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起義前夕,中共情報七大系統幾十個小組上千名情報人員在活躍

2019-10-24     半杯餿茶

幾乎與抗戰勝利同步,中共最高決策層未雨綢繆,首先從大戰略角度出發,為了生存與發展,也為了以後有可依託的戰爭基地,首先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策略。(中共自開始建立獨立的武裝始,嘗盡了無後方作戰的艱苦。即便在曾經的瑞金和延安,或是最大的抗日根據地晉察冀,不是便作戰便穩定根據地,就是地薄人瘠之處)當經過了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和八年抗戰後,日益強大的中共早就意識到,靠游擊戰所消耗和支持的後勤遠不能匹配隨時到來的大決戰的規模。

偽滿時期的東北一景

1945年9月15日,中共便成立以彭真為書記的東北局,隨即指令各根據地抽調2萬幹部和10萬軍隊,隨同彭真、陳雲等進入東北。

農村包圍城市,這是第二次土地革命戰爭初期一直到抗戰初期,經過了長期戰爭和政治鬥爭血的教訓,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袖們總結出的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預判、理論,和實踐經驗。十幾年的風雨,中共從弱小到強大,已經基本完成了農村部分,現在,是時候開始奪取各個城市了。作為中國當時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東北局當然也以此為重點。

彭真

1946年,東北局根據中央精神,成立城市工作部,由彭真兼任部長。城工部既領導國民黨占領城市的隱蔽戰線工作,也領導解放區的城市建設工作。

1947年5月,敵工部(聯絡部)與城工部合併為城工部,李立三任部長。根據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由東北局城工部統一領導國民黨占領城市的中共隱蔽戰線工作。長春。便是東北局城工部的工作重點城市。

李立三

而早在抗戰持久階段的1942年初,延安就為了和抗聯打通聯絡,開闢抗日根據地,在延安舉辦了由韓光領導的13人幹部訓練班(東干班)。經過短期訓練之後,準備派往東北工作。抗戰勝利後,這些幹部紛紛回到了東北,展開了各類工作。其中,針對長春的情報工作也是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

1949年8月15日光復至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活動於長春的各系統隱蔽(情報)組織,主要的有東北局領導的:徐慎系統、吉北聯絡處(陳少中系統)、九台聯絡站(江含系統)、東北人民解放同盟(東北局社會部長春工作站,即張鼎一系統);由東北軍區領導的是松前指揮部(陳光系統);由松江省社會部和長春工委領導的為長春情工組(侯諾青系統);先由東北局領導後轉由長春工委領導的呂天系統。

侯諾青系統中長春情工人員,李真凡烈士

徐慎系統。徐慎,便是上述「東干班」13人中之一。1945年3月,抗戰還在進行中,徐慎便奉命從河北定縣出發,在中共交通線的精心安排下,於1945年5月中旬到達長春,住在姐姐家。後經其姐夫介紹,成為偽滿保險公司的雇員。1945年9月,日本投降,東北局快速進駐瀋陽,徐慎和同在長春潛伏的申東黎(中共),先後到達瀋陽,由張化東將其送至彭真處。

1945年9月下旬,根據彭真指示,由周保中領導組建了中共長春市委,申東黎任書記,徐慎、趙東黎、傅根深、劉健民等任委員。

李真凡烈士手信

由此,徐慎在長春領導和從事中共隱蔽戰線工作,一直到1946年5月23日,隨市委撤出長春。1947年7月,徐慎被奉命潛回長春,與在長春的中共隱蔽組織成員孫亞明、金山、郭景兆、宋平等接上了組織關係,統一領導長春隱蔽戰線工作。以後形成了「徐慎系統」。該組織成員180餘名,其中知識分子較多,主要活動於國民黨上層、知識界、文化界和大中學校。

