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中國人拍不出奇幻片?蟄伏7年《封神》,一登場贏了個滿堂彩

2023-07-21     電影番茄

原標題:誰說中國人拍不出奇幻片?蟄伏7年《封神》,一登場贏了個滿堂彩

這個暑期檔的火熱,超出了番茄君的預期。

《消失的她》《八角籠中》接連爆火,《碟中諜》等好萊塢大片,反而頻頻吃癟。

但就目前來看,暑期檔的驚喜,還不止於此。

因為還有一部重量級的電影‬已上映,它就是這周和大家見面的:《封神:朝歌風雲》

一直以來,大家對國產奇幻,會抱有某種特殊的偏見,總覺得我們拍不好奇幻片。

一方面,《西遊》《聊齋》《封神》等IP多次被改編,但經典甚少,多數都是打著經典幌子的粗製濫造之作。

另一方面,大家對這些故事,都太過熟悉,不僅難以超越之前的經典版本,就連創新的空間,也似乎被緊緊鎖死。

所以,被烏爾善寄予厚望,想要打造成國產《指環王》的這部《封神》,雖然還未上映,但爭議一直不少。

看電影之前,番茄君的看法,大體跟大家相似。

畢竟,前有《封神傳奇》翻車,後有《阿修羅》暴雷,狂吹投資的國產奇幻,出精品是小機率事件。

但看完电影後,我深深感嘆:誰說中國人拍不出奇幻片,蟄伏7年的《封神》,一登場竟贏了個滿堂彩。

《封神》僅上映2天,票房就突破了1.36億,排片占比達到了27.8%,票房占比也達到了22.6%,從幾部熱門影片中脫穎而出。

而對這部《封神》,我們都誤會了烏爾善,先入為主的看法,還是有點主觀了。

今天,番茄君就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封神》的真實觀感和五個爭議。

爭議一、紂王和妲己形象不符?

33年來,大家對紂王和妲己的印象,始終停留在達奇傅藝偉1990年的版本中。

雖然這版《封神》特效拉胯,但因為有「先發優勢」,早就成了足以媲美86版《西遊記》的經典。

但時代在進步,到了《封神》,繼續沿用以前的形象,顯然有點跟不上審美。

可以說,電影版《封神》中,紂王和妲己的選角,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紂王,選用了歌手費翔,不同於在舞台上獨舞瘦削的費翔,片中他飾演的紂王殷壽,不僅練出了大塊頭,而且十分威嚴,有王霸之氣,這與原著中對紂王的描述「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是相符的。

我們都知道,殷商尚武,所以費翔出演殷壽的第一件事,就是鍛鍊身體。加上濃密鬍鬚的妝造和頗為深邃的眼神,費翔一出場氣質就絕非常人,給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另外,片中的殷壽,不再是其他電影中那種單純的惡人,故事中有幾個細節,甚至能體現出殷壽的人格魅力,在人物形象的解讀上,《封神》避免了片面化,給這個窮凶極惡的商紂王,賦予了人性的複雜。

妲己的選角,就更出乎觀眾的意料了,片方選擇了有俄羅斯和蒙古血統的娜然

娜然身材姣好,面容有異域風情,這一點或許與原著中有出入,但在對蘇妲己這個「狐妖」的表演呈現上,卻還原且精準。

一般我們看奇幻作品,只要幻化成人形,就很少有妖能表現出它原型的生理特徵。

徐克版《青蛇》之所以出名,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張曼玉和王祖賢在表演的時候,加入了蛇的動物屬性。

這版《封神》,也是如此。

娜然對狐妖的塑造,有很多場景和動作,你會覺得,她就是一隻狐狸。

剛從雪地中爬出馬車的時候,她是四腳著地。

舔舐殷壽身上血液的時候,也是戰戰兢兢上前,舔完光速後退。

預告中有一段紅衣獨舞,更是將狐的動物屬性和女性的美感相融合,幾乎讓觀眾相信,這就是一隻狐狸。

除了美艷魅惑等女性特徵,本質上,妲己是一隻狐妖,她本就該有某些狐狸的特質。所以,在番茄君看來,這種表演身法和表現力,對蘇妲己這個形象的提升,是有質變作用的。

將紂王和妲己放在一起看,可以說,在保留兩人固有形象的基礎上,片方做了合理的藝術處理,又讓人耳目一新。

爭議二、審美現代,特效拉胯?

