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前些年我國湧現各類盜墓故事改編的小說、電影、電視劇大受歡迎。
這也有理可尋,我國自古追求風光大葬,墓中寶藏自然吸引不少盜賊來訪。
歐美國家的墓地可沒有珍貴的金銀財寶,應該就安全了吧?
也不安全,貧瘠的墳墓確實沒什麼好盜,但他們曾經瘋狂流行盜屍,甚至發生過為了得到屍體而謀殺的案件。
1881年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三個盜賊偷偷來到美國俄亥俄州某個偏遠的墓地。他們看中了一具埋下不久的屍體,打算把它偷走。
但是三人才剛打開墓穴,還沒來得及得手,就發生一起爆炸事故。沖在最前線行動的盜賊當場被炸死,另一個盜賊在爆炸中被炸斷了一條腿。
還有一個盜賊沒直接參與行動,而是為兩位主力放風,因此逃過了一劫。他慌忙用雪橇運送受傷的同伴逃離現場。
爆炸不僅把盜屍者炸得狼狽不堪,也讓墳墓中由一具屍體,變成了兩具碎屍。
當時的新聞報道
好端端的墳墓,怎麼就突然發生了爆炸呢?
原來這群盜屍者不幸踩了雷,選擇了對一個「炸彈墳墓」下手。
這種墳墓看起來和普通的別無兩樣,實際上在棺材中安裝了置人於死地的陷阱。裡面藏著一種類似地雷的引爆裝置。一旦棺材蓋被抬起,就會觸發爆炸。
這時,活著打開墓穴的盜屍者卻很難活著離開,就連棺材中的屍體可能也被炸得粉碎。
而這起事故也並不是個例,在19世紀的歐美國家,許多墳墓就暗藏這樣的炸彈機關。
那個時候,盜屍者與墓穴防盜者之間燃起了一場此消彼長的硝煙戰火。屍體被盜的事件不斷發生,因為盜屍而被炸死、炸傷的盜賊也不在少數。
埋葬者甚至抱著寧可不留全屍,也要炸死這幫盜屍賊的決心。
其實這也實屬無奈之舉,誰讓他們嘗試過好幾種方法最終都被破解,於是才出此下策。
在此之前,人們的防盜措施還不至於這麼兇殘。最初是在19世紀早期打造了一種叫做mortsafe的裝置。
這其實就是在墓地上方建造一個巨大的鐵籠,完全覆蓋棺材所在的土地。
等到一段時間後屍體腐爛分解,再把鐵籠拆除。
這樣一來,死者家屬可以購買或從教堂租用鐵籠,也不至於讓鐵籠占用土地。
當時在蘇格蘭和英格蘭等地很流行這種防盜墓方法,一個個精緻的鐵籠成了墓地奇觀。
mortsafe
但時間一長,原本精緻的鐵籠也耐不住風吹日曬,生鏽了。
而屍體腐爛更是漫長的過程,長期放置鐵籠也不是辦法。況且安裝鐵籠過程也十分繁雜,盜賊用利器也不難破解。
不久後,mortsafe逐漸被淘汰,人們防盜方式也由單純防禦上升到被動攻擊的地步。防盜者在墳墓中安裝了一種能置人於死地的墓地槍。
它的原型其實就是普通的短管霰彈槍,經過簡單改裝隱藏在墓地附近。
霰彈槍被安裝在一個旋轉的底座上,放置在墳墓尾部,指向頭部,設置了絆網機關來控制開關。
要是有盜屍者不小心觸及絆網,那麼槍枝立即開火進行掃射。
墓地槍
從前的盜墓要麼成功,要麼無功而返。改良之後盜屍者的風險增大了許多,失手換來的是生命的代價。這麼一來,確實讓一些盜屍者知難而退。
但有些盜屍者誓不罷休,偏要耍小聰明破解機關。
由於墓地槍安裝位置通常都固定在墳墓尾部,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地面上被遮掩的發射裝置。
於是狡猾的盜屍者讓一些婦女白天假裝成哀悼者,先到墓地偵察墓地槍的具體位置。
等到夜晚,他們開展行動時,也就已經做好防護,完美躲過躲在暗處的敵人攻擊。
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們只好再研發新型防盜裝置。
1878年,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名藝術家菲利普·克洛佛為他的發明墳墓炸彈申請了專利。
這就是開頭三個盜屍者受到的爆炸襲擊的初代產品。
發明者這次將炸彈機關安置在棺材蓋內,只有打開才能發現機關,但同時也引爆了炸彈。
三年後,有人改良了墳墓炸彈,把引爆裝置延伸到棺材外殼上,做成像懸掛這棺材的布線。
這樣一來,盜賊還沒打開棺材一睹偷竊物的真容,可能就被炸死了。
改良版墳墓炸彈的專利文件
墳墓炸彈隨即在殯葬業大受歡迎,人們不惜一切防止自己親人的屍體被偷走。而盜屍者卻也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偷走屍體。
盜屍的代價這麼大,可是為何還有這麼多不怕死盜屍者前仆後繼?
