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袍哥」,一群不能被遺忘的無名英雄!

2019-05-21   謀士說

對於四川的袍哥,即便是四川的年輕人估計也不清楚是什麼意思。如果看過電視劇《傻兒司令》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樊傻兒那句話:「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作為袍哥兄弟,做事仗義爽快,為人耿直,說話算話,從來不拖泥帶水,讓人很放心。其實,劇中「樊傻兒」的原型就是范紹增。范紹增是誰呢?其實,他曾是國軍第88軍軍長,國民黨重慶挺進軍總司令。後來反蔣,成為解放軍四野五十軍高參,解放以後還做過政協委員。范紹增就就是袍哥出身,所以,袍哥為人仗義耿直。在抗戰時期,幾乎大部分的川軍都出自袍哥人家,他們為抗戰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四川袍哥

什麼是「袍哥」,據說與鄭成功有關!

「袍哥」又叫「漢留」,是哥老會成員的一種稱呼,在四川方言當中也稱之為「哥老官」。袍哥等級分為十排(沒有四排),年輕的袍哥首領稱之為「大哥」,年長的稱之為「大爺」,還有的幫會稱之為舵主、扛把子、龍頭大爺、社長。十排中最小的是十哥(老么),由於「四」與「死」同音不吉利,沒有老四(四哥)。在袍哥人家當中,有頭銜的都是大哥(大爺)的拜把子兄弟,假如大哥死了,由下一級往上升任,或者由老大制定繼承人。

「袍哥」最初由反清復明的義士發展演變而來,傳言由鄭成功創立的。公元1661年,鄭成功憐憫明朝之亡,與流亡在外的明朝流亡將士約定金台山效仿桃園結義,崇奉聖賢,以「漢留」為號召,秘密結社開山立堂,很多舵主散布全國,進行反清復明活動這就是「袍哥」的起源。

其實,天地會和洪門也是這麼演變而來的,鄭成功等人在金台山的盟約與綱領記錄在《金台山實錄》當中。1683年清兵攻陷台灣,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害怕鄭氏家族的遺物被攫去,於是用鐵匣子將《實錄》和其他印信裝了起來,沉入了海底。後被善於潛水的漁民撈了起來,因此天地會的盟書又稱之為《海底》。

袍哥暗語

而「天地會」大致成立於清兵攻陷台灣之後,成立之初主要任務也是「反清復明」,且全國各地有很多分會,首領稱「總舵主」。由於天地會不斷遭到清朝圍剿,失去了對各地分舵的控制,於是從天地會當中衍生出了很多的幫會,比如上海小刀會、四川哥老會、洪門等秘密幫會,高峰時期達50多個。其實,各地的幫會都與天地會有聯繫,包括哥老會一樣,與洪門出自一個總舵。

由於天地會的崩潰,各地分會為了擺脫清政府的圍剿,也出於謀生的需要,成立了很多幫會。在康熙年間,清政府從湖廣等省,向四川進行了大量的移民,稱之為「湖廣填四川」。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沒有歸宿感,也紛紛加入袍哥。到了清朝後期,全國各地起義不斷,一些遭到鎮壓的農民或者逃亡的將領,也都紛紛加入到了其中,並占山為王,成立各種山堂。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稱帝失敗以後,全國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在四川也印證了那麼一句話:「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

1916年護國戰爭後,滇、黔、川三省的軍閥為爭奪四川的控制權,在四川進行了激烈的混戰,給四川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1918年,為了避免軍閥混戰,四川督軍熊克武就提出了「各劃防區」的主張,四川各地的軍閥罷兵,出現了各自為政的局面。這給袍哥的發展,無疑是添磚加瓦。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後,袍哥(渾水袍哥)的性質和上海的青幫差不多,比如哥老會成員受到官府或者豪紳欺壓,大哥就為袍哥兄弟出頭露面。所以,這群人給人的形象就是,講信譽,重情義,哥老會逐漸發展成為川西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民間幫會。

「袍哥」的影響力,是青幫不能比擬的!

「辛亥革命」後,由於軍閥混戰,四川的社會秩序不斷惡化,正是不斷惡化的社會秩序,給「袍哥」再一次發展壯大提供了土壤。在上世紀30-40年代,四川袍哥到底有多龐大呢?根據親身經歷過的社會活動家回憶:「凡是在社會上稍有一點活動的人差不多都是『袍哥』,鄉村亦不能例外。」

袍哥手語

國軍第88軍軍長范紹增在《回憶我在四川袍哥中的組織生活》中表示,袍哥成員占全四川成年男子的90%左右。據說,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加入了袍哥人家。而加入的那些人,涉及到農、工、商以及政界和軍界。可以說,有點名望和地位的人,都有袍哥背景。

據說,重慶的碼頭已經被袍哥壟斷,每個分舵都有自己的地盤。袍哥的大哥,常混跡在茶館,這個和北京的老炮兒差不多。只是,袍哥總舵權力更大,一旦自己所在的碼頭出現糾紛或者有人鬧事,舵主就會出面調節,以維持碼頭的秩序與安寧,進而避免了衝突進一步升級。所以,袍哥的出現,為維護當地的治安也起到了平衡作用。這個和上海青幫,杜月笙為工人出頭的性質差不多。

袍哥除了人數多,維持社會秩序,他們還滲透到了軍界和政界。據說,在1946年重慶政府進行第一屆參議員選舉,參加競選的四五十人,均為袍哥堂會人物領袖。如果,沒有袍哥背景,要參選幾率很低,所以很多沒有袍哥背景的商人和豪紳為了能選上議員,竟然不惜重金,主動加入袍哥(清水袍哥)會,請求大哥支持。

