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校長:小學育人方式變革,一定要把握好這兩大關鍵點

2023-10-25     京城教育圈

原標題:李烈校長:小學育人方式變革,一定要把握好這兩大關鍵點

學校,應該是孩子們一早起來最想去的地方。一所學校如何成為孩子們幸福成長的伊甸園?如何讓每一個孩子成為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真正呈現出每一個獨特個體身上的理想狀態?

10月22日至24日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2023年學術年會對小學教育的發展和變革做了學術研討。據了解,此次會議的主題是「新時代小學育人方式創新與實踐」,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領導就前沿研究、改革方向進行主旨報告,為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共謀大計。

國家督學、教育部教指委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委會理事長、北京市正澤學校校長,原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李烈在開幕上致辭。

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適應改革的要求與趨勢,站在教育的專業角度,思考學校育人方式的變革與創新,綜合小學教育的實踐特點和基本屬性。

—— 李烈校長

據了解,李烈在基礎教育的田野里深耕了數十年,她的個人教育史與改革開放的教育發展正好合拍。一位教育界資深人士曾經讚嘆,「她是中國小學教育的財富。」

京城教育圈今天摘錄分享李烈在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委會2023年學術年會上的發言,一起來了解她關於小學育人方式變革的兩點體會。

李烈校長在開幕式上致辭

關於小學育人方式變革的兩點體會

01

「培養人、發展人」的立足點和目標是什麼?

明確小學育人方式變革的立足點——

尊重規律,才能發揮教育的真正作用

實現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變,需要回歸學習的本質,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學習的, 這就決定了小學育人方式變革的立足點就是——尊重規律。

小學階段是兒童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有著自身的規律性。比如,學生身體發展的順序性,認知和道德發展的階段性,身心發展的差異性,以及學生學習是身心共同參與並受到外部環境影響的開放性活動的具身性等。

這些規律是學校教育教學具體實踐、改進、創新的科學基礎。教育的對象是人,必須尊重、順應人身心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發揮教育的作用,違背規律會讓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方式的變革乃至教育的改革,從根本上講是在不斷認識人的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改變那些不符合規律的行為或舉措,向著教育「培養人、發展人」的本原不斷回歸的實踐努力。

轉變育人方式,實現變革目標

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小學教育是個體終身發展的基礎,也是國民教育體系中最為基礎的部分,是後續所有階段學校教育的基石。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身體素質、思想品德、思維品質、心理品質、行為習慣等素養的啟蒙和初步培養,為其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其它任何階段的教育都無法替代的。

小學階段育人方式的轉變就是要實現「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

其中,「健康」是小學階段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沒有學生的健康,就沒有教育存在的意義。這裡的「健康」包括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個維度的健康,這是學生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終身發展的最根本基礎。

「快樂」是兒童生活在小學階段本應呈現的理想狀態。6-12歲的兒童生活應該是自然生態、天真爛漫、豐富多彩的。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中唯一沒有升學壓力的階段,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的心靈快樂和幸福體驗。

「成長」是指學生的全面成長,這是新時代教育格局的根本要求,也是小學教育本身所承載的育人使命。健康、快樂、成長,三者應該共同落實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真正呈現出全面發展在每一個獨特個體身上的理想狀態。

02

兩個關鍵轉向,引領小學育人方式變革

兩個關鍵轉向——

從學科本位轉向育人本位

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其學習過程是全人的、整體的。就小學教育來看,雖然每一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學科分化也有其難以超越的優勢,但學科的教育功能絕不僅僅限於學科學習目標的達成,而是具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育人功能,因此,要站在整體育人的高度看待各科課程的功能與價值,著重在教師認識、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三個方面突出育人的整體性與融合性。

首先,引領教師先為「人師」,後為「經師」。教師是學校育人方式變革的主要力量和關鍵所在,要引導老師們跳出「學科」本位的思想,以做「大先生」為追求,自主、自覺地改變教育教學方式。

其次,突破基於學科分化的單一思維,鼓勵學科間的多樣聯結與多種融合,倡導綜合化的多學科主題課程和基於現實問題解決的跨學科項目學習,培養學生系統、多維的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

第三,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多維融合。如,不同學科老師都應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低年級課上學具整理作為落實勞動教育的具體內容,體育活動中彰顯的運動精神、積極心態等。又如,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更多採用情景性、綜合性、體驗性、實踐性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自身的探究過程中形成多感官通道的綜合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兩個關鍵轉向——

從標準培養轉向差異培養

這一轉向既是對我國基礎教育「頑疾」的反思,也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理念中對人性的尊重與回歸。誕生於工業時代的學校教育,天然存在著標準化培養的「基因」。而以尊重差異為前提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是新時代教育對人性的最大關懷,也是信息化時代人才培養的最高命題。

要實現這一轉向,就要注重在課程、教學和評價上做到尊重個性地面向全體、尊重差異地全面發展。

我們眼中要有全體學生,更要看到組成全體的一個個獨特的個體,不僅要考慮全面發展的需要,更要尊重學生自身的天賦、潛能,促進每一個孩子在共性發展基礎上的個性成長。如:

課程上

注重課程的豐富性和選擇性,在課程內容上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體驗,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在課程設置上提供學生可自主選擇的課程,給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

教學上

要充分發揮班級授課作為教學基本組織形式的功能,廣泛採用體驗、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互動中獲得激勵與發展,同時也要針對差異,採用分層教學或分層給任務與作業設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評價上

評價上要進一步解開單一化、標準化的鐐銬,尊重個人的主體性,更多地呈現縱向的發展,凸顯學生自身的「增值」;更多地採用表現性評價,而非等級性評定;更多些學生的自由表達,而非統一的規定動作,讓評價過程成為學習體驗的一部分,實現尊重差異的教-學-評一體化。

編輯 | 京教君

END

今日推薦視頻

歡迎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們要是不給京城教育圈加星標,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親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標!

重要的話說三遍!

然後,多點在看、多點贊、多分享,

不然我們就要失去彼此了……

親們,快加星標,風裡雨里,

京教君在這裡等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55a75b0d4f79988ba8f498d877a6e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