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要完了!

2023-12-07     51CTO

原標題:火狐,要完了!

在過去幾年中,關於Firefox 瀏覽器的衰落有過不少討論。目前來說,很多公共的以及私營的大型網站都缺乏對Firefox的適當支持。但是Firefox也多次試圖「自救」,甚至就在不久前,Mozilla 通過官博發文,表示 Firefox 在 2023 年變的更快了,用戶體驗也得到改善與提升。

可最近,美國又新出爐了一項開發指導方針,雖然指向比較模糊,卻極有可能加速火狐的衰落。Firefox是否真的在滑向深淵呢?

滑向深淵:岌岌可危的2%分界線

事情起始於一套針對美國政府網站開發者的指導方案。

美國網頁設計系統(USWDS)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標準,指導那些建立美國政府網站的人。關鍵在於其開發者文檔里,在「瀏覽器支持」條目下,明文指出參照了其英國同行的黃金法則,即:「根據analytics.usa.gov的觀察,我們正式支持任何使用率超過2%的瀏覽器。」

有意思的是,在過去90天的瀏覽器流量統計中,Firefox的市場份額為2.2%,差不多踩在了這一標準的臨界線上。問題在於,多年來Firefox的數據並沒有改善的趨向,反而是在持續的下滑中。這意味著Firefox終有一天會被這一標準「拒之門外」,而且這一天不會太遠。

也許你會覺得這套標準只適用於美國政府的網站開發人員,對其他網頁開發者影響不大。但後續的連鎖反應卻很可能是這樣:

  • 一旦Firefox在政府的訪問者分析中滑落到2%的界限以下,USWDS就會告訴政府網站開發者,他們不必再支持Firefox了。
  • 當這個消息傳開後,它不僅會迅速傳播到前端開發社區,而且還會傳播到一些網站開發人員所屬公司的IT部門。許多公司與政府有業務往來,因此,無論政府從IT的角度做什麼,都會影響公司的行為。
  • 公司將這種變化視為降低開發成本和交付時間的機會,因為它為從開發工作流程中刪除一些測試(以及某些情況下特定的編碼)提供了順理成章的藉口。

在多米諾骨牌一張一張倒下後,你可能會突然發現,火狐這個曾經打敗了IE7 的開源瀏覽器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末路,永久淪為了各種瀏覽器市場份額圖表中日益縮小的那個部分。也許這個猜測有點極端,但卻並非無的放矢。

兩次瀏覽器大戰:

昔日的瀏覽器自由之光,被Chrome遙遙甩在身後

在2003年橫空出世的Firefox,並非沒有過高光。

在第一次瀏覽器大戰後,一代神話網景落幕。IE在殺死網景Navigator後徹底占據了瀏覽器市場逾90%的份額。而打破這種一家獨大局面的正是Firefox。

被微軟的帝國策略摧毀的網景在敗退的同時留下了繼任者的火種,而火狐也不負所望。

剛推出的Firefox解決了彼時IE中存在的大量缺陷,提供了分頁瀏覽、拼寫檢查、Live書籤等許多新功能,其豐富的插件、輕快的瀏覽速度以及顏值都讓它收穫了大批擁護者。對Web開發人員來說,其Gecko渲染引擎又破局吸引力。

最終在2009年,Firefox打敗了IE7,一舉奪回全球第一瀏覽器的王座,實現了「Take back the web」的願望。

可惜的是,更加高效的Chrome在谷歌的扶持下迅速崛起,關於Firefox的評價卻開始有了下滑跡象,比如不斷以大修的方式來破壞用戶體驗,再比如缺乏顯著的性能改進等等,Firefox也曾學習過Chrome的部分思路,試圖取長補短,但終究是積重難返,而且Chrome的壟斷地位也逐漸形成……

不可忽視的是,在這場瀏覽器混戰中,被「群毆」的IE日漸淪為「瀏覽器下載工具」,捆綁銷售策略徹底失靈。微軟也不得不改弦更張,發布Edge瀏覽器,堅持EdgeHTML內核,以圖挽回頹勢,但也無力回天。結果微軟還是選擇妥協,改用Chromium內核。

在第二次瀏覽器大戰中,Firefox一度登頂,卻遺憾敗北;IE徹底「入土」;Safari藉助MacOS的封閉性成為「一霸」;Chromium陣營勝出,谷歌成為贏家。

根據 Statcounter 的統計數據,Firefox在2009年11月達到了31.82%的峰值,然後隨著Chrome的崛起而開始了漫長的下滑。後者的使用率從2009年1月的1.37%飆升至2020年9月66.34%的峰值,此後又回落至最新數據中的62.85%。

從2009年10月到2023年11月,Chrome vs Firefox vs Safari

另外,根據Mozilla公布的「用戶活動」圖表,同樣也可以看到:活躍的Firefox客戶端數量從2018年12月31日的2.44億下降到2023年11月20日的1.87億。5年間,活躍用戶數下降了約23.3%。

對火狐來說,衰落似乎是漫長且不可逆轉的。不過從其官網標語來說,經歷過網際網路野蠻生長時代的Firefox依然保持著其昔日的驕傲。「沒有晦澀難懂的隱私保護政策,更不向第三方預留後門,純粹是一款閃電般快、不會出賣您的瀏覽器。」

回顧Firefox的發展,不可避免的要提到IE的墜亡,Edge的妥協,Chrome的興盛。在形形色色的瀏覽器里,在IT的歷史長河中,Firefox始終是自由、開放、協作、共享的網際網路精神的典型代表,那麼面向未來,Firefox又將何去何從呢?

沒有「背靠大樹」,就註定要涼嗎?

有人試圖從功能、需求、體驗的角度來分析火狐衰落的原因,甚至細化到哪些「不合時宜」的疊代決策成為了其失敗的導火索。事實上,沒有哪個瀏覽器是完美的。

在更多人看來,火狐的衰落就是因為沒有「背靠大樹」。缺少一個強大的靠山就是火狐走向窮途的根因。

細想一下,Chrome背靠谷歌,占據絕對優勢;Edge背靠微軟,如今搜尋引擎Bing又有AI chat加持,更有吸引力;Safari背靠蘋果,MacOS與iOS的封閉性就足以讓它高枕無憂。

相較之下,Firefox的靠山是Mozilla基金會。無論從體量還是影響力來說,Mozilla就遜色許多了。雖然Firefox是Linux下的默認瀏覽器,但在桌面市場Linux的份額太低了。而且對一般用戶來說,Firefox引以為傲的隱私保護和安全性並不能帶來直接實感。這就導致其多少顯得曲高和寡。

作為網際網路的主要入口,瀏覽器向來是巨頭們布局的要塞。在這塊陣地上,未來競爭的關鍵會是什麼呢?集成了ChatGPT的Bing會讓Edge後來者居上嗎?Chromium的廣泛應用讓谷歌占據了絕對話語權,但這種依靠開源形成的強勢壟斷會引起反噬嗎?沒有背靠大樹的Firefox又是否會絕處逢生呢?綁定了各大系統的多足鼎立之勢何時會打破平衡呢?我們可以靜觀時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74c2bedc0809a2a0e16dcbd532bff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