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行利率的一再降低,「跨城存款」也在都市裡悄然興起。那些沒有踩准最佳存款時間的居民,只能選擇「內卷「空間,跨城尋求為數不多的存款利率高地。比如,為了尋找更高的利率,最近,夏飛(化名)從上海飛往貴州去存款。在她曬出的存單上可以看到,貴州銀行的某愛心存產品期限五年,協議利率達到4.3%。
夏飛就此算了一筆帳,在外地存入定期存款50萬元,年化利率4.3%,5年後收益約為10.76萬元;而在本地年化利率最高在3.3%左右,5年後收益約為8.25萬元,兩者相差2萬元左右,即便將來回機票考慮在內也是划算的。據報道,像夏飛這樣的跨城存款「特種兵」不在少數。
不得不說,夏飛算的是一筆很辛酸的理財帳,它反映出的是居民理財的一種困境。夏飛的這筆跨城存款,讓她在5年的時間裡可以多收益2萬元左右,如果扣除了往返機票及相反的費用開支,最終能否多收益2萬元還是一個問題,這還不計算人工的成本。多收益2萬元,按5年60個月計算,每個月增加的收益也不到350元左右,這或許真的就只是一家人上一次餐飲很節省的一點飯錢,稍微大方一點,350元僅僅只是一瓶酒錢而已,而且這酒的檔次還不高。就為了這點蠅頭小利,百姓就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去尋找,畢竟這種利率高地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找到。因為利率的調整,銀行之間是聯動的,只不過有的銀行(主要是中小銀行)節奏要慢一點,其原來的老產品還沒有下架。所謂尋找利率高地進行跨城存款,要抓住的就是這個時間差。
實際上,進行這種跨城存款也是有風險的。畢竟這種利率高地通常都只存在於地方性的中小銀行,在這樣的地方性中小銀行存款,其安全性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去年發生在河南的村鎮銀行暴雷事件,400億存款憑空消失,這件事情國人還記憶猶新。所以將存款轉移到地方性的中小銀行,這顯然是要承擔風險的。
而要將風險控制到最小,存款的額度就必須控制在50萬元以內。這是存款保險可以覆蓋的範圍,超過了這個額度,萬一銀行暴雷,多餘的存款也就打了水漂。所以這種利率高地不僅難找,就是找到了,也不能多存,只能控制在50萬元的上限。所以對於夏飛這樣的跨城存款「特種兵」來說,想多賺一瓶酒錢也不容易。
這暴露出來的是居民理財的一種困境。在銀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的大背景下,如何讓居民手上的資金能夠保值增值,這顯然是居民非常關心的事情。畢竟居民曾經熱衷的銀行理財產品如今不再剛性兌付了,居民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甚至有虧本的風險,就連本金的安全都沒有了保證。因此,為保證本金的安全,居民只能選擇將錢存放在銀行里,儘管銀行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但畢竟本金的安全還是有保障的。在這種情況下,居民們當然會尋找利率高地,存款利率高1%總比低1%要好,居戶們會因此有「賺到了」的感覺。
這種跨城存款的出現,對於基金業來說是一種打臉。將銀行存款轉化為投資,這是20餘年來高層的一個美好願望。然而,這20餘年來,居民的銀行存款金額越來越高,不僅居民的銀行存款沒有轉化為投資款,相反為了多賺1%的存款利率,為了每個月能多賺350元,「夏飛們」居然從上海飛到貴州進行跨城存款。如果我們的投資基金能夠形成良好的賺錢效應,能夠給予投資者穩定的投資回報,生活在金融業發達的上海市民,又何須要飛到偏遠的貴州去進行跨城存款呢?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生活在上海的「夏飛們」飛到貴州去存錢,顯然是「夏飛們」沒有尋找到上海那些投資基金的投資機會。畢竟去年我國公募基金虧損了1.47萬億,而今年公募基金的虧損還在繼續。在這種情況下,「夏飛們」如何敢把自己的救命錢、血汗錢交給基金來打理呢?尋找利率高地也就成了「夏飛們」的選擇,這其實也是對公募基金失望的一種表現。如果公募基金能夠形成賺錢效應,「夏飛們」又何必要辛辛苦苦地在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