不過舵主大哥常常不為利誘,多次拒絕他人請求,很多人放棄了這種辦法,讓其他成員求情才得以進入。所以,袍哥人家重義而輕利,他們要的就是那份骨氣,如果以利誘,反而是對袍哥人家的一種侮辱,舵主往往不會收留這類人。

雖然說袍哥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政府的認可,但是在民間社會,已經成為了共識,他們群體龐大,組織嚴明。並不惹是生非,只為維護成員的利益,所以在民間的影響力很大。前面也說了,加入袍哥的人占到了90% ,國民黨在四川的很多將領都有袍哥背景。在解放以後,成都市政府對茶館的從業人員進行過一次等級,在參加過什麼黨派一欄,70%的人都寫有「無黨派,有袍哥」可見袍哥的群體多麼龐大。

王銘章

在辛亥革命時期,四川爆發「保路運動」,當時很多山堂的大哥帶領袍哥兄弟,支持反清活動。清朝被推翻後,袍哥領袖成為四川軍閥。比如四川著名的軍閥熊克武和楊森也有袍哥背景,還有民國時期的四川省長鄧錫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劉湘(重慶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民國時期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劉湘的叔叔)、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軍122師師長王銘章等,凡軍政界有名望的人基本都有袍哥背景。袍哥的知名度雖然沒有青幫和洪門那麼出名,但是袍哥在四川以及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其他幫會不能與其相比擬的。

四川袍哥講義氣,投身革命,出川抗戰!

袍哥人家也分兩種,一種是「清水袍哥」,另一種是「渾水袍哥」, 其實兩種袍哥都很講義氣,一般不會出賣兄弟。「清水袍哥」有正當職業,加入非常嚴格,大多數是軍政界的大人物,家庭背景很顯赫。「渾水袍哥」比較雜,一般混跡民間或者山堂,可以說是黑白通吃。比如某個軍閥想要一千支步槍,「清水袍哥」可能辦不到,但是「渾水袍哥」就能在上海搞到。

袍哥群體

袍哥群體雖然很雜,什麼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但是他們都是拜把子兄弟,講義氣,不姦邪,組織嚴明。如果袍哥的兄弟姐妹犯法,大哥從不講情面,格殺勿論。此外,袍哥講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亂字當頭的抗戰時期,唯有用團隊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和人生安全,所以袍哥兄弟都很團結。比如某個袍哥家人被鄉紳欺負,對於農民而言,不懂法律,走法律途徑可能行不通。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常常官商勾結,但是大哥出面,可能一句話就可以解決了問題。

如果,某人偷了別人家的東西,請大哥出面,如果不聽勸告,大哥還可以動用私刑,所以沒人敢不服。當然,袍哥團隊魚龍混雜,什麼堂會都有,難免有偷雞摸狗做違法勾當的袍哥人家。不過一旦被舵主知道,肯定是吃不完兜著走。

袍哥雖然講義氣,但是在清朝和軍閥混戰的年代,很多堂會被官府也稱之為匪徒。因為,這些人往往與官府對著干,尤其是那些豪紳,欺壓百姓,與官府勾結。而走投無路的人就投靠哥老會成為袍哥,因此在官府眼中,袍哥就是一群土匪,目無王法。

在古代,四川的井鹽、蜀錦和綢緞等遠近聞名,所以很多土匪占山為王,打劫過路的商人,讓政府也很頭疼。前面我們也說了,袍哥群體龐大,難免有堂會占山為王做不法勾當。有時渾水袍哥與渾水袍哥之間因為分歧而火併的大有人在,袍哥雖為底層老百姓出頭,也會惹不少麻煩,所以令官軍深惡痛絕。

不過,袍哥在清朝,可以說是無孔不入,據說後來連鄉勇都是袍哥人充任,四川總督無力圍剿,只好招撫。晚清經學家王闓運在《湘軍志》中稱:「哥老會者,本起四川,遊民相結為兄弟,約緩急必相助。軍興,而鮑超營中多四川人,相效為之,湘軍亦多者。」所以,連湘軍當中都有很多人都混入了袍哥兄弟。

清朝時期有四川哥老會成員進入湖南成為湘軍,左宗棠曾評價說:「其治軍也,貴勇而賤謀,喜用眾而不能用寡。其偏裨專取猛士,不盡責以紀律。惟臨陣則法在必行。所部多悍卒,川楚哥老會匪亦雜廁其間。」從左宗棠的話中可以看出,袍哥成員足智多謀,團結敵寡,紀律嚴明,士卒強悍。

1933年,劉湘曾是袍哥領袖,打敗叔叔劉文輝以後,成為川軍首領。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第二天,劉湘就致電蔣介石,呼籲全國抗日。而劉湘很快就體現了袍哥人家的那種仗義報國的精神,帶領他的兄弟組成川軍身先士卒,出川抗戰。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軍122師師長王銘章,在1938年率領他的袍哥兄弟,在山東滕縣與日寇作戰時壯烈殉國,為台兒莊大捷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根據戰後統計,據說有350餘萬川軍出川抗戰,大約占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可見「無川不成軍」,並非危言聳聽。

跟隨川軍的出川抗戰,袍哥漸漸淡出了歷史舞台,很多袍哥人家將生命奉獻給了革命事業。解放以後,社會秩序井然,袍哥默默的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我想,袍哥人家積極抗戰,所做的那些貢獻,不能被遺忘,應該被載入史冊。

參考文獻:王笛《袍哥》、王闓運《湘軍志》、范紹增《回憶我在四川袍哥中的組織生活》、蔡興華《我的袍哥經歷》、蔡少卿《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且志宇《四川方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