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上相聲界的冷知識,大宗師們都「怕」這個舞台,只有他最成功

2020-01-23     週遊世界電影

又是新一屆春晚馬上要和觀眾朋友們見面了,這個被稱為中國人「精神年夜飯」的晚會,已經舉辦了37屆。而每屆春晚,都會成為國人最溫馨的記憶。也正因為如此,娛樂圈裡的明星,很多以登上春晚為榮。這其中無論是港台的歌星,還是選秀出來的民間歌手,亦或是像劉謙這樣的魔術師。春晚是一個神奇的舞台,它可以讓很多人一夜知名。也有一些歌星,僅憑著在春晚舞台上幾分鐘的表現,便使得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但是說到春晚舞台,語言類節目絕對是春晚舞台上的重頭戲,而語言類節目又以相聲和小品為兩大主要形式。說到相聲這個類型的語言類節目,在春晚的舞台上可謂是幾經沉浮。

相聲是我國傳統的語言類節目,這種類型的表演形式,在我國已經存在了上百年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以侯寶林、常寶堃、劉寶瑞、馬三立為代表的相聲大師,賦予了相聲這一語言類藝術以新的時代任務,相聲也因其獨特的藝術特色,逐漸脫離了舊社會時期的低俗表演形態。相聲藝術通過針砭時弊,為社會的發展,為新的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活力。在這種生動的藝術形式中,觀眾們看到了很多平日裡已經習以為常的思想退化。相聲以其生動靈活的語言,具有諷刺意味的故事,讓觀眾在哈哈大笑中,認識到社會的種種劣習。

所以從1983年開始,相聲作為語言類節目的重頭戲,當仁不讓的成為了春晚舞台上的主力軍,而且這種傳統一直保持了幾十年,雖然期間也因為相聲節目的創新乏力等問題,而幾經起伏,但是相聲這一藝術形式,在觀眾朋友心目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今天就來回顧一下,春晚上相聲界的冷知識。

在2016年,相聲界發生了一件因為師徒關係而起的爭執,這次事件的主角是德雲社的班主郭德綱,和當時已經離開德雲社獨立發展的曹雲金。曹雲金是郭德綱的得意弟子,但是在早年因為個人發展的原因,他離開了德雲社。這次師徒關係之爭,牽扯出很多相聲界鮮為人知的秘密,特別是此前較為神秘的師承關係。其實在很久之前,在第一屆春晚上,相聲大師侯寶林就拿相聲界的師承關係給觀眾抖過一個包袱,只是那次侯寶林的身份是春晚藝術顧問,而不是登台表演。

在那屆(1983年)春晚的舞台上,姜昆擔任主持人,馬季任春晚的總策劃,侯寶林擔任藝術顧問。而在馬季邀請侯寶林登台講話時,在簡短的發言結束後,侯寶林指著馬季介紹說:「一個是我的徒弟」,然後又順帶著調侃姜昆說:「一個是他的徒弟」,結束語是:「下面的話就讓他們說去吧」。這個很小的細節,向觀眾展示了他作為一名相聲大師的功底。但是侯寶林卻沒有真正地登上過春晚的舞台,在1983年,他僅僅以錄像的形式出現在了春晚的節目中。

當年侯寶林之所以沒有登上春晚的舞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候大師年事已高。而又因為他對自己的藝術水準要求特別高,他不願意以一個非巔峰的狀態展現給全國觀眾。其實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侯寶林沒有明說,這便是侯寶林的相聲特點是傳統相聲,傳統相聲講究說、學、逗、唱的同時,還講求臨場應變,但是春晚的舞台對表演者的要求特別高,它不輕易的給演員太多發揮的機會,再加上年齡大等因素,所以作為一代大師侯寶林並沒有真正地登上過春晚舞台。

但是作為侯寶林的傳人,他的兒子和徒弟卻在春晚的舞台上表現極佳。這其中特別要說的便是剛才提到的侯寶林的徒弟馬季大師,馬季雖然是侯寶林的徒弟,但是他所說的相聲並不是傳統相聲。馬季的相聲,是將相聲藝術進行了現代化,我們看馬季的相聲,幾乎沒有看到太多的傳統的東西。但是在對相聲藝術進行現代化包裝的過程中,馬季結合現代語言,在保留了相聲諷刺和逗笑的同時,將相聲藝術的領域更加的拓展出新的題材,這些題材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生活場景,讓觀眾在觀看這些相聲節目時,更具有代入感。

