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電影,特別是科幻類型時,一代名導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絕對是無法忽略的經典之作。縱使在新一輪女權主義熱潮下,《視與聽》的影史百佳榜單排名產生了令影迷們訝異不已、天翻地覆式的變化,可《2001:太空漫遊》卻依然在影評人榜位居第六位,而在導演票選榜中更是位居第一名,再一次反證其自身在電影領域無可取代的意義和地位。
不過從1968年上映至今,圍繞著《2001:太空漫遊》的爭議卻也從未消失。
一方面眾多電影愛好者、影評人、導演不吝讚美,一次又一次地將其推上「神壇」;另一方面則是有一批觀看後抱有像當年洛克赫德森看完首映後那句「誰願意告訴我這部電影是關於什麼的?」一樣的疑惑與不解,以及現在很多觀眾對其片長過長和「內容枯燥、不知所云」的抱怨,並質疑影片有過譽之嫌。
可《2001:太空漫遊》真的是一部過譽的電影麼?我的答案:當然不是。
評價一種藝術形式首先要看它是否完成並實踐了其藝術形式自身的應有之義,其對內容的表現是否做到了除此藝術形式之外的不可替代性,是否充分發揮了其媒介自身的獨到優勢。很顯然,《2001:太空漫遊》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極其優異,是一部非常精緻的「純電影」。
在《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里克充分尊重並利用了電影作為視聽藝術的所可以利用的獨有的視聽語言,大量的無對白場景、長鏡頭、古典樂的恰當運用,通過畫面與聲音(非對白)精準、細緻地傳達了劇情及人物狀態,庫布里克始終用畫面和聲音這兩種電影本身的語言來完成敘事的推移、人物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達。
而在技術與製作層面,《2001:太空漫遊》也有著相當突出的優秀之處。全片中只有205個鏡頭使用了特效,全程未採用CGI,而是通過服化道、場景、攝影上的設計和實驗室模型的一同配合來確保全片的最終完成,其中模擬在太空失重狀態下行走——常被認為是特效——的長鏡頭,其實是通過旋轉布景來實現的奇妙效果。
而在美術設計上,這部上世紀60年代的電影也展現了超前的「預言性」和審美性,簡約而不簡單,影片中整體場景設計如若不知道年代,和21世紀初電影能達到的效果以及今天的極簡風潮幾乎難以分辨。而在艙內各區域的設計上,庫布里克也採用了極具區分度和特色的設計,使得影片中具有相當多令人驚嘆不已的美術場景。
影片拍攝製作的時候人類還沒有實現登月,而影片中卻對相當一部分未來做出了精準的呈現,它依託專業科學團隊的建議,讓當時的人們看到並感受了太空旅行、生活的奇妙狀態,確實讓人「大開眼界」。而在剪輯上,影片前段從骨頭切到太空飛行器的那段貫通、跳躍時間、空間、和意義性的匹配剪輯也已成為影史上永恆的經典。
一部影片能夠成為經典,並代代相傳一直延續,除卻技術之外,和影片主創在審美與思想上的野心也絕對分不開。
在創作之初,庫布里克對於這部作品的想法定位便是要探討「人類與宇宙的關係」,而在這部太空科幻片中,庫布里克絲毫不掩飾自己意欲以自己的觀察角度和電影的方式講述和展現人類文明史的某種慾望。
影片以四次黑色石碑的出現為敘事的關鍵節點,並展現出了人類的「進化」與發展過程。影片開頭從一群荒原上的猩猩開始,本來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兩波猩猩時長為了資源互相爭鬥卻又不相上下,而第一塊石碑出現後,其中的一群猩猩開始學會了用骨頭當武器擊敗了另一群猩猩,學會使用工具是人類文明重要的轉折點之一。
而隨著猩猩敲擊地面骸骨的骨頭飛上天,一個經典的穿越時空的匹配剪輯:荒原上飛起的骨頭到宇宙中兀自旋轉的太空飛行器,鏡頭切轉到前往人類的月球基地,奉命調查月球上的不明物體的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一行,而他們口中的重大發現則正是和數百、數千萬年前荒原上猩猩們發現的一樣的黑色石碑,而當弗洛伊德博士的團隊靠近第二塊石碑的時候隨著刺耳的聲響直接結束,進入到第三段。
第三段發生在一年半之後,飛行員大衛·鮑曼和弗朗西斯·普爾在人工智慧HAL9000的輔助下,駕駛著「發現一號」太空船帶著三名處在冬眠狀態的科學家前往木星,而在這一過程中具有自我意識的HAL引發了災難,最後倖存的鮑曼卻孤身一人留在了土星,在此,第三塊石碑出現,在鮑曼接近的瞬間便被裹挾進絢爛的隧道進入一個古典神秘的臥室,在此時間迅速流逝,在鮑曼迅速老去垂死之際,第四塊石碑出現,鮑曼變成了守望下次新生到來的宇宙「星孩」 。
在四塊石碑切分出的敘事空間中,庫布里克除了上述通過外部環境情節上的設置展現出了進化、發展、變化之外,更隱蔽之處則是體現在人物的「進化鏈」設計上。
從數千萬年前沒有語言只會嘶吼的猩猩進化到可以說話、可以用語言這個工具交流的人,(第一幕到第二幕),而第二幕中,發現第二塊石碑的弗洛伊德博士處在人類進化中人的中間態,也是唯一的正常形態,他和同事/家人都有溫和的交流,也可以構建正常的、親密的關係,而到了第三幕,太空中的鮑曼則是冷漠無情、追求高效,這和當今社會下人的異化頗有相似之處,五十五年前的庫布里克對人的洞察不可謂不深。頗為有趣的一個對照,反倒是會出錯的人工智慧HAL有著更豐富的情感和人性。
而在電影之外,《2001:太空漫遊》也在行業內和社會文化層面產生了諸多影響,影片本身不止為行業內的創作者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也影響到了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蘋果的經典產品ipod,其命名便是受到了影片中「Open the pod bay door,Hal.」台詞的影響。
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看到這部誕生於1968年的電影歷久彌新,其中諸多設想已然成為現實,預言式的判斷和場景更是數不勝數,一代又一代人從中汲取財富,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獲得獨一無二的觀看體驗。
圍繞著這部影片的爭論或許也將永不止息,不過對此,最好的一種態度和對待恐怕也正像庫布里克本人所說的那樣「喜歡的人喜歡它,不管它有多長,對那些討厭它的人來說,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