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羅馬為對付蠻族人和解決瘟疫,都做了哪些改變?

2023-12-25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公元前,羅馬為對付蠻族人和解決瘟疫,都做了哪些改變?

引言

公元前,羅馬為對付蠻族人和解決瘟疫,都做了哪些改變?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知道,羅馬自古以來便受到北部蠻族的困擾,而其中羅馬人最大的勁敵是日耳曼蠻族,共和國時期,公元前2世紀羅馬就開始遭遇滿懷敵意的日耳曼部落一次次危險的挑釁。

公元前112年,辛布里人在諾里亞打敗羅馬軍團,此後的公元前109年—公元前107年間,他們又接連贏得三場戰役。

公元前105年,日耳曼軍隊的勢力在阿勞西奧戰役中達到頂峰,8萬羅馬正規軍在這次戰役中全軍覆沒。但羅馬人的反擊也未停止,在公元前102—101年,馬略率軍擊敗打算聯合入侵的辛步里人和條頓人,凱撒在第二次高盧遠征中,擊敗了由日耳曼國王阿里奧維斯圖斯指揮的各日耳曼部落聯軍,將其趕過萊茵河。

之後雙方的和平一直維持到羅馬帝國建立之初。在奧古斯都統治期間,羅馬與日耳曼的防線推至易北河,但條頓堡森林戰役的失敗使得羅馬占領日耳曼地區的腳步停滯,奧古斯都的邊境防禦政策也趨向保守,他在遺囑中要求繼承人提比略將帝國維持在現有版圖之內。

據塔西佗記載,奧古斯都離世後,萊茵河右岸的日耳曼部落在羅馬邊界肆意活動,蠢蠢欲動。提比略在位期間,日耳曼人發起了唯一一次大規模的對外軍事行動——公元14—16年日耳曼戰爭,從安全防禦角度看,羅馬人在此次戰爭中的勝利確保了羅馬帝國萊茵河邊境安全,但也是對羅馬的巨大消耗。

因此提比略終止了對日耳曼人的征服,帝國北方邊境得以短暫的穩定。這種穩定持續到多米提安統治時期,此時的日耳曼部族反羅馬情緒高漲,多米提安陷入與夸狄人和馬克曼尼人的戰爭中。

最終多米提安重挫夸狄人,並沿萊茵河、多瑙河防線,聯結黑森林地區,建立日耳曼長城,同時使將上日耳曼和下日耳曼重新納為羅馬的兩個行省。日耳曼長城的修建使羅馬在幾百年內免遭日耳曼入侵的威脅,保障了羅馬的邊防安全,同時也減輕了邊防的駐軍壓力。

圖拉真統治時期

圖拉真在維斯帕先、多米提安統治時期便長年駐守在帝國的萊茵河、多瑙河和幼發拉底河邊境之上,公元92年,在涅爾瓦執政期間,圖拉真作為下日耳曼總督,由於對日耳曼行省治理有方,加上幾次平定了邊境的蠻族叛亂,被授予「日耳曼尼庫斯」的稱號。

到圖拉真統治時期,已經徹底改變了奧古斯都的邊境防禦政策,面對帝國邊境的各種問題,圖拉真選擇主動出擊,在此期間開拓了帝國的大片土地,帝國的統治疆域達到最大,多瑙河的邊境狀況也發生了變化,圖拉真吞併了達契亞,將其變成了帝國的達契亞行省。

在哈德良統治期間,由於對邊境蠻族的優待安撫策略,好戰的日耳曼蠻族也較為安分,加上哈德良著眼於防守、鞏固疆土,大量修建邊境的防禦設施,在萊茵河上游和多瑙河之間設有大約900座瞭望塔和120個堡壘。

除最著名的哈德良長城,他還在今德國的南部築起了一道邊境防禦線,長達500千米,將萊菌河上游與多瑙河上游連成一片,以防止日耳曼人的南侵。

與此同時,哈德良還加強軍隊建設,敦促士兵鍛鍊身體,定期進行軍事演習等,使羅馬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與此同時,在帝國繁榮的外表下,也孕育著危機的種子,哈德良苦心經營的邊境防禦體系只是在他當政期間發揮了積極作用,到馬爾庫斯統治時期已處於崩潰的邊緣,到三世紀危機以後迅速瓦解。

安東尼努斯·庇烏斯統治下的羅馬是最為平靜的幾十年,僅在邊境發生過武裝鬥爭,他甚至沒有親自出征就獲得了「大將軍」的稱號,馬爾庫斯的老師弗朗托評價道:「雖然他在羅馬宮殿里把戰役的指揮交給了其他人,但就像駕駛軍艦的舵手一樣,整個航程的榮耀都屬於他。」

考古發現,這一時期多瑙河兩岸貿易較為繁榮,有許多出土硬幣可以證明,另外在安東尼努斯的干預下,夸狄人選擇選立了一位親羅馬的國王,在潘諾尼亞、諾里庫姆和達契亞行省駐守的輔軍軍團實力也有所加強,安東尼努斯還修建了新的道路和石制堡壘加強防禦。

從表面看,安東尼努斯·庇烏斯統治下的多瑙河邊界處於和平時期,但實則內部已存在隱患,這些危機到馬爾庫斯即位以後紛紛爆發。在安東尼努斯·庇烏斯的統治下,上日耳曼和雷西亞的奧登瓦爾德—內卡地區的邊疆得以進一步推進,也許在馬爾庫斯即位之前,帝國已經意識到日耳曼邊境存在安全隱患。

