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博 繪圖 / 駱玫
看過抗戰題材電視劇《亮劍》的話,一定會對劇中角色李雲龍全殲日軍戰地觀戰團一戰印象深刻。它根據真實的抗戰事件改編——1943年八路軍韓略村伏擊戰,李雲龍的人物原型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以下簡稱「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王近山。讓我們一起回顧八路軍取得的這場光輝戰績。
01
不請自來的「日軍軍官觀戰團」
1943年10月,抗日戰爭已經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八路軍、新四軍依託敵後根據地,打得日軍叫苦不迭。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不甘心失敗,糾集日軍第69、第62、第37師團和偽軍第1、第2師等部共3萬餘人,對八路軍太岳根據地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大「掃蕩」。來勢洶洶的日軍把兵力分成三線,第一線尋找八路軍主力決戰,第二線在八路軍根據地燒殺搶掠,第三線負責分散圍追八路軍突圍部隊。
岡村寧次將自己的新戰術命名為「鐵滾式三層陣地新戰法」,並向日軍東京大本營誇下海口,「要迫使共產軍在黃河岸邊背水作戰、不降即亡」,還要在太行山區建立「山嶽剿共實驗區」。為了推廣岡村寧次的新戰法,日軍大本營特意從中國各戰場抽調了120多名中隊(相當於連)以上「優秀」軍官,加上「中國派遣軍步兵學校」學員,組成一個180多人的「日軍軍官觀戰團」,前往太岳前線進行實地觀戰見學。
讓日軍萬萬沒想到的是,「日軍軍官觀戰團」的行蹤,很快被八路軍情報人員偵獲。更巧的是,就在「日軍軍官觀戰團」乘車沿臨(汾)屯(留)公路前往太岳山區的路上,八路軍129師386旅主力團之一的16團就在附近。
02
3個小時的速決戰
從某種程度上說,「日軍軍官觀戰團」被八路軍伏擊,是一個意外的巧合。16團原來的行動計劃是趕赴延安擴編部隊,保衛陝甘寧邊區,並沒有在沿途伏擊日軍的打算。他們在旅長王近山的率領下,於10月22日穿過同蒲路和汾河兩道敵人封鎖線,到達韓略村宿營。
韓略村位於山西省臨汾城東北約25千米、洪洞縣東南約15千米處,是當時臨屯公路的必經之路,這條公路也是日軍進犯八路軍根據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在韓略村周圍,敵人的據點密布,村南地勢險要,高地上有一座碉堡,駐有日、偽軍40餘人,配有輕重火器。雖然洪洞縣是日軍統治最嚴密的地區,但八路軍的群眾基礎好,1937年出師抗日,曾在這個地區駐紮宣傳,不少青年參加八路軍奮勇抗戰,播下了民族抗日的種子。在敵軍韓略村據點之外的山溝,就是根據地人民群眾、游擊隊、民兵武裝控制下的革命根據地。敵軍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八路軍的地方黨組織就能立刻知道。
八路軍16團剛進韓略村,當地群眾就幫忙燒水做飯,民兵主動站崗放哨,封鎖消息。當地黨組織和洪洞縣武委會主任孫明烈等向八路軍介紹了當地敵情、地形等情況,提出在韓略村附近打伏擊的建議。
16團的帶隊領導——129師386旅旅長王近山,向來以膽量非凡著稱。他得知臨屯公路敵人活動頻繁,每日早晚均有汽車來往。而韓略村地勢由西而東逐漸升高,兩側低洼,尤其南側溝深,在曲亭河上游;附近的公路兩側是兩丈(約7米)高的陡壁,易下不易上,是打伏擊的理想地段。於是,王近山當機立斷,決定利用這裡的有利地形,打一個速戰速決的伏擊戰。
在敵軍眼皮底下打伏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露風聲。但恰恰是這個大膽的計劃,完全超出了日軍的想像,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03
敵軍眼皮底下的韓略村
10月22日下午,王近山帶領16團各級指揮員,緊急偵察韓略村西南地形,實地進行戰鬥部署,最終選定在韓略村西南部公路兩側高地設伏。這裡是從兩條公路交叉點直入韓略村的一段公路,是敵人必經的通途,八路軍設伏圍殲敵軍汽車隊伍,可占據有利地形。於是,16團以4個連的兵力,分段埋伏在這段公路的兩側。
16團部署9連出動一個排的兵力,在民兵配合下,牽制敵軍據點,迫使敵軍不敢增援;其餘2個排埋伏在村頭堵「頭」。4連、5連埋伏在公路兩側坡坎後面,攻擊敵軍「腰」部。6連待敵人進入伏擊圈後堵住其退路。
10月24日凌晨3時左右,擔負伏擊任務的各個連隊,按照預定作戰計劃,進入伏擊陣地,又利用秋後農田堆積的高粱稈、玉米秸作了偽裝。一直等到上午8點多,隱約傳來隆隆的聲音,公路遠方騰起了滾滾塵土。敵人乘坐的汽車,一輛接一輛由西向東開來。
沒過多久,敵軍13輛汽車全部鑽進16團伏擊圈內。負責斷後的6連首先開火,擲彈筒炮彈擊中敵第12輛汽車,車上騰起滾滾黑煙。從第13輛汽車上跳下來十多名敵軍,還想衝擊我軍陣地,被6連戰士用手榴彈全部消滅。這時,6連1個班登上敵軍汽車,消滅了敵軍,又架起繳獲來的重機槍,順著公路向敵人猛射。其他汽車上的敵人,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敵軍先頭汽車想開足馬力衝出八路軍的伏擊圈,被9連攔住。9連掐頭,6連斷尾,兩頭堵擊,把13輛汽車上的日軍軍官全部堵截在公路道溝里。埋伏在公路兩側峭壁上的4連、5連,在輕重機槍掩護下,跳入道溝內與敵人展開肉搏戰。
整個伏擊戰,從發起到結束,前後僅3個多小時,敵軍13輛汽車全被擊毀,除3人藏在道溝內漏網外,其餘120多人全部被消滅在伏擊圈內。戰鬥結束後,八路軍部隊在當地群眾的積極配合下,打掃戰場,收繳戰利品,並迅速轉移。
韓略村伏擊戰戰鬥規模雖小,對敵人的打擊卻極大。戰後查明,被消滅的120多人中,大多數都是日軍軍官,其中有旅團長1名、聯隊長6名,還有偽軍頭目3名。王近山率部到達延安後,受到了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毛澤東稱讚王近山勇敢、果斷、有膽略,能抓住戰機打漂亮仗。韓略村伏擊戰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創造了在敵占區打伏擊戰的經典範例,書寫了中國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伏擊韓略村 痛殲日軍觀戰團》,撰文/張博,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