對《封神》最大的爭議,還是在其審美和特效上。

《封神》海報放出的時候,就有一種聲音,表示「服裝應該原始一點」、「這不是商代的服裝」……等等。

其實,要追溯《封神》的審美特點,不僅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商朝,更要結合明代的審美風格,因為《封神演義》原著誕生於明代,是公元十六世紀的事情。

如果按照時間推算,商朝的大多數普通人,應該穿葛布或毛布,而王公貴族,也不過是身著綢料和皮袍而已。

但導演提到,因為視覺審美相差太久遠左右,而且隨著小說、戲曲、電影、電視的不斷演化,《封神》中的審美,早就沒有了固定的範式,具體程度,還需要導演把控。

實際上,電影美學並非嚴格的歷史考古,也不會有標準的模板,如果按照殷商歷史記載的穿著打扮去揉捏人物設計,那勢必會影響觀眾的觀感。

所以,一定程度的審美創新,是在合理範圍內的。

事實上,《封神》中所有的服裝,甚至器物紋理,全都是從商周圖案里取材添上的。比如哪吒乾坤圈上的蓮花形狀。

而每個場景下的不同衣物,都有對應的設計要求。

袁泉飾演的姜王后,光一身禮袍,就有七層布料工藝,是近300人花了八九個月才做出來;袍子上的玉石,則是按照文物一比一復刻的真玉石。

極致的講究給了觀眾極致的觀感,在IMAX的大銀幕上,至少在人物的服化道上,一閃而過的都是藝術,目之所及沒有一點糊弄,這種製作態度,讓番茄君十分佩服。

服化道講究,特效自然也不能拉胯。

烏爾善導演善拍奇幻,不論是《畫皮2》還是《尋龍訣》,特效場景都是業內頂級。

在《封神》中,這種能力也被發揮到了極致。

兩個大場面,番茄君記憶猶新。

第一個大場面,殷壽率領殷商軍隊攻打冀州城的場景,就是絕對的大場面,巨石烈火,戰馬廝殺,冰原逐鹿,血火碰撞,第一眼看到冀州城的時候,甚至有種看到《權游》絕境長城的既視感。

第二個大場面,是朝歌城內,申公豹操控巨型獅(看起來像饕餮)追擊姬發的那場戲。人和馬是真實的,獅子是特效,在實景和特效的穿梭中,我們能看到劇組的經費在燃燒。

隨後姬發墜崖,並在落日下回到西岐的場面,也充滿了東方古典浪漫主義色彩。

整部電影的視覺效果,是可圈可點的,雖然有幾處特效讓人出戲,比如:開頭崑崙山的仙境場景,還有那條白色的蛟龍,有點頁游風。

但瑕不掩瑜,比起大多數國產奇幻電影,《封神》在美學和特效上,肯定走在最前列。

爭議三、姜子牙逗比,雷震子變「綠巨人」?

角色海報釋出的時候,黃渤飾演的姜子牙,也受到爭議。

原因有二,一是黃渤本就是喜劇演員出道,他給觀眾的固有印象太過深刻,演姜子牙這樣仙風道骨的人物,會否讓人出戲;二是黃渤古裝戲少,現代戲多,能不能駕馭一個沉穩睿智的高齡軍師,有待討論。

事實上,自藍天野之後,很少有人能與其媲美,即便是2020年的動畫片《姜子牙》,上映的時候也被一頓吐槽。

但演員適不適合,要看定位和劇情,雖然黃渤在形象上與大家印象中的姜子牙不太一樣,可在電影中,卻並不突兀。

黃渤的姜子牙,走的是搞笑路線,片中很多幽默的橋段,都是黃渤的姜子牙貢獻的。

就番茄君整體觀感上來說,黃渤的姜子牙,成了電影很好的調節劑。

首先,姜子牙和夏雨飾演的申公豹,一白一黑,一諧一惡,一老一少,形成互文,有一種正邪宿命感在裡面。

其次,整部封神中,幾乎沒有接地氣的普通人形象,殷壽姬昌姬發都是王侯,妲己申公豹哪吒都是仙妖,唯一一個來自民間錘鍊的普通人角色,只有姜子牙。

這樣一來,黃渤版的姜子牙,反而讓這部奇幻大劇,有了真實的落腳點,而他「出道」前後的反差,也足以給觀眾帶來驚喜的小彩蛋。

最後,打破固有印象並非都是壞事,《西遊降魔篇》中黃渤的孫悟空,雖然當時被吐槽,現在的評價不是也很高麼?

所以,從影片的角度,黃渤的姜子牙,絕不會拖後腿。

除了黃渤,像極了西方巨獸的「雷震子」,也有所爭議。

原著中,對雷震子的形容是「面如藍靛,發似硃砂,巨口獠牙,眼似銅鈴,身長二丈」,一個詞概括:怪物。

這個雷震子,反而符合原著設定。

其實,從主創的角度看,要拍好《封神》,既要提取原著中的東方元素,又要讓觀眾有滿足好奇的驚喜,既要妥善運用當下頂級的工業特效,又要與歐美奇幻風劃出界限,這一點本身就難以平衡。

比起之前版本中的「雷震子」,《封神》中的雷震子,可以說做了顛覆性創新,而且在片中,他連人類的語言都還不懂。

就目前來看,雷震子只有幾個鏡頭的出場,造型似乎無傷大雅。

爭議四、姬發成紂王「兒子」?文王食子被改?

