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攻擊埃及哨所,前阿拉伯「老大哥」怎麼了?

2023-11-06   資深人士說文史

原標題:以色列攻擊埃及哨所,前阿拉伯「老大哥」怎麼了?

10月22日,一輛以色列坦克開炮擊中了加沙邊境口岸南方的埃及軍隊哨所,多名邊防軍人受傷,隨後以色列方面表示這是場「意外」。可是在正常情況下,一輛還沒有投入戰場的坦克,絕對不會上膛,顯然這場意外有些蓄謀已久了。

說起來也有些讓人唏噓,埃及在曾經是絕對的「中東扛把子」,也是反以色列同盟的帶頭人,如今怎麼落到被人「誤炸」的下場?

1953年,埃及「天降猛男」——納賽爾,他率領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被英國掌控的法魯克王朝,建立了共和國,他也成為了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納塞爾是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深知國家主權的重要性,上台後很快就收回了蘇伊士運河。

在當時,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納賽爾深知只有不結盟,保持中立,才能真正的實現國家獨立,於是帶領埃及與南斯拉夫、印度發起了「不結盟運動」。

雖然表明了態度,但埃及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身處亞非要衝的埃及自然成為了美蘇雙方爭相拉攏的對象。

看到美國這麼扶持埃及,以色列坐不住了,你美國給埃及這麼多武器,他轉頭還不是要來打我,美國一想是這麼回事。

蘇聯就沒有這個顧慮了,上世紀50年代,蘇聯以近乎白送的價格,賣給埃及一大批武器,其中不乏當時最先進的米格戰機。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場買賣沒有附帶任何的政治條件。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蘇聯向美國發出警告,如果美國介入戰爭,那大家一起下場,三戰爆發。當時美國本身就在全力肢解英國殖民地,出於自身利益,也不願意讓英國勢力重新延伸到北非地區,自然也就不會下場。

在這場戰爭中,埃及傷亡很是嚴重,死傷2萬多人,而以色列只有1000人左右,最終在蘇聯的壓力和美國的調停下,以色列撤出埃及,最終停戰。這場戰爭大大提升了蘇聯在中東的影響力,蘇聯也把埃及看作是自己在中東的「旗幟」。

1958年,蘇聯為埃及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展開了援助,在赫魯雪夫時代,幾乎是埃及要什麼蘇聯就給什麼,對埃及的援助占據了蘇聯對外援助整體資金的40%。

當時,埃及想在亞斯文修建水壩,本來想和美國合作,但美國卻藉口埃及和中國建交撤回了援助,隨後蘇聯接手,給錢、給人、給設備,光建水壩的工程師就派出去2000多人。水壩建成後,中東地區和埃及的友誼到達了頂點。

隨著勃列日涅夫上台,情況急轉直下,勃列日涅夫越想越不對,給埃及砸了這麼多錢,埃及能回報些什麼呢?便提出要在埃及建軍事基地,但納賽爾在國家主權方面可是一步都不肯動搖,無論蘇聯怎麼威逼利誘,就是不同意。

勃列日涅夫急了,設計了一條毒計,當時埃及牽頭,在一眾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法塔赫。法塔赫自建立之初就不斷襲擊以色列,規模日漸擴大,成了以色列的心腹大患。

1967年,可靠信息表明以色列將對法塔赫發起一場強力打擊,並進攻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蘇聯方面表示如果以色列發起戰爭,那麼將對埃及提供一切支持,甚至將派軍參戰,對此納塞爾,深信不疑。

6月5日,以色列發動「閃電戰」,埃及方面準備不足,掉以輕心,所有機場都遭到了以色列的突然襲擊,不少飛機還沒飛起來,就已經被摧毀,僅僅兩天時間,2萬多名官兵傷亡,蘇伊士運河被迫封閉,主要產油區西奈半島被占領。此時的蘇聯沒有給予任何支持幫助反而和美國狼狽為奸,把蘇伊士運河變成了埃及的界河。

此時的埃及幾乎處於崩潰邊緣,納塞爾不得不低頭求助蘇聯,蘇聯表現得非常熱情,表示可以幫助埃及,但是要求在當地建立軍事基地,並懸掛蘇聯國旗,納賽爾非常生氣,但又不得不屈服,只能同意蘇聯駐軍。

沒過多久,納賽爾就鬱鬱而終了,接任的薩達特恨透了蘇聯。此時美國站了出來,調停了埃及與以色列的關係,同時還讓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埃及,作為交換,埃及也成了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中第一個建交的國家,這引發了阿拉伯世界的普遍不滿,最終他被本國軍人刺殺而亡。

自此以後,曾經的「中東一哥」徹底躺平,無論以色列要幹什麼都置之不管,但顯然躺平是換不來和平的。本次事件就是因為以色列,想把巴勒斯坦人趕到埃及,但埃及國內顯然承擔不了這麼多的難民,自然不願意。

所有的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自己支楞不起來別人怎麼幫都沒用,和平從來都不是別人幫出來的,而是自己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