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敏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縣域旅遊日均訂單同比增長40%,「奔縣」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今年暑期相關數據也顯示,五線城市旅遊訂單同比增長34%,縣域旅遊訂單同比增長22%,均高於一線城市與新一線城市訂單增幅。縣域旅遊勢頭良好,如何把「奔縣」的流量轉化為縣域消費的增量,持續激發縣域經濟活力?這個話題值得探究。
與大中城市相比,縣域文旅產業融合程度相對不深、「文旅+」「+文旅」帶動效應相對較弱等,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雖然一些縣域文旅產生了網紅現象、出現了爆款產品,但文旅產業價值轉化效率依然較低,帶動地方發展的效果尚不明顯。與此同時,一些小城鎮的文旅發展對當地生活習俗、生態環境帶來影響,濃郁的「地方味」逐漸變淡。長此以往,或將導致縣域旅遊吸引力減弱,可持續發展能力下降。
對縣域發展來說,大量遊客「奔縣」意味著新的機遇。有些小城鎮本身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歷史底蘊,這些優勢為文旅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有些地方依靠創新創意和深度挖掘,將地域特色轉化為旅遊資源,開拓了不少精品文旅項目,吸引遊客前來觀光、體驗和休閒。縣城居於「城尾鄉頭」,一頭連著大中城市、一頭連著廣闊鄉村,目前縣域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存在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發揮旅遊產業「一業興百業」的帶動作用格外重要。
其實,比起「出圈」,縣域旅遊目的地的發展重點是「可持續」。貴州榕江「村超」爆火後,當地進而組織「全國美食足球友誼賽」,吸引全國200多支隊伍報名,並成立「村超」品牌管理公司,帶動農特產品生產與銷售;國慶假期期間,因《黑神話:悟空》走紅的山西隰縣,在經歷了短暫的「差評」風波後,以實實在在正視問題、用心用情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舉措,獲得遊客理解和支持,讓「流量」成為「留量」。這提醒我們,讓縣域文旅熱持續,一方面要踏踏實實練內功,補齊相關短板,抑制為提升「流量」盲目開發的衝動;另一方面則應打開視野,著眼全產業鏈服務,全區域配置資源,高效統籌縣域旅遊業發展。
旅遊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當「潑天的富貴」降臨,縣域文旅發展的土壤也要不斷改良,真正承載遊客的熱情,從而更好地造福縣城百姓與服務各方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