馬爾庫斯繼位之時

羅馬所面臨的不僅有來自帕提亞國王沃洛加西斯四世,還有來自日耳曼其它部落的威脅,安東尼長城之所以修建,其一部分原因在於北部日耳曼部落的發展。

而從日耳曼自身發展的角度看,他們羨慕羅馬人紙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同羅馬展開長遠且穩定的貿易,以獲得經濟利益,但因為日耳曼地區處於帝國範圍的貿易體系外,商業稅很高,在多瑙河沿岸稅收高達25%。

因此若要從帝國手裡攫取更多的利益,不再受到帝國支配,日耳曼人一直伺機而動。而馬爾庫斯的即位對日耳曼人而言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他們認為採取防禦策略的羅馬已經走向衰落,新皇繼位更是發動戰爭的好時機,同時夸狄人、馬克曼尼人又結成了反羅馬聯盟,最終,蠢蠢欲動的日耳曼人終於在馬爾庫斯即位以後開始行動。

安東尼瘟疫與馬爾庫斯的迎戰準備

公元166年,羅馬人尚未充分享受到帕提亞戰爭所取得的勝利的喜悅,便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瘟疫。

此外,那時發生了一場大的瘟疫,以至於屍體都要用各式馬車運走,那次瘟疫竟讓好幾千人喪生,其中的許多人都是貴族,馬爾庫斯為他們當中那些最為顯赫者豎立了塑像。他是那麼仁慈,下令用公共開支為平民大眾的葬禮支付費用。

這場瘟疫被稱作「安東尼瘟疫」,瘟疫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東方深入到小亞細亞和埃及內陸很遠的地方,在北方越過了多瑙河。它造成的死亡人數比3世紀中葉以前帝國任何時期的其他流行病都要多。

其中軍隊和城市的死亡率最高,帝國的平均死亡率是7%到10%,那麼城市和軍隊的死亡率可能會達到13%到15%。

特別是軍隊受瘟疫的影響極為嚴重,幾處銘文記載的羅馬退伍軍士兵數據可以證明這一點,幾乎與安東尼瘟疫爆發的同時,蠻族人突然從北方南下,跨過了萊茵河和多瑙河。

衝突的鋒芒直指羅馬多瑙河上游一帶的幾個行省。166—167年冬天,6000名倫巴第人和歐比人襲擊了羅馬的潘諾尼亞行省,即現在匈牙利的多瑙河以南,以及喀爾巴所山脈以南和以西的地區,他們遭到了由羅馬將領維特利指揮的騎兵和由坎迪烏斯指揮的步兵組成的混合部隊的阻擊。

蠻族人被擊退後,馬克曼尼的國王巴洛馬里烏斯率領11個部落的統領與時任潘諾尼亞行省總督的尤利烏斯·巴蘇斯進行和平談判,但多瑙河中游這一帶仍然戰事不斷。

公元167年,羅馬與日耳曼人之間的衝突正式爆發,而此時羅馬的邊境防禦也比較薄弱,原本駐紮在萊茵邊境的軍隊被抽調走了至少三個軍團,人員匱乏。此前,公元165年底,馬爾庫斯就意識到了來自多瑙河邊境的威脅。

因此提前派朱利葉斯·維魯斯和克勞迪烏斯·弗朗托兩人回到羅馬,並招募了兩個新的軍團,以備多瑙河沿線隨時可能發生的戰事,同時與邊境各部族加強外交聯繫。但這一切還未準備充分,蠻族人就率先發起了進攻,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跨越了帝國的邊境。

公元168年,羅馬附屬國馬克曼尼和維克圖阿里要求進入帝國,這種無禮的請求遭到羅馬的拒絕,並認為是蠻族人對帝國的挑釁,因此馬爾庫斯下定決心對其展開徵服戰爭。

與此同時,馬科曼尼國王巴洛瑪同羅馬周邊的其它蠻族達成了協議,他們同時對羅馬發動了進攻。夸狄人攻打潘諾尼亞,薩爾馬提亞人前往達契亞,而馬科曼尼人則越過諾里庫姆的羅馬要塞,企圖直達阿奎菜亞港,進入義大利本土。

這場入侵其實早在帕提亞戰爭期間就已經拉開帷幕,在此期間蠻族對羅馬侵襲和劫掠不斷,但羅馬人採取了賄賂、進貢等手段,千方百計地拖延了這場戰爭的到來,目的是讓馬可曼尼戰爭推遲至東方戰事告終後再被打響。

儘管此時蠻族人侵襲態勢異常猛烈,戰爭已呈現全面爆發之勢,但此時的馬爾庫斯和維魯斯因為城裡肆虐的瘟疫,無法迅速離開羅馬迎戰敵人,而是在羅馬城進行戰前準備。

結語

總的來說,為了對付蠻族人首先要籌措軍費,所以馬爾庫斯採取了對宮廷藏品的拍賣行動,希望通過表率作用帶動大批貴族加入到慷慨捐贈中。隨後為解決瘟疫導致的兵員銳減和邊境防禦衰弱的問題,馬爾庫斯捨棄舊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92318cba52d6aae07dac3600d50fc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