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數據派
10月30日,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第二期喜獲資助,共46名精英人才獲批!該項目申報於今年五月末結束,共有583位傑出人才參與申報,其中215位由機構提名,368位自由申報。這些申報人在數學與物質科學領域和生物與醫學科學領域均有卓越表現。內地人才數量高達540人,港澳地區也有43位精英參與。經過嚴格的評選,46位研究員脫穎而出,獲得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的資助。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是一項全新的基礎研究資助項目,它聚焦於原始創新,鼓勵科學家們自由探索,展現出公益屬性的新型科研資助模式。2022年,騰訊公司以雄厚的資金實力,宣布在接下來的10年內,將出資100億元人民幣,成立新基石科學基金會。該基金會將獨立運營,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傑出的科學家,讓他們能夠潛心進行基礎研究,實現真正的「從0到1」的原始創新。
這個項目無疑是中國科學界的一股清風,它鼓勵自由探索、注重原始創新的理念,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實現夢想的舞台。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的成立,將有力推動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提升我國在全球科研領域的地位。經過兩期評選共有來自近40所院校的104位本科校友獲得資助,體現了這些高校在原創科研人才培養上的強大實力。
經過對「新基石研究員」本科校友人數的統計,北京大學以21人位列榜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緊隨其後,南京大學位列第三。武漢大學和浙江大學表現出色,各有6人上榜,而清華大學和四川大學也分別有5位校友入選,蘭州大學、南開大學和山東大學各有3人,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山大學各有2人,而其他高校各有1人。
北大和清華作為最高學府,表現完全在意料之內;中科大作為自然科學最頂尖的名校之一也名副其實;南大與中科大類似,並且在經費相對偏少的情況下培養出如此眾多的頂尖人才值得讚賞;武漢大學與四川大學作為清北、華五之外校友人數最多的兩所名校,表現十分出彩,與眾多華五相比也不逞多讓;蘭大和南開在地理位置或者經費欠缺的情況下仍然培養出了大批頂尖人才,讓眾多追求名利或者金錢的工科院校黯然失色;而上榜的眾多雙非院校也說明了新基石項目英雄不問出處。
這個排名的背後,不僅反映了各高校的學術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也揭示了各校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基礎研究是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而新基石研究員的評選正是為了鼓勵和表彰那些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科學家。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內容及評委
作為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的評委,施一公等著名學者的加入使得項目更加具有權威性和公正性。作為評委之一,施一公教授對每一個申請人都進行了認真審閱。他不僅關注申請人的學術成就和研究成果,還注重申請人的創新能力和潛力。在評審過程中,他經常與其他的評委進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見解,為每一個申請人提供客觀、公正的評價。
除了施一公教授之外,還有其他著名的學者也參與了項目的評審工作。他們各自有著獨特的視角和經驗,能夠為每一個申請人提供全面的評估。這些評委們不僅關注申請人的學術成就,還關注申請人的綜合素質和潛力,以確保最終入選的候選人都是最優秀的。
第一期獲資助名單(部分)
第二期獲資助名單
第二期共有來自全國13個城市的28家機構的46位傑出的科學家榮耀地成為「新基石研究員」。他們中有10位是充滿活力和潛力的「80後」,其中最年輕的一位僅38歲。這些新基石研究員們,他們像一群勇敢的探險家,懷揣著對科學的熱愛和追求,踏上了一段充滿挑戰和未知的旅程。他們將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去開拓那些人類尚未踏足的領域,去解決那些世界級的難題。
這個項目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那些有夢想、有才華、有勇氣的科學家們。他們將在這裡獲得支持和幫助,去實現他們的科學夢想。這個項目也將持續關注和支持他們的研究,推動基礎科學的進步和發展。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這些科學家們前行的道路。他們將在這裡獲得支持和幫助,去探索那些人類尚未發現的科學奧秘。讓我們一起期待著他們的成果和貢獻,為人類的未來帶來更多的希望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