《封神》電影版,對原著的故事,做了極其現代化和顛覆性的改編。

原著基本上,講的就是「武王伐紂」的故事,但《封神》並不僅僅滿足於此,既然要拍「史詩感」,那肯定要事無巨細地講清楚武王伐紂的動因。

而這個原因,其實就藏在影版對封神原著故事的改編上。

讓番茄君比較滿意的改編,有兩個,一個是大處著眼,一個是細節呈現。

從背景來看,武王姬發在電影中成了紂王的「兒子」,當然這裡的「兒子」不是親生子,而是質子。

這一點其實是不符合史實的,因為質子制度起源於東周,周鄭交質的典故大家應該都知道,質子是國家邦交中權衡利益的重要籌碼。

但《封神》里,將這種制度引入商超,而且將姬發變成了西岐送往殷商的「質子」,由紂王撫養八年,而且紂王還組建了一支由各地質子組建的「質子團」。

這也讓姬發這些質子們,有了兩個父親,一個是生理意義上的血親,一個是精神上的,就是紂王。

紂王工於心計,將形象偽裝的很好,所以他一度是姬發崇拜的偶像。

直至後來露出兇殘本性,甚至威逼質子們殺掉親生父親的戲碼,也逐漸改變了紂王在這些質子心中的形象。

這樣一來,原著中因紂王暴虐,武王仁義而進行的「伐紂」,加上了一層毀滅人倫的個體矛盾。通過個體矛盾,也引出了影片對於古代忠孝仁義的討論。

為了體現忠心而殺掉自己的父親,算不算真的忠?靠泯滅孝道維繫的君臣關係,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這樣的討論,反而觸及到了封建禮教的本質,相對而言,內核更有深度。而姬發誓死伐紂的動因,也更有說服力。

對細節的改編,來自周文王姬昌。

姬昌被紂王囚禁的時候,大兒子伯邑考前來進貢,並表示希望替父去死。

原著中,姬昌有通過占卜趨吉避凶的能力,也就是說,紂王將伯邑考做成肉餅給姬昌吃的時候,他是知道這是自己兒子的。

忍著喪子之痛吃了兒子的肉,也從側面體現出了商紂的昏暈,以及姬昌的隱忍。

但《封神》中,對這個細節做了改編,姬昌起先不知道這是兒子的肉,隨後被紂王告知,姬昌才痛苦嘶吼,紂王隨後揚長而去。

這個改編,從戲劇的角度來說,是合理的。

這樣不僅能徹底表現出一個父親的絕望,堅定他起兵的決心,也更能製造戲劇衝突,擴大戲劇張力。

尤其在李雪健這樣老戲骨的演繹下,這樣的改編也更能發揮出他的演技,尤其之後,他拿著肉餅小心翼翼放回碗里的場景,更讓人動容。

總之,要講好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不是完全複述原著內容,有些合理範圍內的改編和創作,反而增強了故事的宿命感和可看度,更容易感染觀眾。

爭議五、烏爾善,行不行?

我們一直在說,一部電影好不好,核心在「故事」。

再絢爛的製作,再精良的特效,再好的演員,都是為故事服務的。

作為導演烏爾善打磨九年的作品,起碼第一部《封神》的故事是比較豐滿的。

人物有邏輯,故事有線索,起承轉合明顯,高潮結局節奏良好,觀眾不會出戲。

烏爾善熟讀《封神演義》,一共100回的故事,他分成三部去拍,而這部《封神:朝歌風雲》,拍的不過是第1至第33回,紂王被反的過程。

而第34至第66回的西岐保衛戰,才是三部曲的核心,第67至100回的封神天下,也就更容易進入觀眾熟悉的節奏。

所以,大家可多點耐心,畢竟第一部,一切才剛剛開始。

對於烏爾善,番茄君是十分信賴的。

一方面,他之前的作品爆款頻出,已經證明了,他對國產奇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自成一派。

另一方面,烏爾善對自己的作品,既有要求,又有長遠的規劃。

《封神》拍攝的2016年,是流量崛起的年代,但即便如此,烏爾善挑選演員,依舊沒有「唯流量論」,而是選擇符合原著形象,符合故事調性的。

他用八個選角團隊,從全世界挑選有潛質的新人,才組成了《封神》的演員天團。

第一部中,濃濃的殷商荷爾蒙氣息,相比於其他奇幻片中的小白臉,還是很讓人神往的。

而且這些演員,都經過專門的訓練,他們的身形、騎射、音樂、舞蹈,都是真功夫,如假包換,這也證明了,烏爾善拍好《封神》的信心和野心。

國產奇幻看似發展了這麼多年,實則才剛剛起步。

它與國產科幻一樣,都要以重工業水準為依託,以好故事,好劇本為底層邏輯。

就目前來看,《封神》這份答卷,是及格甚至優秀的。

面對《封神》這樣的製作,多一些欣賞的眼光,觀影的過程也會十分愉快。

讓我們對國產奇幻電影寬容一些,因為國產電影的春天,或許很快就來了。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410d3c9740528c334dc4f5f682a20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