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軒軒怎麼才上了一個學期的大學,就胖了這麼多啊」、「孟姐,你還是帶兒子去醫院檢查檢查吧」,這是鄰居們時隔一個學期後,看到孟姐家兒子軒軒的第一反應。畢竟,誰也沒想到才幾個月而已,這孩子不止長胖了一點點,原本比較瘦弱的男孩如今看起來已是200多斤的胖子了。
其實,孟姐夫妻倆第一眼看到兒子的時候,也十分震驚,甚至連忙帶他到醫院檢查,只是醫生得出的結論是「暴飲暴食引起的肥胖」。細問之下才知道,自從獨自去北京上大學,遠離了住在廣州的父母後,用他的話說,那就是「實現零食自由」。
薯片、可樂、漢堡、蛋糕、炸雞排等,一切高熱量、高糖量,從小就被媽媽嚴管,一點都不能吃的「垃圾食品」成了軒軒的一日三餐,甚至有時候晚上10點後也要吃上一些才睡覺。於是,短短3個多月,他的體重由原來的130多斤飆升到了如今的220斤。
看到兒子變成了大胖子,孟姐後悔不已:「早知道以前就不要過於嚴管,好歹讓他解解饞!」而且,不知道是因為這幾個月習慣了吃零食,只要哪天不吃,軒軒便覺得不舒服,非常容易暴躁。看來,哪怕再胖,短時間內也戒不了吃零食的習慣了!
其實,像軒軒這般從小被壓制著完全不能吃零食,一旦沒有了父母的嚴管便出現失控狀態的孩子並不少見。從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最新調查數據可知,有超過8.7%的大學生平日不在學校食堂解決一日三餐,而是依賴於從各種渠道購買的零食。不難看出,過度壓制反而出現不可控的反彈!
從小能吃零食的孩子與完全不能碰零食的孩子會有哪些差異?
根據2021年中國大學生群體購買零食原因調查結果發現,超過70%以上的大學生之所以沉迷於零食,是因為從小被父母嚴管,到了大學後陷入「報複式」消費情緒,十分享受這份自由。
差異一:情緒差異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兒童心理學的專家們進行研究後可知,諸如糖果、蛋糕、巧克力等糖分含量較高的零食,可快速補充能量,對於吃得少但消化速度較快的孩子來說,吃零食可以給他們帶來愉悅感,且令他們精力更充沛。
而對於那些在家長嚴控下,未能接觸這些零食的孩子,沒有體會到這份愉悅感,還會因飢餓產生煩躁情緒。
差異二:社交差距
對於孩子來說,零食、玩具、圖書等分享都是拉近彼此距離,幼時社交的雛形。而當孩子通過這些分享進行交流,逐漸找到彼此共同的喜好,繼而獲得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對於完全不能吃零食的孩子來說,便是失去了與同齡人進行探討的一個共同話題。且極易讓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零食、玩具等都是童年必需品,如果沒有接觸便相當於「異類」。
差異三:匱乏感差異
從兒童心理學可知,當孩子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便會產生「匱乏感」。而這種負面心理並不會隨著他們長大而消失。
正如知名女星張歆藝所說,小時候她非常渴望能得到一雙白球鞋,並根據媽媽的要求考到了全班前5名,但媽媽並沒有依言購買,以致於她成為明星賺了不少錢後,總是忍不住購買白球鞋,哪怕家裡已經堆積了數十雙沒有穿的白球鞋。
就像小時候一直不能吃零食的孩子,已經將零食作為一種執念,長大後會陷入無法自控,不斷購買、食用的狀態。而對於那些小時候能適當吃零食的孩子,他們自然不會對零食產生匱乏感,長大後也能控制自己。
除了以上幾點差異外,從小被家長強壓著不給吃零食的孩子還會陷入心理學中的「禁果效應」,也就是「得不到的東西才是最好的」,繼而對家長產生叛逆心理,不再僅限於零食,而是處處與家長作對,並將這些叛逆行為當作挑戰家長的權威,從而獲得喜悅感。
不得不說,家長原本出於孩子健康而禁止吃不利於健康的零食舉動,反而有可能引發負面的心理反應,可謂是得不償失。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都曾指出,在孩子童年時期,家長應適當滿足孩子的零食需求。
如何科學、合理安排孩子吃零食?
1、與孩子一起制定吃零食時間
兒童營養學家Professor-Ding針對孩子吃零食提出建議,那就是安排孩子吃零食,需與正餐間隔2個小時左右才能保證孩子的正常飲食。
家長們與孩子一起制定吃零食時間時,宜選擇9至10點之間,還有午睡後2至3點之間,這兩個時間段距離午餐、晚餐還有1至2小時,不會影響正餐。所以,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健康的小點心、水果、堅果等零食。
2、保證零食的安全性
家長們之所以不願意讓孩子吃零食,主要就是考慮到零食的安全性難以保證與成分不健康等。其實,只要家長挑選大品牌、成分較為健康的零食,對於孩子的能量補充、腸胃等都有積極的意義。
Tips:可以選擇蘇打餅或以粗糧為原料的麵包,利於補充蛋白質的堅果,促進鈣吸收並含有維生素D的奶酪棒等。同時,儘量避開碳酸飲料、罐頭、蜜餞、奶茶等高糖、添加劑較多的零食。
3、限量供給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可知,正常的一日三餐占據了營養來源的80%,而剩餘的20%則是給其他補充能量渠道,也就是零食、水果等發揮的餘地。
所以,家長在安排孩子吃零食時,不宜完全制止也不能過分縱容。在保證孩子的正常飲食前提下,可以安排一些低熱量、低糖量、成分較健康的零食,只要不超20%的空間。
零食、玩具、遊戲都是孩子童年不可缺少的元素,只要合理安排,不僅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還能保證身心健康發展。所以,家長們切不可對零食一事有所馬虎,除了注意安排零食的方法外,自身也有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枕邊育兒寄語:
零食並非都是有害無益,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兒童飲食結構中,成分健康的零食反而能補充正常飲食以外近20%的其他營養元素,如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再加上孩子天生對零食的喜愛,科學、合理的安排零食還能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家長們不宜一味否定,禁止孩子吃零食!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