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三國時魏國發生的兵變最少,原因竟因為這

2019-12-10     牛老師的歷史閒談

大家好,歡迎來聽牛老師的歷史閒談~

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有關於曹魏的兵役制的錯役制,具體的內容就是士兵與家人分離,無亂國家派你去那裡駐守,你的家人都要留在鄴城,這個制度是曹操定下的,為的就是防止兵變。所以說夏侯霸投降的時候,沒有一兵一卒跟隨他,就是因為錯役制,自己的家人都在鄴城被曹操控制著,如果自己叛變了,那麼不僅要和家人分離,也很有可能害了他們的性命。

實行這種錯役制的軍隊有兩種,一種是歸降的軍隊,另一種是邊防部隊。曹操之所以定下錯役制這種制度,是因為魏國的建立比較特殊,他的軍隊都是通過打敗其他軍閥兼并降軍而成,譬如袁紹、呂布和劉表等人的軍隊被曹操打敗後,降兵就被曹操收編。曹操並不信任這些降軍,因此會讓這樣的士兵與家人分離,以此來保證他們不會叛變。

有人曾用爾虞我詐來形容三國,因為三國的人太會用計,而且三分天下的局勢,每個人都在隨著局勢改變,所以在三國之中時有兵變發生,譬如說蜀國大將孟達連人帶城的投靠曹操,東吳的步闡也以同樣的方式投靠西晉,但是魏國的夏侯霸投降蜀國的時候,他手下的魏軍卻一個人都沒有跟隨他。

當時,曹操平定冀州,袁尚帶兵投降,但是這些士兵並不會留在原地駐守,而是被曹操調離到許都的南部駐防,總之就是將家人與士兵分隔開,將家人作為人質,這樣士兵造反的時候就會很有顧忌。牛老師覺得曹操是非常有智慧的,建立起這種兵役制,使得魏國能夠一直保持為三國時期的最強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GLp7W4BMH2_cNUgV6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