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一書中寫道:「我們做父母的,不想讓孩子再經歷和我們一樣的痛苦,但孩子們對我們的人生經驗,往往不屑一顧。」是的,那些嘴上掛著為了孩子好的父母,往往親子關係很緊張。孩子不聽你的,你再發脾氣,也無濟於事。
愛批評孩子的樂樂媽
樂樂和我家二寶在一家幼兒園,而且是同班同學,倆孩子經常一起玩。但我發現,樂樂經常悶悶不樂,而且做事情畏手畏腳的。
我問樂樂媽,孩子從小是你帶的嗎?樂樂媽說是啊,然後開始跟我抱怨,養孩子多不容易,自己有五六年沒上班了,一直守著家,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吃飯,寫字也不認真。現在上大班了,拼音還認不全,字也就只會寫自己的名字。
正說著,樂樂哭了,樂樂媽上去就拍了樂樂的頭:「哭什麼哭,就知道哭!」看著樂樂委屈的樣子,我知道,這孩子平時沒少被訓斥,媽媽的這種性格,造就了如今不自信、不敢說話的樂樂。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到:批評無法改變孩子的行為。就像樂樂,跟二寶一起玩,總會搶奪玩具,即使媽媽說過她以後,她還是如此。而且,動不動就哭鼻子,接著就是被媽媽訓,形成了惡性循環。
愛表揚的寧寧媽
寧寧媽經常和我一起遛娃,她是上班族,跟老公都在外企,婆婆幫忙帶孩子,周末她休假了,就跟我一起約著帶娃出去玩。
因為很少帶孩子,寧寧媽每次看到寧寧的一個小表現,都會驚嘆不已,然後一頓誇讚:「寧寧,你太棒了!你真厲害!」寧寧呢,則一臉不屑,好像已經對這種誇讚免疫了。
寧寧媽嘆了一口氣說,這孩子,沒少表揚她,但跟我的關係,就是不遠不近的那種,好像誇了也沒啥用。那你說,孩子不喜歡被表揚嗎?我說,肯定是喜歡的,只是你的表揚,太過頻繁,而且沒有具體指向,對孩子而言,並不能感受到你的真誠,你覺得呢?
寧寧媽愛表揚孩子,本質上是肯定和認可孩子,只是表達方式有優化的空間。再說了,一直表揚孩子,也不是正確的育兒之道!
好的教育是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不管教的勇氣》一書中寫道:關注長處和好的方面,就可以消除黑暗。我深以為然,一個眼睛裡總看到孩子的短處的家長,是很難養出優秀的孩子的。
書中用了一個孩子早上9點才起床的案例,普通家長可能會說:「你知道幾點了嗎?」而善於發現的家長會說:「能看到你好好的活著,可真好啊!」這點上來說,我想,很少有父母能做到。
大家都覺得,孩子起那麼晚了,為什麼要這樣說話?難道不該跟他說,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如何早睡早起嗎?事實上,這些當然重要,但首先,我們如果能關注孩子好的方面,那些不好的(黑暗的)是不是也會漸漸消失呢?再說,即使你不斷地數落,難道晚起的事實,就能被改變了嗎?並不能吧?
我也用這樣的方式,對待過我家孩子,在他早上7點多鐘還沒吃完飯,馬上要遲到的時候告訴他:「別急,吃飽喝足了,你一整個上午才有精神,即使真的遲到了,起碼你接下來的時光,是能全身心投入的。」
那以後,他幾乎沒出現過晚起的現象了,甚至經常比我起的還要早。
再說說,為什麼表揚和批評,都算不上很好的教育方式。其實,根本原因是,可能存在不同的動機。
比如,有些孩子因為想要被關注,所以一直做錯的事情,引起父母注意。即使被批評後,他的行為模式,還是不會發生改變。
比如,有些孩子習慣了被表揚,一旦不表揚,他就做不好了。
所以,這裡談到的,還是一個邊界感的問題。
做有邊界感的父母
雖然你的孩子,可能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以後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父母勾畫的人生。
就拿學習來說吧,本來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有些父母會說:「你這次考第一,我就獎勵你xxx,你作業滿分,我就帶你去xxx」,硬生生把孩子自己的事情,包攬到父母身上。這樣下去,一旦有一方沒有被滿足,就可能會爭吵、訓斥、不斷的指責。
所以,把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別做他命運的主宰者,而是一個引路人。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與幫助和指導,不需要的時候,就靜靜的旁觀。或許你會說,這太難做到了,沒關係,咱們找專業人士來幫忙!
《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作者倡導的就是【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也就是說,讓父母做回父母,孩子做回孩子,而不是用那些所謂的大道理,充斥孩子和你的整個人生。因為,它們絲毫起不到作用的。
這本書主要討論了三大重點:
第一:怎麼樣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第二:怎麼讓孩子愛上學習?
第三:如何賦予孩子面對生活的勇氣?
我認為前兩點是後面一點的奠基石,當你把親子關係修復好了,孩子也喜歡學習了,他面對生活的勇氣,一定是不俗的。
所以,整本書的內容,層層遞進,讓讀者思考,自己到底是怎麼教養孩子的?又有哪些需要改善?
家裡有孩子的,不管娃幾歲,都建議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你又更了解你的孩子了,你的養育任務,又輕鬆了許多,你和孩子的關係,也越來越融洽了。而這些,就是這本書存在的意義。
枕邊育兒寄語:
沒有父母是「壞父母」,他們只是「笨父母」,不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罷了。我想,這句話你也一定無比認同。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