東北局城工部派出機關,主要有吉北聯絡處(陳少中系統)和九台聯絡站。

東北局為開展吉、長兩市的對國民黨軍工作和城市工作,於1946年冬分別于吉林缸窯和榆樹五棵樹建立了聯絡站。「吉北(缸窯)聯絡站,對外稱吉北聯絡處,處長陳少中,副處長方正。」該處通過中共吉林市情工人員王文達在國民黨新1軍、偽軍官學校、長春大學等單位,發展了錢澤球、肖斧、劉樹春、那守田、王文則等情工關係。

陳少中

「該系統成員100餘名,成分主要為青年學生。」1948年初,中共長春工委建立後,吉北聯絡處劃歸長春工委領導。九台聯絡站的前身是榆樹五棵樹聯絡站,初期站長為高秀成,副站長張誠華。1947年11月五棵樹聯絡站遷到九台縣,對外稱九台縣政府民運科。「這個聯絡站對外派遣很少,主要是送往迎來。」通過江含派遣的地下工作人員有劉國奇、劉國風等。長春工委建立後,該聯絡站亦轉由長春工委領導。

侯諾青系統,即松江省委社會部(公安處)工作組,又名長春工委情報工作組。為進一步加強在國民黨占領城市的情報工作,松江省委根據東北局的指示,「於1948年初,責成陳泊(布魯,松江省公安處長)抽調以侯諾青(情報科長)為首的林今朋、崔榮、康玉明、葉松、徐庚鐵、王興普等40餘人,組成了情報工作組,深入到長春外圍九台、卡倫一帶, 展情報工作,並在卡倫設立了檢查站(林今朋、崔榮)。」

陳泊(布魯,時任松江省公安處長)

長春工委建立後,轉由長春工委領導,稱長春工委情報工作組,松江省委社會部對其仍有指導關係。為了提供軍事情報,便於掩護,對外亦稱解放軍松前指揮所,司令員陳光。陳泊為長春工委委員,負責情報工作,具體工作由侯諾青負責。「該組織向市內派遣、發展地工人員380餘名,形成了侯諾青系統。」該系統「成員主要活動於長春國民黨黨、政、軍、警、憲、特內部,搜集情報、瓦解國民黨軍、策動起義、保護市內機關、企業、工廠、學校及公用設施。」侯諾青系統中有幾個著名小組:

於經五小組:有李真凡等10餘人,負責藥品、國民黨上層動態和軍事情報等。

高虹小組 :有於雷、張博、張尚志等人,負責鐵路、交通的安全、設施,警察局的人員檔案和車輛等。

白天小組:負責長春大學學生運動、學生檔案、學校設備等。

何永淳小組:發展近300名地工人員,負責打入國民黨新7軍內部,進行策反工作等。

東北人民解放同盟,即東北局社會部長春工作站,其前身為東北青年救亡會。

1934年,東北留日學生張為(維)先在日本東京組織了讀書會,團結留日進步青年,宣傳馬列主義。1935年8月,張為先、丁宜等又組織了東京反帝大同盟,又名東北青年解放社, 展抗日救國活動。1937年8月,留日學生侯洛、田琛、高亮等又組織了社會科學研究會,夏航等也組織了一個讀書會。1938年春,這幾個組織經過協商,統一定名為「東北東京留日青年救亡會」。1940年,留日青年救亡會正式接受中共領導,隸屬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社會部,並更名為「晉察冀東北青年救亡會」。1945年9月改為「東北人民解放同盟」,隸屬東北局社會部。

張為先,中共東北情報組織的領導之一

東北青年救亡會長春分會"成立於1940年4月,領導人為田琛、關克、高亮,1947年8月改為東北局社會部長春工作站,一直工作到長春解放。」這個系統的多數成員是留日的愛國青年。1945年8月15日之前,他們主要活動於日偽的上層機關,了解軍事情報,監視關東軍動向,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也適當 展瓦解敵軍的工作。1945年「8·15」 光復後,他們主要活動於國民黨東北行營、東北黨務專員辦事處、新1軍、新6軍等部門,搜集國民黨黨政軍情報。「解放前夕,該系統在長春的成員約50名。

