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和數字精神病患者

2022-05-03   西風獨醉

原標題:元宇宙和數字精神病患者

之所以我想到這個話題,是因為最近「元宇宙」這個概念太火了。對於我這個喜歡「追求知識」(其實就是好奇心作怪)的人來說,對這個火火的概念自然是要研究一番的。但是,非常遺憾,雖然我看了很多關於元宇宙的文章,但對這個概念仍然是似是而非,顯然它比我鍾愛的玄學更加玄幻。(圖片來源於pexels)

什麼是元宇宙

根據網上關於「元宇宙」的定義,又加上我個人的「變通」,我將其理解成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本身是實實在在的人,但我們可以在數字世界裡有一個分身,那個分身也可以做這做那的不閒著,甚至跟我們一樣學習玄學的知識。打個比方:我現在坐在辦公室里打字,同時有一個跟我長得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在外面旅遊。它所到之處,它能看見,我通過智能頭盔和智能眼鏡也能看見,所以我就可以一心多用了。當然,如果條件允許,它也可以星際穿越。

我們的數字分身不但能旅遊,還能學習,並且它的學習能力比我們還要強,所以它的發展比我們還要快。更重要的是,如何可能,它是永恆的。人可以離開這個世界,但是虛擬的數字分身如果保養得好,可以一直存在下去。因此,有人說元宇宙就好像是我們的網絡帳號一樣,只不過是一個更強大的網絡帳號。

人工智慧和虛擬現實

很多人相信元宇宙中的人類分身可以超越人類的智慧,從而可以幫我們探索更為未知的世界,促進我們的科技進步。但這個真的可以實現嗎?

在構成元宇宙的基礎理論中,有兩個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人工智慧,一個是虛擬現實。

人工智慧(AI)我們都很清楚,比如圖書館裡的機器人導讀員,它能代替人的工作,幫人做事。還有微軟小冰和很多平台的機器人客服(電子客服),它們也能代替真實的人去回答用戶的提問。

跟寵物一樣,這些人工智慧的設備或工具也是馴化出來的。馴化的方式無非幾種一種是程式設計師把所有他能想到的問題和答案都列入到資料庫中,用戶問什麼問題,機器人就從資料庫中檢索那個問題,然後將對應的答案拋出。另外一種是機器人自己學習,怎麼學習呢?當用戶提出某個問題的時候機器人並不知道這個問題,但是其他的機器人知道這個問題(其實是其他的程式設計師知道這個問題,所以把他知道的答案錄入了資料庫),所以A機器人可以從B機器人的資料庫中讀取答案。甚至也可能是用戶提出了問題,但機器人並不知道回答,用戶(或其他用戶)把自己知道的答案(不一定正確)告訴了機器人,機器人知道了這個答案(雖然可能不正確)。

跟智能客服這類機器人類似,掃地機這些智能設備也是因為程式設計師區分房間的地板和牆壁以及家具,所以它才能正確地完成掃地的工作。也可以說是因為程式設計師自己會掃地,所以才能編寫出掃地機的程序。更高級一點的掃地機也可以根據各種傳感器獲取數據,然後交由CPU進行分析,從而判斷哪個是該掃的,哪個是不該掃的。總之,它擺脫不了人的思維,不會比人的思維更全面。

虛擬現實對我們已經不陌生了。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小孩子玩的AR(增強現實)玩具,還有到處可見的VR頭盔、VR眼鏡等。類似的VR應用還有很多比如裸眼3D,或者全息投影,也屬於VR的範圍。

元宇宙的局限性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的話就會發現,不管是人工智慧還是虛擬現實,它們都無法擺脫人的原始想像。換句話說,是因為某個人想出來了這個東西,然後才將其實現。更進一步說,不管是某個人憑空想像出來的東西,還是在原有的東西上的繼續發揮,這種東西的出現必然來源於人的想像,這是顯而易見的。

那麼「元宇宙」呢?元宇宙是否能突破人的想像,而讓人的「數字分身」可以自己憑空創造一個東西出來呢?科學家們的想法總是比較理想化,他們認為可以。也就是說,在「元宇宙」的噱頭裡,虛擬的人也是具有想像力的,它可以像愛因斯坦一樣想出來某個大家都不知道的東西,然後去實現它。所以,元宇宙會突破人的想像力而存在,它會變得比人更強大。但就我這個科外學家的看法,這個是非常難以實現的。

元宇宙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人想出來的,人想出來的東西,就必然局限於人的知識範圍和能力範圍。如果我們要讓元宇宙也具有想像力,那就必須要搞清楚人的想像力是怎麼產生的,而這個問題的答案遙遙無期。不要說想像力產生的原因,我們現在連人為什麼會做夢的原因都沒搞清楚,更何況人會夢到自己完全沒見過,但實際卻真實存在的東西。要知道,人最難研究清楚的東西就是自身。

元宇宙是人創造出來的,既然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想像力是如何產生的,他怎麼可能將其應用到元宇宙中去呢?而人如果已經知道想像力是如何產生的,而將其應用到元宇宙,那元宇宙還是窠臼於人的思維,而不是超越了人的思維。

但我認為元宇宙仍然可以有人的部分思維。思維和想像力不是同一個東西,雖然一般而言想像力包含在思維之中。人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或自己對某件事情的判斷輸入元宇宙,那樣元宇宙就有了一部分人的思維。當很多人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或對事物的判斷輸入元宇宙,則元宇宙則同時兼備了這很多人的思維。但這不包括想像力。人之所以能把自己的某部分思維輸入元宇宙,是因為這些思維已經被人所掌握,而想像力是人目前還沒有掌握的東西。

我個人的看法是,元宇宙發展的終極,就是它這個虛擬數字人能夠知悉所有人知道的所有的知識和技能,包括老子的、孔子的,也包括愛因斯坦的、牛頓的,包括科學家的,也包括掃地工人的,包括智者的,也包括我們這些普通人的。

元宇宙也可以有想像,但這個想像不是它自己的,而是人已經想像出來了,然後把自己所想的東西「告訴」它,所以它也就有了這個想像。但在人類充分了解想像力如何產生之前,它是不會有想像力的。在人類沒有充分了解夢是如何產生的情況下,它也是不會有真正的「夢」的。

元宇宙的未來

元宇宙的上限是什麼?是我們人類最智慧的那個人的想法和思維。但是,元宇宙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接觸到我們這些普通人,學習到我們的想法和思維。當它所學的知識很雜的時候,它就要學會如何辨別哪些知識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而這個判斷方法還是要某個人,或某些人給它。比如說,程序編寫者限定1+1=2,即使愛因斯坦給元宇宙輸入了1+1=3,元宇宙也不會把愛因斯坦的答案告訴給它的提問者。但如果元宇宙的編程者就是愛因斯坦,他給元宇宙的指令就是1+1=3,那麼1+1=2對它來說就是個錯誤的結論。

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一個人學到了太多的知識而沒辦法判斷哪個知識是正確的,哪個是錯的,他是一個什麼人?精神病。所以,元宇宙的終點,就是數字精神病患者,而且是症狀多變的數字精神病患者。從這個角度說,人工智慧(AI)客服是完美的,至少當我們問它「今天能發貨嗎?」的時候,它會非常標準的回答我們「今天晚上10點前準時發貨哦!」,而不是回答我們「這酒長得好漂亮」。

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西風獨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