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眼光獨到,他在明治維新的初期就看到了日本將來一定是中國的勁敵。而且從19世紀的發展情況來看的話,中日戰爭之間的勝負主要看的就是誰的海軍發展的快,所以在伊犁之戰爆發的前夕,他極力反對左宗棠使用武力收復新疆,到伊犁戰勝收復新疆之後,中國在越南方面又與法國發生矛盾,這個時候的李鴻章再次反對因為越南問題和法國開戰。他說要把這些軍費都省下來擴充中國海軍,這樣才能超越日本,確保未來之安全,那這種說法是之後正確的嗎?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真的是因為沒有軍費擴充軍備嗎?
從19世紀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的發展情況來看的話,中國和日本幾乎都是在19世紀60年代之後遭受巨大國家恥辱和外敵壓迫而奮不顧身的起來學習西方,企圖刷新強大自己。但兩個國家邁出去的步子卻不是一樣的。中國俗話說的好:「船小好調頭,船大轉不活」。日本明治維新在亞洲國家學習歐洲開明國家的例子之中是辦的比較好的,而中國即使有李鴻章這樣的開明人士,但中國各種洋務運動卻是舉步維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是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一下子要改變19世紀中國人4億人的意志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當時日本民少國弱,大方向只要被國家精英掌控了之後就不容易被底層民眾撼動。從這一點來看的話正是應了句「船小好調頭」的話。中國近代歷史之中的改革不算一蹴而就的,也沒有日本這個國家那麼容易成功,反而艱難曲折才是歷史的必然。
當然從事物的兩面性來看的話,中國的優勢就如同巨人一般強大,劣勢的時候就是國家發展路途走入歧途會比小國家受到更多的傷害。只要我們這個國家不畏懼艱難險阻,披荊斬棘,治癒這些困難帶來的傷害。那和日本這種小國家相比的話,最後國力跑的更持久的依舊是我們中國這種大國,但到了世道艱難,每逢大變局的時候,最先被打倒的也是大國家。可刺痛後往往會讓國民更加的清醒,讓我們走向現代化的步子更加的堅定穩健。
李鴻章對於中日兩國之間關係的分析實際上就是基於這個大國和小國共處世界民族之林關係的分析,他視日本為勁敵這個觀念提出的比較早,眼光自然是比一般人要獨到很多。以前筆者知識體系不夠健全的時候,對於李鴻章這個近代中國歷史名人,其實也有過很多誤解,認為是他帶頭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賣國賊,但綜合了解更多史料之後才發現,李鴻章對於當時中國走向近代化,也是有很大的貢獻的。
左宗棠收復新疆和中法戰爭到底耗費了多少軍費,這些都是歷史教科書上沒有說明的問題。從1875年左宗棠開始籌備軍費開始,慈禧太后就說自己是沒錢的,支援是相當有限的,所以從朝廷戶部銀庫之中撥款了200萬兩白銀,又讓全國各省平坦籌足了300萬兩白銀,就這樣朝廷也拿不出銀子了,後面就只能靠左宗棠自己去想辦法了,那歷史之中左宗棠為了解決軍費的問題,都想了一些什麼樣的辦法呢?
歷史之中左宗棠自己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借錢」。他自己不像清朝後期的貪官污吏,身家一下子可以拿出幾百萬兩甚至上千萬兩白銀。所以只能去借錢,從1877年、1878年、1881年這三次時間之中,左宗棠或以自己個人名義進行擔保,或以清政府朝廷名義和清朝海關稅收進行擔保,一共從外國人哪裡借到了1375萬兩白銀,有的人可能要說左宗棠這樣拿朝廷信義去借錢真的是合法的嗎啊?
這還真的是合法合理的,那個時候清朝實權統治者慈禧太后已經放出話來了,只要左宗棠能夠收復新疆,籌備軍餉的事情他想怎麼弄錢就弄錢。這才有了左宗棠以朝廷名義作為擔保找外國銀行借錢的事情,但這些錢還是不夠,左宗棠是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他不準備打兩三年,是按照十年八年來準備的,後面又通過胡雪岩這位晚清紅頂商人找到海外各地的華人為了祖國榮辱借到了846萬兩白銀。所以從1875你拿籌備戰爭到1878年平定阿古柏,左宗棠總共花費了267萬兩白銀之巨。
至於後面爆發的中法戰爭持續時間長達2年,雖然時間沒有左宗棠收復新疆那麼長,但戰爭劇烈之程度也是不遑多讓,收復新疆基本上是陸地戰爭,而中法戰是海上和陸地同時爆發,這一戰不僅摧毀了左宗棠多年以來籌辦的福州船政廠,也使得中國南洋艦隊從此一蹶不振。幸好戰後簽訂中法條約之中沒有割地賠款,這才稍微挽回了一些權利,但就是這2年時間的戰爭之中,清朝也是花費了近3000萬兩白銀,那中法戰爭和左宗棠收復新疆總共花費的錢財真的如李鴻章所說運用到建設中國海軍身上能夠確保後面的對日不敗嗎?