東北長春守軍擺拍照

呂天系統,呂天,原名呂殿元,原系東北局城工部派遣幹事。1948 年長春工委建立後任長春工委組織部組織幹事。1946年呂天派遣劉志誠、翟福貴、王天恩到長春跟蹤偵查暗殺李兆麟的主使閆鍾璋。1946年末呂天又從被俘的國民黨軍官中物色了劉鐵文、李鳳桐、劉華、閻世斌、葉偉、佟炎等6人隨遣返的戰俘一起回到長春國民黨部隊,搜集軍事情報,努力瓦解國民黨軍。

1947年,呂天派溫旭山到長春,組織「新文化行動同盟」,發展成員。

同年,呂天另派李天成到長春大學組織李夢星工作小組,開展學運。李夢星工作組在核心組下面設立了A、B、C、D四個小組,其核心成員為陳貴民(長春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學生,淪陷時期「軍校」五期生)、張智(長春大學法學院學生, 「軍校」六期生,曾組建新民主主義研究會,會員10餘名)、秦宏倫(長春大學醫學院學生,「軍校」七期生,1947年秋曾與長春大學學生安邦梁、趙永年一起前往解放區,受勸阻後返長。1947年經劉育新介紹,與安邦梁轉入「徐慎系統」。 194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梁亦(長春大學法學院學生,「軍校」六期生,1947年秋於哈爾濱由東北局城工部派回蔣管區做地下工作)、韓偉(長春大學工學院學生,「軍校」四期生)。其中,A組組長張智、B組組長陳貴民、C組組長秦宏倫、D組組長由秦宏倫兼任。

東北長春國民黨守軍

每個組的組長發展的成員一般以5人為限,在各組的英文字頭後面 以1-5的1位阿拉伯數字,核心組以下的各組成員也可以發展5名成員,核心組下的第二級地工人員的編號即在英文字頭後面有2位阿拉伯數字,如C25。層層發展的目的是為防止被國民黨特工組織破壞。因此,「每個地工人員只知道自己的直接上級和自己發展的下級的姓名和代號,嚴禁發生橫的關係,不允許採取會的方式布置工作,只可以同上下級兩人間單線聯繫,發展下級地工成員,要經過發展者周密的考察,把真正信得過的人吸收進來,還需要將擬發展者的情況,向自己的上級口頭彙報,並徵得同意。」李夢星工作小組還統一了工作指導思想:

1.李夢星地工小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按照中共中央東北局城工部的部署展工作;

2.李夢星小組堅持在長春的陣地,在長春青年中組織第二戰線,與正面攻城的我軍相呼應,為解放長春而戰;

3.工作方針是發展秘密工作的組織, 展宣傳工作,打入到國民黨軍隊中去,瓦解敵人,鼓動逃亡,組織武裝起義,為攻城部隊提供情報和各種條件,用一切方法使長春市早日得到解放,減少長春市人民的痛苦。加入敵人向南滿逃竄,要組織力量保護城市,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該小組將指導思想寫進《李夢星組工作綱領》,「該綱領曾油印四五十份」,秘密在地工人員中傳閱。

另外,馬庶民(李景澤)到長春做情工人員王宏文(王長新)的秘密交通。派郭群到長春,組織東北人民解放先鋒隊。呂天到長春工委工作後,繼續做情報派遣工作,派遣的情工人員,又各自發展了一批成員。呂天系統,頂峰時期成員達200餘人。」

陳光

松前指揮部,即陳光系統。陳光是圍困長春期間東北軍區松前指揮部司令員。該地工組織,主要是通過松前指揮部偵查科代理科長張正平(張旭東)搜集長春守軍的軍事情報,策動國民黨軍起義,策應解放軍行動。張正平原系中共新四軍司令部情報處城工室的幹部,主要負責向國民黨占領區派遣地下工作人員。1947年10月初,張正平受山東軍區司令部情報處的派遣由青島啟程來長春。10月中旬,張正平抵長春,在松前指揮部陳光司令員的領導下進行工作。張正平到達長春後,很快與國民黨暫56師中的中共情工人員金器之、李雪松、冷殿甲、張九福、李野光、李鐵夫、白殿升等接上了組織關係。1948年1月中旬,張正平等在頭道溝東二條43號 辦了富源長制米廠,並以此為掩護展活動。張正平先後發展了5個地工小組,組長分別是白殿升、李野光、金器之、麼兆民、周慶宇。該系統成員120餘名,主要活動於國民黨新7軍、60軍等軍事部門,搜集軍事情報,積極策划起義。