所以要說在春晚的舞台上最成功的相聲大師,非馬季莫屬。不僅僅馬季本人,他的徒弟們也在春晚的舞台上取得了傲人的成就,這其中的代表有姜昆、馮鞏等人。馬季老先生,是新相聲的一代宗師,他也是侯寶林之後,最成功的相聲大師,他當年在相聲界的成就,比之於現在的郭德綱只高不低。所以如果要評選在春晚舞台上最成功的相聲大師,非馬季莫屬。

剛才我們說到馮鞏,那麼他的搭檔牛群就不得不提,很多觀眾熟悉馮鞏和牛群,就是從他們合作的相聲節目開始的。但是兩位首次登上春晚舞台時的相聲搭檔都不是對方,其中和風格合作的相聲演員是他的同門師兄弟劉偉,而牛群最初的搭檔則是李立山,他們合作的《巧立名目》也是春晚歷史上非常經典的相聲節目。再說到師承關係,其實牛群是馮鞏的師叔,緣由是因為牛群師承常寶華,而常寶華和侯寶林同屬於「寶」字輩。

說到常寶華還有另外一段趣事,那便和他的孫子有關,常寶華的孫子,是現在開心麻花的成員常遠,要說開心麻花最早登上春晚舞台的成員,便是常遠了,他應該也是相聲界登上春晚舞台年齡最小的記錄,在1988年,常遠搭檔爺爺常寶華合作《對話趣談》登上春晚舞台時,常遠年僅6歲。但是常寶華卻不是真人登台春晚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

在1985年,當時已經71歲的相聲大師馬三立曾登上春晚舞台,馬三立出生在相聲世家,他的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而如果按照相聲界的師承關係,馬三立是侯寶林的師叔,同時也是常寶華的師叔,所以馬三立是登上春晚舞台,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同時應該也是登上春晚舞台年齡最大的相聲演員。而即便是當年馬三立已經是71歲的高齡,但是他在春晚舞台上,依然展現出了自己較高的藝術水準和相聲魅力。與侯寶林相比,馬三立更多的是對傳統相聲的傳承,而侯寶林則是在傳統相聲的基礎上,對相聲傳統節目進行了改良和創新。

而作為侯氏相聲的傳人侯耀文,也曾多次登上春晚的舞台,但是侯耀文的師父卻不是侯寶林。這裡就要說一下相聲的師承規矩,相聲的師承規矩不允許拜自己的父親為師,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傳統相聲人信奉「嚴師出高徒」。而父親管兒子,往往下不去手,狠不下心,而這樣就容易帶不出徒弟。但是其實侯耀文的相聲功底,基本上是跟侯寶林學的,同時也融合了多個派別的特點。所以我們看相聲的這個師承規矩,也讓相聲各派之間緊密相連,如馬三立的兒子馬志明是侯寶林的師弟,常寶華的孫子常遠則是拜師侯寶林的關門弟子師勝傑。較近的還有郭德綱的兒子郭麒麟拜師于謙。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說一下郭德綱,作為近10年來的相聲奇才,郭德綱也算是相聲界的一代宗師,在延續傳統的同時,郭德綱又對傳統相聲加以創新,以適應當下的市場要求。但是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郭德綱僅僅登上過一次春晚的舞台,在上春晚這件事情上,他遠遠被自己曾經的徒弟曹雲金和現在的徒弟岳雲鵬甩在了後面。而郭德綱自己也說自己的風格不適合春晚的舞台,更適合小劇場的演出。

所以從以上的信息來看,在相聲界有影響力的大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曾登上過春晚的舞台。只是因為年齡、表演形式的限制,很多大師並沒有發揮到最佳水平,但是馬季作為春晚舞台上的一代宗師,他的確為春晚語言類節目做出了自己的突出貢獻,並培育了姜昆、馮鞏這樣的相聲表演大師,他們在給觀眾帶去笑聲的同時,也讓觀眾在笑聲中,感受到整個社會的變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IXZ3G8B3uTiws8Kp_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