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突破技術瓶頸,精準把脈環境損害 司法鑑定「國家隊」這樣為生態環境發聲

2024-06-05     搜狐號政務

生態環境受到損害如何「定損」?坐落於上海市蘇州河畔、擁有90多年歷史的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有這麼一支隊伍,他們遵循「以科學捍衛公正」的院訓,為生態環境發聲,為綠水青山代言。  

2024年六五環境日前夕,《法治日報》記者來到這裡,聆聽鑑定工程師們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精準識別未知污染物

2023年,某農用地遭遇非法傾倒未知化工廢液,導致地面植物大面積死亡,並瀰漫著刺鼻氣味。在前期勘查中,調查人員始終無法確定污染物的具體成分。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接到委託,迅速派人前往收集資料並做現場勘查。

案情分析、全面勘查、採樣檢測,鑑定團隊搞清楚了污染物特性,構建了場地污染模型,確定了環境損害程度和範圍。鑑定人程寬說:「化工廢液污染種類繁多,很多都沒有相應的技術標準進行判別,只有先識別出未知污染物,繼而明確健康風險程度,才能確定合適的修複目標值並開展環境修復。」

該案在未知污染物篩查和損害鑑定方面的實踐,為處理類似的工業廢物非法傾倒案件提供了示範樣本。

近年來,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在未知物檢測和健康風險評估領域不斷深入研究,通過結合高解析度質譜技術和非靶標篩查技術,掌握了高精度的分子量信息,從而全面檢測樣品中的未知污染物,並分析健康風險程度,為環境損害司法鑑定提供了全面且可靠的數據和技術支持。

據了解,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環境損害司法鑑定研究室共有43名司法鑑定人,90%具有高級職稱,博士學歷占比55%以上。學科背景各不相同的他們肩負著守護綠水青山的共同使命,持續創新並應用未知物檢測、衛星遙感、GIS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分析等尖端技術,對環境損害進行精準「把脈」。

創新方法破定損難題

2023年3月,某市林業管護部門發現某林地被非法傾倒渣土,涉案人以土地復墾的名義對其加以掩飾,結果導致60%的復植苗木死亡,剩下的也奄奄一息。由於違法行為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導致「定損」成為難題。

鑑定人郭雪艷說:「許多渣土並非『毒土』,這和樹木死亡是否有直接關係需要證據支撐。」為此,郭雪艷和同事們挖掘了160多個深2米至4米的深坑,採集土壤樣品,突破傳統的土壤化學污染指標分析,轉向檢測土壤孔隙度、肥力及生物等指標。這一突破性的鑑定分析方法,最終找到了林地被破壞的依據。鑑定結果顯示,涉案地塊內採集的土樣入滲率超標,完全不符合綠化種植土壤的要求。

此案的成功鑑定為查清非法傾倒渣土損害林地這類疑難複雜案件提供了路徑選擇,也為相關案件的事實認定、修復方案有效實施、生態損害賠償等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近年來,面對「廢水偷排」「渣土圍城」「非法捕撈」等一系列環境頑疾,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環境損害司法鑑定團隊迎難而上,創新運用各類鑑定技術和方法,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瓶頸。在他們的努力下,一系列環境損害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審理,違法者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受損的環境得到了及時的修復。他們的工作不僅為保障林地生態安全、打擊違法行為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支撐,還為遏制大城市「渣土圍城」亂象提供了治理範式。

推進專業化與標準化

「風吹日曬,爬山下海,今天挖垃圾、明天下泥池。」這是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環境損害司法鑑定團隊的工作常態。無論深山老林、荒漠高原、城市鄉村、田野河湖,哪裡有環境損害,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科室成立5年來,他們累計受理案件300多件,覆蓋環境損害司法鑑定7大類鑑定領域涉30多個分領域,足跡遍布我國三分之一的省市。

此前,在某海域伏季休漁期,涉案人為牟取私利假借科考任務的名義前往海域,使用非法捕撈器具進行捕撈,並故意關閉北斗系統以躲避漁政檢查。執法部門當場查獲了梭子蟹、雜魚、蝦等漁獲物。

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受委託對該案的資源損害進行鑑定評估。鑑定團隊結合非法捕撈的器具、行為和漁獲物以及所在水域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其對生態系統食物鏈的破壞及對水生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並計算漁業資源的直接損失額和恢復費用。

鑑定人郭雪艷說:「非法捕撈不僅威脅河流和海洋生物多樣性,還威脅糧食安全。漁民在使用拖網、刺網、圍網等選擇性較低的網具進行作業時,會有許多非目標物種被捕撈或纏繞。特別在使用電捕時,魚類不分大小全被電死,嚴重破壞漁業資源。司法鑑定工作不僅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還為實現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和法律保障。」

「非法盜採」「非法捕獵」案件看似普通,但在鑑定中卻常常面臨諸多技術壁壘和標準缺失。環境損害司法鑑定研究室充分發揮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作為司法鑑定「國家隊」的行業指導重要職能,持續推進環境損害司法鑑定的專業化與標準化,進一步完善技術規範,提高鑑定質量,確保每一起環境損害案件都能得到科學、公正的處理。

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環境損害司法鑑定研究室主任馬棟說:「下一步我們將圍繞環境損害司法鑑定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嚴謹求是、踔厲奮發,勇於突破、不斷前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文章來源丨法治日報

記者余東明

通訊員何海軍

編輯丨操可

司法部出品

歡迎投稿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94f33dc0deb48d4c158a6d784cadc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