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遭群嘲,票房墊底的它撲街就活該?

2023-06-03     十點電影

原標題:上映遭群嘲,票房墊底的它撲街就活該?

轉載來源:電影雜誌( dianyingzazhi8

終於來了。

在被全球觀眾不看好、一片唱衰的情況下,

它仍準時的出現在大銀幕上,接受大家的審判— —

自從2019年迪士尼官宣了由女歌手海莉•貝利來出演真人版的愛麗兒後,群嘲聲就沒停過。

推特上出現了#Not My Ariel#(這不是我的愛麗兒)的詞條話題,國內外人身攻擊的不在少數。

到了去年,《小美人魚》放出首個預告,24小時內全球多平台觀看人數達1.04億。

但點「踩」數高達150萬,創造好萊塢電影最多點踩人數紀錄。

於是千禧年出生、年僅二十三歲的海莉•貝利一度站在「被抵制」輿論的風口浪尖。

以至於影片上映後口碑陷入兩極分化。

Globe and Mail:完全無意義的撈錢行為,這部新的《小美人魚》是自迪士尼開始吃老本以來出的最乏味的電影之一。

《紐約雜誌》:就像別的迪士尼真人改編電影一樣,迪士尼暴露了自身的想像缺乏,以及忘記了曾經創作原版人物的初心。

然而IMDB有7分,爛番茄的觀眾好評率更是達到了95%。

票房方面,據歐美票房網站Box Office Mojo和貓眼統計:

《小美人魚》目前已登頂北美票房榜,破一億美元,內地票房則不到兩千萬。

講真能有這個成績,側面反映中國觀眾已經夠包容的了。

反觀之前由迪士尼改編的真人電影,口碑撲街撲到姥姥家的《花木蘭》都能拿到快三億。

快十億的《奇幻森林》和《獅子王》,中國觀眾貢獻的電影票在全球票房中都僅次於北美。

由海莉•貝利引發一系列的「種族膚色和政治正確」的蝴蝶效應等會再講,讓我們回歸到影片質量本身。

真人版的《小美人魚》可看程度到底怎麼樣?

我的感受是:可以,但沒必要。

作為家喻戶曉的迪士尼公主之一,《小美人魚》沒趕上好時候,真人化的也太晚了。

它與1989年動畫版相比,除了增添了有色人種——

為了合理化,川頓國王的七位美人魚女兒分別掌管七大洋,所以膚色不同。

王子的父母雙亡,由黑人王后收養。

除此之外,在劇情設定上幾乎一致。

冷飯炒的太晚,是會變搜的。

有人問,那《灰姑娘》和《美女與野獸》不也是完全照搬動畫版,六七年前上映的嗎?

是啊,主創團隊知道輸出不了什麼有深度的內容想法,就老老實實的拍浪漫唯美的夢幻場面。

《灰姑娘》男女主的長相雖然也沒到出眾的地步,但後媽可是「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

再加上仙女教母是「紅桃皇后」海倫娜•伯翰•卡特,兩大影后坐鎮還要什麼自行車。

《美女與野獸》有對艾瑪•沃森的童年濾鏡和「大表哥」丹•史蒂文斯的顏值暴擊,演技再稀碎觀眾也認了。

到了《小美人魚》,雖然審美是非常主觀的事情,但愛麗兒和王子這兩位身上淳樸接地氣的氣質,額.......

再看由反派烏蘇拉假扮的公主(打醬油的路人演員)

導演羅伯•馬歇爾(《藝伎回憶錄》《加勒比海盜4》)稱為何要選海莉•貝利成為愛麗兒:

我們試鏡時見了所有種族的演員,當海莉唱完時,我不由地流淚了,你立刻就知道她有能力展現愛麗兒的激情、靈魂、快樂與心靈。

作為二十歲就和親姐姐發唱片,被格萊美提名的歌手,海莉•貝利在影片中獻唱的《Part of Your World》確實堪稱天籟。

而歌聲又是全片的精華所在,為了去往陸地和王子在一起,愛麗兒用歌聲和女巫交易,換來雙腿。

這又牽扯出另外兩處問題。

首先受時代社會限制,愛麗兒能做到「主動勇敢追愛」並非「等待王子拯救」,已十分不易。

她熱愛生活,即使死去化成泡沫,也渴望擁有一個不滅的靈魂。

就算最終沒獲得王子的愛,也不願用王子的血來換回尾巴。

但13年的一部《冰雪奇緣》,讓艾爾莎成為了新一代「不做誰的公主做霸氣的女王」的領頭羊。

再用現在的心境看《小美人魚》,頗有種「今夕是何年」既視感。

何況影片長時間都處於昏暗的海底,有時連兩人的臉都看不清就更別提所謂的CP感了。

其次,既然在選角上都如此「大膽」,那怎麼連最基本的衝破「父權制枷鎖」都沒做到?

川頓國王給愛麗兒制定了種種規矩,打破愛麗兒的收藏品,無疑是「強權」大家長的代表。

直到影片結尾,愛麗兒打敗烏蘇拉復活父親,父親用法杖就可以把她的尾巴變成腿。

早幹啥去了費這老些勁......

但凡導演改成川頓國王去世,七位美人魚姐妹繼續管理海洋互幫互助都能算個有意義的改動。

最後,我再來和大家探討一下海莉•貝利和迪士尼這次史上最慘烈翻車的原因。

網友們「討厭」她的原因很簡單直接。

有對好萊塢這些年愈發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的不滿。

《安徒生童話》作為丹麥故事(北歐就是白人種族),有紅髮白膚愛麗的經典形象在前。

再加上原著《海的女兒》對愛麗兒的外貌描寫:

「她的皮膚像玫瑰花那般柔軟,有蔚藍色的眼睛和美麗的小小白腿」。

如果海莉•貝利只是位長相普通的白人女孩, 那大家頂多自嘲一句「全世界的演員都在審美降級」。

但當大家看到一頭髒辮的非裔海莉•貝利,紛紛坐不住了:

「她最適合的難道不是《海洋奇緣》和《公主與青蛙》里的黑人公主嗎?」

「不是種族歧視,如果讓年輕時的哈莉•貝瑞(奧斯卡唯一黑人影后)來演,我們肯定沒意見」

「將心比心,別的種族膚色要出演中國的花木蘭,你會樂意嗎?」

歸根結底,最大的問題不出在海莉•貝利身上,而是曾經充當「造夢者」如今又親手毀掉這份美夢的迪士尼。

迪士尼,乃至整個好萊塢現如今都在走「黑紅流量」的擰巴矛盾路線。

讓爆炸頭黑人出演埃及豔后,請梁朝偉來出演涉嫌辱華「傅滿洲」一角的《尚氣》。

劇版的《指環王》每一族都有黑人角色,讓拉丁裔演員瑞秋•澤格勒出演白雪公主。

最典的還是讓黑人男演員出演仙女教母。

得,這下變裝皇后+性少數群體+跨性別湊齊了。

這些影視公司的高管CEO,要的就是網友們的吵架討論度。

打著尊重少數群體和有色人種的幌子,賺著「政治正確」的錢。

真正的尊重,應該是正視每一個種族群體的歷史和生活。

她們的美,應該建立在有文化支撐的脊樑上。

她們的靈魂,該套在適合自己的皮囊之下。

如果要讓觀眾看到更多的代表性,那就再創造一個全新的黑人公主。

問題是,迪士尼和好萊塢,還會有這份耐心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58005989dca6f51f84d310c77a4a6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