要殺掉魏延,不惜醜化魏延。同樣是打長沙投降,黃忠受到禮遇,魏延卻要被諸葛亮下令處斬。劉備攔下之時,諸葛亮說他有反骨,當然最終沒有殺成,此時殺了,那就和歷史不符了。後來諸葛亮時日不多之時,用七星燈續命,結果魏延以緊急軍情為由闖入營帳,帶進來的風吹滅了主燈。

看到這個情景,諸葛亮的粉絲的牙是恨的痒痒的,魏延真該死,這是看到這一幕的很多人的共同感覺。所以後來魏延被殺,誰也不會替他感到惋惜,認為他罪該至死。

這是小說,這些情節全是作者虛構的,但《三國志》作為史書,也記載了一段文字是讓人值得深思的。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這一段記載似乎暗示諸葛亮是有意要處理魏延,殺意十分明顯。那魏延之死真的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嗎?我們一一來分析。

生前為什麼不處置魏延

諸葛亮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很早就安排好後事,包括自己去世之後的權力誰來接替等等。

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

類似的也記載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中

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

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應該在生前就安排好後事。那麼疑問就來了,既然在生前就安排好後事。魏延如果真的難以節制,為什麼不在生前就解決掉呢?因為當時諸葛亮的威望遠遠大於劉禪,諸葛亮死後,整個蜀漢亂成一團,這個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

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派人去與東吳重新結盟,孫權就說沒了諸葛亮,你們還靠譜嗎?。所以死前處置優於死後他們自行處理。

陳壽的動機

陳壽的父親因為受馬謖的連累受到處分,有人讚美陳壽說他很正直,不念舊仇,秉筆直書,把《諸葛亮傳》寫的十分感人。定下這個結論的人可能沒有細看《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那裡面的人物的死或廢全與諸葛亮相關。劉封是被諸葛亮建言害死,彭永年才華和龐統相近,是被諸葛亮進讒言弄死的,當然這裡還有記載諸葛亮對魏延的證據,在上文已經談到過,就不引用了。

但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從生病到去世就11個字,所以這裡陳壽的動機是什麼呢?

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記載的前後矛盾的內容。如果真的發生魏延和楊儀他們在當時就內鬥,《諸葛亮傳》中記載的司馬懿讚美諸葛亮的話又是從何而來?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這說明當時的營壘是沒有混亂,十分有序,這不符合常理。這能證明魏延是沒有反心的,忠於蜀漢的。

那麼陳壽的動機是什麼?

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

魏延是劉備的部曲,是鐵忠於劉備,所以被劉備火線提拔鎮守漢中大門。諸葛亮掌權開府之後,魏延被納入了丞相府序列,任命為丞相司馬。當然漢中的軍政之權就落到了諸葛亮的手中。

諸葛亮掌權之後,對魏延還是很不錯的。魏延的性格是有缺陷的。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和文官系統的關係是很不好,與楊儀不和是世人皆知。諸葛亮的態度卻是這樣: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對這兩個人是完全的信任,不會偏向哪一個人。不但如此,如果有人對魏延進行嘲諷的話,那麼諸葛亮會給魏延找回場子。

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讓誰讓之呢?就是讓當時的蜀漢車騎將軍劉琰道歉,後來劉琰向諸葛亮寫了很長的檢討書,這裡與正文無關,所以就不展開了。

從上面來看,諸葛亮對魏延很是不錯。

為什麼說他是背鍋俠

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都上書稱對方造反。即將接任重擔的蔣琬為什麼一口咬定就是魏延造反,除了與楊儀是老鄉,都是荊州人這個因素,以及魏延與整個文官系統的關係不好這兩個因素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如果你站在蔣琬的位置,二選一,你覺得你會選擇留魏延還是留楊儀呢?肯定是留楊儀。因為蔣琬有一個弱勢,那就是不會帶兵作戰。他接任好多年後,劉禪都很奇怪,你為什麼還不去北伐,所以還下了旨意讓他去北伐。

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任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畔——《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

這裡可以看出蔣琬的弱項,如果留下魏延,絕對無法節制,這是劉備留下的定海神針,一員猛將。魏延能服諸葛亮,絕對不可能服蔣琬的,如同楊儀不服蔣琬一樣,這兩個資格都比蔣琬老。

蔣琬希望休養生息,魏延是希望死命北伐,甚至出奇兵,理念是絕對衝突的。

楊儀是文官,比較好對付。不管從蜀漢的大局,還是自己的掌權來說留下楊儀比留下魏延好。

劉禪的態度也是很奇怪,他問蔣琬誰反了,蔣琬說魏延反了,劉禪就相信了,這說明劉禪對魏延也是保留態度的,認為魏延自己也難以節制,否則肯定要去清查一下到底怎麼回事。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背鍋俠呢?諸葛亮一死,諸葛家族的勢力就沒了,他那孩子還沒有成年。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以為諸葛亮死後就姜維接班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姜維是在蔣琬,費禕都死後再過幾年才完全掌握大權。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蜀漢當年對武將的壓製程度。像鄧芝這樣的文臣都長年擔任大將軍一職。

魏延死了,如果大家說是劉禪殺的,或說是被楊儀,蔣琬害的,蜀漢就可能上演文武官員直接對抗,後果很難想像,該怎麼交待,這種影響是最小的呢?誰來背這個鍋呢?蔣琬剛上任,人心不服,如果一上任就斬殺大將,顯然不合適。劉禪背成不成?似乎理由也不充分,那楊儀和姜維更沒有辦法背這個鍋了,所以最佳的人選當然是已經死去的諸葛亮。

因為諸葛亮在當時的聲勢是絕對唯一的,藉口說是諸葛亮殺的,任何人都不會有意見。至於《三國志》中記載與楊儀,姜維,費禕密謀之事,是他們三個串供對外宣稱的呢,還是陳壽故意加上去的就不得而知了。陳壽一直被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瞧不起,這個在史書上是有記載的。

反正不管是他們三人的串供,還是陳壽加的,還是為了蜀漢當時的穩定,都符合他們這些人的利益,諸葛亮都是絕佳的背鍋俠人選,魏延必須死。

這就是三國的魅力,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那有沒有真正的答案呢?也許歷史永遠一團謎。我寫三國題材的文章不下百篇吧,從不同的角度去讀。當然你也可以從諸葛亮蓄謀的角度去談。只要你在今日頭條搜索欄中輸入:「知常容諸葛亮」,這六個字就可以找出我寫的關於不同角度解讀的諸葛亮。

橫看成嶺側成峰,也許這就是歷史的魅力吧,去追求絕對的歷史真相是很難的。歷史永遠是今人的歷史而不是古人的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Q54am0BJleJMoPMfo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