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席始於唐代,被稱為「洛陽三絕」之一,其為何起源於洛陽

2022-08-09     仲安筠

原標題:水席始於唐代,被稱為「洛陽三絕」之一,其為何起源於洛陽

洛陽水席與洛陽牡丹、龍門石窟一起,被世人稱為「洛陽三絕」。洛陽水席是洛陽一帶傳統名吃,也是豫菜宴席的一個傑出典型。相傳始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久遠的名宴之一。那麼,它為何起源於洛陽呢?

起源傳說

相傳,武則天一次巡視洛陽,地方長官以「水席」供奉,吃膩了山珍海味的武則天對葷素混做、花樣眾多、清新可口的宴席讚不絕口。從此,每逢喜慶大典,武則天經常以水席犒賞臣下,水席因此登上大雅之堂。臣僚們群起仿效,官場上的宴請也多用水席,水席變得更為普及,

另一個傳說也與武則天有關。相傳袁天罡早年夜觀天象,知道武則天將來要當皇帝,但天機不可泄露,就設計了這個大筵,預示武則天稱帝後24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的湯湯水水,暗指武則天水到渠成;乾乾稀稀,是喻指武則天二十四年的干係(稀)。

歷史原因

從北魏到隋唐,洛陽地區的佛教興盛,寺庵星羅棋布,僧尼眾多,他們為了獲得上流社會的支持,使潛心研製精美的素齋,用以款待有地位的施主。他們採用當地的土特產精製素菜,並根據民間膳食多用湯類的特點,製成了連湯帶水一起食用的菜肴,這就是最早的洛陽水席。

這種素食湯菜和製作方法很快傳播到上流社會,經過改進加工,配上山珍海味,開始登上宮廷和官場的大雅之堂。隨後,一些較為富庶的百姓,又把這素菜葷做的湯菜搬到民間的筵宴上。寺庵菜因此傳入民間,人們根據自己的習慣,採用蘿蔔、山藥、紅薯等土特產制出了經濟實惠的筵宴。

地理原因

洛陽四面環山,地處盆地,洛河、伊河等河流交織其間,黃河穿流而過,盛產魚、蝦、蟹、蚌、山雞、野免、猴頭、木耳、鹿茸、甲魚、紅果、銀耳及各種藥材,這些豐富的烹飪原料,為水席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古時的洛陽雨量較少,氣候乾燥、天氣寒冷,水果產出很少,民間飲食多用湯類,以酸辣來抵禦乾燥寒冷。這裡的人們習慣使用當地出產的澱粉、蓮菜、山藥、蘿蔔、白菜等放在一起烹調,煮成稠湯,一起進食。這種食習影響到宴席,促進了以地方土特產為原料、內涵極具地方個性的「水席」發展。

社會原因

洛陽作為八大古都之一,曾被十三個朝代定為都城,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從夏朝到宋代,這一地區都較為繁華。在飲食習俗方面,吸取了南北的精華,芸萃了四方異味,形成了自己重實用、不重花樣、素油低鹽、調味適中、甘咸可口的飲食文化特色。

這一特色的形成,符合人們對健康和頤養益壽的要求。洛陽地區地處河南、陝西交界,生活節奏較慢。河洛飲食養育了河洛兒女,調養了他們的氣質,而他們又反過來繼承和影響了這一區域的飲食文化。很多菜肴在選料、製作、食用及飲食風俗等方面,都受到洛陽地方傳統文化的廣泛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7525b86a0fb5d7cef1ac5e94899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