原來在當時,屍體帶來的利潤實在太具誘惑力了。
根據記載,1811年在英國,一具成年人的屍體能賣到440英鎊的高價(當時一輛自行車只賣4、5英鎊)。即便如此,盜屍者偷來的屍體還總是供不應求。
收購屍體的買家不是什麼戀屍癖變態,而是正規的醫學院。有時還是醫學院的學生親自上陣盜屍。
醫學院對於屍體的需求,其實是為了給學生的解剖課程提供素材。但無奈庫存不足,於是只好從黑市中高價收購。
為何偏偏只在19世紀盜屍猖獗?這也是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導致的結果。
美國內戰結束後,開始興起大量的醫學院,這就意味著招收的醫學生數量增多。
在英國倫敦,1793年只有兩百多名醫學生,而到了1823年人數已經超過1000人。
同時,這也是醫學制度改革的關鍵節點。以往也有開展解剖課程,但都是眾多學生從旁觀看老師解剖一具屍體。而改革之後,為了讓學生獲得第一手解剖經驗,規定每個學生對應一具大體老師。
於是就需要更多的新鮮屍體來滿足教學需求。
眾人圍觀解剖一具屍體
一邊是解剖需求逐漸增大,另一邊卻是用以解剖的屍體越來越緊缺。
當時全球許多國家都在進行成效顯著的死刑改革,減少判決罪犯死刑的比例。
死刑犯減少了,直接影響到醫學院可以使用的屍體數量減少。
到了19世紀,英國每年只有約56人被判死刑,但醫學院每年需要多達500位大體老師。
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下催生了黑市中的屍體販賣交易。
人們觀看死刑的執行
而同樣是屍體,也可能賣出差異懸殊的價格。
從解剖的角度考慮,醫學生傾向於選擇體脂較多的女性成人或者兒童屍體。
在當時的歐美社會,人種膚色的歧視仍深入骨髓。所以盜屍者也傾向於偷盜被邊緣化的非裔或窮人屍體。
同時也因為白人基督教徒通常埋葬在教堂等專屬墓地,非裔和窮人則大多出現在社會捐贈的公共墓地中,更容易實施偷盜。
長期以來,盜屍行為都是歐美法律中的灰色地帶。
盜屍者算不上是刑事重罪,受到的懲罰也只是罰款或監禁。畢竟盜屍最終目的是要滿足解剖需求,這也是醫學發展的正當理由。
但是令人垂涎的利潤讓人掉進慾望的深淵,走向歪門邪道。
1824年,一個男人從棺材中醒來,原來已經被埋葬的他實際還沒有死亡,但也只是有意識而動彈不得。
他親身經歷了一番被偷盜的過程,他甚至已經躺在解剖台上,被剖開了腹部。後來他幸運地被發現還沒死去,給救了回來。
1828年,蘇格蘭發生了一起臭名昭著的連環謀殺案。
兇手威廉·伯克和威廉·黑爾眼紅販賣屍體獲得的巨額收入,但苦於偷盜屍體太麻煩。於是兩人在十個月內殺害了16人,親自把活人「做成」新鮮屍體賣給解剖學家。
繪畫還原當時謀殺場景
而眼看民間墳墓防盜術不斷更新,死者到死都無法安息也不是辦法。
1832年,英國通過了一部《解剖法》,允許醫學院除了能使用被處決的罪犯屍體,還允許使用監獄死亡而無人認領或自願捐贈的屍體。
到了19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許多州也更新了解剖法案,允許醫務人員解剖無人認領的屍體。
從源頭解決醫學院的屍體供應問題,也就解決了由此引發的盜屍問題。
各種歐美墳墓機關成為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獨特標籤。
以現代的眼光看待這段迷惑歷史,才發現科學發展與制度竟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科學發展舉步維艱的時候,合理的社會政策可能成為最關鍵的助推劑。
*參考資料
Lucy Tiven.Vitorian 'Coffin Torpedoes' Blasted Would-Be Body Snatchers. Atlas Obscura,2017.04.03.
Highet, Megan J . Body Snatching& Grave Robbing: Bodies for Science[J].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2005,16(4):415-440.
Frank J B . Body snatching: Agrave medical problem[J]. The 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1976,49(4):399-410.
Miss Cellania. The Era of the BodySnatchers. Mental Floss, 2014.10.16.
Suzie Lennox. The Art ofBodysnatching. Historic UK.
kaushik. Cemetery Guns And CoffinTorpedoes. Amusing Planet, 2019.02.
Kurt Kohlstedt. Grave Guns &Coffin Torpedoes: Vintage Defenses Aimed to Foil Grave Robbers. 99% Invisible,2017.08.21.
Domagoj Valjak. Coffin Torpedoeswere invented to trap and maim body snatchers, who often stole cadavers formedical students. The Vintage News, 2018.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