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的理論可以照搬嗎?他們的孩子怎麼樣了,答案在這裡

2023-10-19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教育專家的理論可以照搬嗎?他們的孩子怎麼樣了,答案在這裡

導讀:說起養育孩子,大多數的家長都將著重點放在養上,尤其是在物質方面,儘可能滿足,仿佛這樣自己就盡到了做家長的責任,其實,這種做法也只是做到了養,真正的育兒,還需要教會孩子如何更好的生活。大多數的家長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識有所欠缺,如何才算是將孩子教育的好呢?

閨蜜麗麗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對教育方面的知識倒是比較重視,當她看了很多的教育書籍之後,卻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了。

有的專家說應該快樂育兒,孩子的快樂比成功更加重要,可是有的專家卻說孩子就應該打罵,否則孩子無法成才。面對不同專家的說法,麗麗很糾結,她不知道自己應該按照哪個專家的說法進行育兒。

是不是按照專家的理論教育孩子,那麼就一定能夠讓孩子成才?那些專家們的孩子後來究竟怎麼樣了呢?

幾個例子告訴你答案

專家們的教育理論或許被世人所認可,但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也並不一定能成功,接下來,我們看幾位教育專家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案例一:李玫瑾的女兒數學很差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她的教育觀點因接地氣而被很多的家長朋友所認可。每當講起教育方面的理論,她經常會拿自己的女兒作為教材。

如果所謂的成功,一定是成為一個名人或者大富大貴,那麼李玫瑾的女兒應該並不算是成功的。

在初中時,女兒的數學成績很差,李玫瑾並沒有因此而發火,反而鼓勵孩子做一個樂天派。

Tips:允許孩子活出自我。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女兒的快樂往往比成功更重要。

案例二:華生的孩子多次自殺

在孩子哭的時候,父母不要去干預,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逐漸懂得,哭泣是無用的。這就是著名教育家華生的教育理論,他認為教育孩子如同流水線的工作,將教育機械化,這種理論觀點也曾影響很多家長的育兒觀。

華生將自己的教育理論應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可是孩子們的一生卻並不幸福,幾個孩子多次自殺,甚至酗酒成癮。

Tips:與其選擇華生這種不帶溫情的狠心的教育,不如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讓孩子勇敢的探索世界。

案例三:盧梭認為將孩子扔給福利院會比自己教育的好

盧梭是世界知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育兒主體論在教育界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雖然在教育界有如此高的地位,但是他的5個孩子卻都交給了福利院撫養。

盧梭認為將孩子交給福利院撫養,遠比在自己身邊撫養更有利。他也沒有尋找過這幾個孩子,當然孩子們究竟過得怎麼樣,也就無從得知了。

如何才算是將孩子教育的好,這幾個特徵很明顯

特徵一:可以和身邊的人進行良好的溝通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善於表達,遇到事情就只會哭,這種方式難免會讓身邊的人很頭疼,畢竟這種哭訴的方式無法讓身邊的人了解真正的訴求。

表達能力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尤其是遇到了重要的事情時,正確的表達往往可以更快速解決,而缺乏溝通技巧,往往會讓一個人寸步難行。

特徵二: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日常的習慣如同是播種,好的行為習慣等於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任何的一件事情都不是獨立的,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自律的人往往會在不經意間收穫美好,或許點滴的努力,將會是成功前的黎明時刻。堅持好的習慣,或許不會必然看到美好的結果,但必然會無悔。

特徵三:較強的自理能力

大多數的家長都自認為孩子年齡小,做事情擔心孩子會傷到自己,難免會忍不住代勞,有的家長認為這就是對孩子的愛。殊不知,這種做法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很低,走進校園後,無法適應集體生活。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允許犯錯,在摸爬滾打中逐漸成長。孩子擁有了較強的自理能力,方能在日後的生活中進一步提升自我能力。

教育孩子,父母要注意這幾個方面

首先,不盲目套用理論知識,尊重成長規律。

大多數的家長盲目崇拜專家,甚至會不加以分辨便開始應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其實,理論是正確的,但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如果完全照搬理論,難免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是的,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家長不必一味盲從,或許在其他孩子身上可以應用的理論並不適合自己的孩子,試著尊重孩子,做一個開明的家長。

其次,試著換位思考。

很多家長犯錯了,會以第一次做家長而為自己開脫。其實,每個家長都曾經是一個小孩子,何不試著換位思考,或許當家長換位之後,往往會被自己的行為震驚,能夠更清晰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

我想說的是,不必總是和其他的孩子比較,尊重孩子的個性,不必一味要求孩子必須優秀。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學會放眼未來,給予更多的成長空間。

最後,聽聽孩子的心聲。

大多數的家長都習慣性教育孩子,卻很少聽聽孩子的想法,或許家長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家長的做法卻往往傷害了孩子,試著多聽聽孩子的心聲,根據他的反饋調節自己的教育行為。

Tips:孩子的想法或許過於片面,家長要給予耐心,和孩子進行深度交流,通過多種方式磨合,讓孩子更好的理解父母,和父母共同成長。

枕邊育兒寄語:

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普通的,這是家長都要認清的現實,不要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待,想想自己當年又是什麼樣的呢?尊重孩子的個性,給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做一個開明的父母吧!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6893f91160c26446007f3b85bca35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