左宗棠收復新疆花費了2670萬兩白銀,中法戰爭雖然沒有賠款,但也花費了3000萬兩白銀,二者加起來是5670萬兩白銀之多,那這筆錢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字呢?相信很多人其實用慣了現代貨幣之後對於這些白銀重量數字其實是沒有概念的。那就以北洋海軍初次建設成軍所花費的成本來進行計算吧。北洋海軍是1888年制定了《北洋海軍章程》正式宣告成軍,前後十餘年的努力總共花費了2000萬兩的白銀。如果單純按照消耗錢財來進行計算的話,左宗棠收復新疆和中法戰爭花費的白銀都可以建設兩支北洋海軍了,三支北洋海軍的規模對戰日本海軍,的確是穩操勝券,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單純用這樣的計算方法去計算的話,其實也是沒錯的。但問題是如果你單純的以這樣的想法去思考當時的政局的話,那就只能說大錯特錯了。首先我們要知道甲午中日海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才能知道中國海軍到底要建設成什麼樣子才能擊敗當時日本的海軍,有的人說甲午海戰中國海軍戰敗實際上不是必然的,實際上是一次偶然事件,北洋海軍實力也不弱,國際排名還在日本之上,可為什麼就會如此湊巧偶然在「國運之戰」中敗給日本海軍了呢?
這裡還是要說到對於就甲午海戰失敗原因的分析。首先國際社會對於海軍實力的排名不是認真考察的,而是以海軍軍艦噸位總和進行排名的,中國海軍軍艦比較多,噸位總和加起來比日本人的更重,所以中國海軍的實力就在日本人之上嗎?好像也不是這樣,當時中國海軍之中唯一值得稱道和肯定的似乎只有「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兵船。其他的好像都不值得一提,可日本方面軍艦雖然較少較輕,但日本軍艦型號較新穎,航行速度比中國快,炮彈數量比中國充足,這海戰到底還怎麼打呢?
北洋海軍實際上從1888年成軍以來之後一直到1894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就沒有添置一艘新軍艦,已經預購了的軍艦最後因為沒有付款而被日本人買了過去,就是日本海軍之中的旗艦吉野號。那這筆錢到底去了哪裡了呢?實際上還是去了慈禧手中,李鴻章本來準備為了購買新軍艦的海軍軍費都被拿過去給慈禧修建頤和園了,根據陳先松先生髮表的《修建頤和園挪用「海防經費」史料解讀》之中說慈禧修建頤和園從海軍衙門之中就挪用了700多萬兩白銀,從總理衙門之中又挪用了70多萬兩白銀,為修建老佛爺慈禧的頤和園,前後花費了1100多萬兩白銀。
北洋海軍前後十多年建設時間花費也只不過2000萬兩白銀,慈禧修一個養老玩耍的園子一下子就花費了11000多萬兩白銀。這個數字差距已經足夠明顯了,但還不是最明顯的,如果我們實打實的從北洋海軍軍艦購置價格去看的話,就知道當初清政府的做法到底有多離譜,也就會知道清朝甲午海戰的失敗為什麼是歷史的必然,而不是一個偶然性事情了。
北洋海軍之中軍艦其他船隻購置價格大小不一,有的是中國工匠自己打造所以比較便宜,就從最貴的「定遠和鎮遠」兩艘主力軍艦來說的話,兩艘軍艦總共花費282萬兩,其中定遠140萬兩白銀,鎮遠142萬兩白銀。慈禧修建一個頤和園的銀子可以買六七艘定遠鎮遠這樣的鐵甲艦了,從這裡去思考的話,如果慈禧把修建頤和園的銀子用到海軍國防建設上面來,那甲午海戰的解決是不是又會不一樣呢?
很遺憾的告訴你想多了,慈禧修建頤和園不拿北洋海軍的軍費都是天大的好事了,又怎麼可能捨得出錢倒貼北洋海軍無限壯大下去呢?有人說北洋海軍的失敗充滿了各種偶然性因素,比如「慈禧挪用軍費修園子,海軍炮彈沒有開花彈,全是劣質啞彈、北洋海軍雁行陣沒有發揮定遠和鎮遠的威力、又或者說北洋海軍統帥丁汝昌不識海戰」,諸如此類等等看起來都是偶然因素,但這些人為的偶然因素難道不是當時政治體制所造成的嗎?
國家政治體制落後,官場風氣人人貪污受賄以個人私利為先,就直接導致了上行下效,所以中日國運之戰這種大事情的時候,都還會有人做手腳,戰前這麼關鍵的時候,都還將軍費給慈禧修園子,戰前這麼重要的時候才發現炮彈不足全是啞彈,甚至沒有幾枚開花彈;戰爭發生的時候,慈禧都還在過生日,叫囂著說「有令吾今日不歡者,吾必令汝終生不歡」。這樣各種各樣充滿偶然的敗因,實際上背後就是政治體制的落後。
政治體制的落後實際上也就導致了中日甲午戰爭必敗無疑,並不是說左宗棠不收復新疆,不打中法戰爭,然後像李鴻章說的那樣把錢都省下來用到中國好海軍建設上面,那日後對日戰爭就穩操勝券。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就算當年左宗棠不收復新疆,不花費那2670萬兩銀子,就算不打中法戰爭,不用掉那近3000萬兩白銀,誰又能保證這5670萬兩白銀有多少能落到北洋海軍建設的頭上呢?
清政府當初規定每年給北洋海軍撥款的500萬兩軍費尚且每年都不足額足數,更不用說這多出來的5670萬兩銀子了,只怕到最後左宗棠不拿這些錢去帶著湘軍收復新疆,國家正義之士不帶著這些錢去打中法戰爭捍衛南疆權益,最後這些錢又都落到從上到下大大小小貪官蛀蟲的口袋之中去了。
只怕這些錢又不知道為慈禧修建了多少個園子;只怕這些錢到最後又不知道為慈禧慶賀她的「幾十幾十大壽了」。所以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雖然充滿了各種讓人不甘心的偶然因素,但歸根到底卻是一場必敗之戰。李鴻章所說的省錢省軍費建設北洋海軍想法是好的,但在當時清政府的政治體制之下卻是落不到實處,要是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了,那近代歷史之中的中國不知道該有多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