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了,吃餃子就饞這3種餡,有葷有素,不油膩香噴噴,家人愛吃

2024-07-14     簡食記

三伏天,古稱「三庚」,是中國古代曆法中一個特殊的時間概念,源於夏商時期,與《周禮》中的「大暑」、「小暑」節氣緊密相關,三伏即指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止的這段時間,因古人認為庚日主熱,故有「伏」的說法,意為炎熱潛伏。

三伏天的誕生,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彼時人們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與農業生產需要,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曆法體系。《禮記·月令》中有云:「夏至後三十日,謂之小暑;又十日,謂之大暑;又十日,謂之伏。」這便是三伏天最初的記載,它不僅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也承載著深厚的農耕文化。

在養生方面,三伏天被賦予了特殊的保健意義。古人講究「冬病夏治」,認為三伏天人體陽氣旺盛,是治療的最佳時機。民間流傳的「三伏貼」即是基於這一理論,通過特定中藥敷於穴位,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同時,三伏天亦被視為調養身體、增強體質的關鍵期,主張清淡飲食,少食辛辣油膩,多食瓜果蔬菜,保持心靜自然涼的心態,以順應自然界的陽盛陰衰。

文化上,三伏天蘊含了豐富的民俗傳統。比如「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反映了古人對於季節變化的敏感與尊重,每伏各有一食,既是對美食的追求,也是對健康生活的嚮往。馬上就要入伏了,吃餃子就饞這3種餡,有葷有素,不油膩香噴噴,家人愛吃!

1:黃瓜餡餃子

黃瓜:2-3根;雞蛋:2-3個;蔥花;鹽;芝麻油/香油;

將黃瓜洗凈,切成細絲,然後撒上適量的鹽,腌制約10-15分鐘,使其出水。之後,用手或紗布擠干黃瓜中的水分,切碎備用。

將雞蛋打散,加入少許鹽調味,倒入預熱的平底鍋中,用中小火慢慢煎至凝固,然後用鏟子切碎,放涼備用。

將擠干水分的黃瓜碎、炒好的雞蛋碎、蔥花放在一個大碗里,加入芝麻油/香油和適量的鹽,攪拌均勻。根據自己的口味,可以放點木耳絲,蝦皮或者蝦仁之類的。增加口感和豐富口味。

2:西葫蘆雞蛋餡餃

西葫蘆:1個(中等大小);雞蛋:4個;餃子皮;蔥花;蒜末;生抽;蚝油;香油;鹽;雞精;

將西葫蘆洗凈,用擦絲器擦成絲,然後加入適量的鹽,拌勻後靜置約45分鐘到1小時,讓西葫蘆出水。之後,用紗布或雙手擠壓西葫蘆絲,去除多餘的水分,然後切碎。

將雞蛋打入碗中,加入少許鹽調味,攪打均勻。在不粘鍋中倒入適量的食用油,加熱後倒入雞蛋液,用鏟子快速滑動,使雞蛋形成小塊,炒至全熟,然後放涼備用。

將處理好的西葫蘆碎、炒好的雞蛋碎、蔥花、蒜末放入大碗中,加入生抽、蚝油、香油、鹽、雞精以及十三香(如果使用),充分攪拌均勻,使所有調味料和餡料充分融合。

3:豆腐餡餃子

以其獨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尤其是素食者。這裡提供一種豆腐餡餃子的基本做法,主要原料包括北豆腐、豬肉餡、香菇等,但您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和飲食習慣進行調整,比如完全使用素餡。

北豆腐:500克;豬肉餡:150克;蔥;生抽;香油;油;雞精;五香粉;鹽;餃子皮;

北豆腐先切成小塊,用乾淨的紗布包裹,輕輕擠壓去掉多餘的水分,然後用叉子或勺子搗碎成豆腐蓉。

將豬肉餡放入碗中,加入鹽、生抽、香油、油、雞精(如果使用)、五香粉,攪拌均勻,腌制10分鐘左右。

香菇提前泡軟,清洗乾淨後切末。蔥洗凈後切成蔥花。

將搗碎的豆腐蓉、腌制好的豬肉餡、香菇末、蔥花混合在一起,再次加入適量的鹽、生抽、香油調味,攪拌均勻。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3a8fae07aa7aac57274e5db497ea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