東北軍區政治部九台前方聯絡站,負責人為劉浩。主要展開對國民黨60軍的情報策反工作。中共對60軍的工作早在1937年抗戰爆發時就開始了。中共在60軍中「插入並發展了張永和、楊重、劉孟田、周時英、張天虛、張文齋、薛子正、楊華、蔣南生、黃致平、尹冰、楊守沫、林和順、王立中、張士明、寧堅、楊永新等20餘名黨員。1939年7月,八路軍桂林辦事處李克農派方文彬(方正)到60軍,領導60軍中的隱蔽工作。抗戰勝利後,60軍於1946年奉命赴東北。此時60軍中的潛伏人員只剩楊重和王立中二人。在東北,中共在60軍中再度發展了孫公達、陸飛、趙雄、俞元、詹玉佩、詹玉填等人入黨,從事隱蔽統戰和情報工作。1946年4月,中央派出劉浩到東北負責對60軍的情報策反工作。6月,劉浩抵撫順60軍駐地,與在60軍潛伏人員楊重和王立中接上組織關係。1947年4月,劉浩奉東北局李立三之命,同譯電員李競、報務員張文青、警衛員劉勝攜帶電台潛入60軍。在最後1948年10月17日60軍起義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其他在長春活動的中共隱蔽戰線情工(統戰,各個運動系統)人員還有傅根深、趙東黎、劉健民、王永生等。

傅根深,早在1929年就受黨組織派遣來長春辟工作。1943年,他再次受晉察冀東北工作委員會的派遣來長春,先後發展了楊乃山、王壽清、吳文忠等10餘名黨員。1945年「8·15」光復後,傅根深同劉健民一起組建了吉長部隊,任政委。1945年12月15日,在剿匪戰鬥中犧牲。

劉健民,於1943 年受八路軍總部滕代遠參謀長(兼八路軍前總情報處處長)的派遣來東北聯繫中共隱蔽組織和抗聯部隊。1944年到扶餘、前旗一帶發展中共組織,1945年「8·15」光復後到長春,同中共地下黨員趙東黎一起發動群眾,組織了新青年同盟、東北電影技術者同盟、東北電影演員同盟。同傅根深一起組建了吉長部隊,任司令員。

趙東黎,於1943年受晉察冀分局社會部許建國的派遣來東北,經長春到農安,以義德增雜貨店為據點, 展情報工作,並與晉察冀分局派來的安立身(瀋陽)、張鳳閣(哈爾濱)、李煥章(長春益發銀行職員)三人接上了組織關係,與王習、高永涵、陳之捷、梁若本、趙世孚等建立了聯繫。「8·15」光復後,趙東黎在中共長春市委的領導下,負責群眾工作,組織了青年讀書會、新青年同盟、電政技術聯盟等群眾組織。

王永生,於1944年受晉察冀東北工作委員會派遣來長春,同傅根深一道展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工作。

起義後的曾澤生右1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長春地下工作組織除以上幾個較大的系統外,還「有池鏡川、翟飛、陳方、厲男、馬聲波等十幾個系統,共有地工人員1200餘名。」其成分如下:中共黨員和青年學生,中小學教師、商人、國民黨軍政人員中的進步分子。他們以各種方式,不同身份,活動在國民黨的黨、政、軍各個部門和市民群眾的各階層,發動群眾,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搜集情報,瓦解國民黨軍,策動起義,保護城市設施,為長春的解放貢獻了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OoM_m0BMH2_cNUgmD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