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出生的時候,刺蝟媽媽會不會很疼?

2022-08-04     動物奇趣社

原標題:刺蝟出生的時候,刺蝟媽媽會不會很疼?

曾經小姨家養過三隻刺蝟,有幸見證了小刺蝟出生的全過程,我看著小刺蝟肉肉的,準備上手一探究竟,卻被小姨一把拉開,她告訴我千萬別碰小刺蝟,否則刺蝟媽媽會把小刺蝟回收進肚子裡。

刺蝟嘴尖鼻子長,耳小四肢短,除了肚子外全身都是刺,是一種最大不超過2.5kg,最長可達25厘米的哺乳動物。

刺蝟受到驚嚇時,會將頭和尾都縮進身體里,然後豎起全身的刺作防禦狀,就像一個放大的板栗外殼,若是人不小心觸碰到,十分扎手。

它們不能調節自己的體溫,十分怕熱,常在灌木叢中活動,喜歡進食有害昆蟲,特別喜歡吃螞蟻,偶爾也吃小鳥、蜥蜴、老鼠等,是人們口中的益獸。

對於渾身是刺的刺蝟,有人好奇了,刺蝟的刺有什麼特別之處?小刺蝟出生時,會不會刺痛媽媽?今天,我帶大家走進刺蝟的世界!

讀初中時,一次去小姨家,偶然發現陽台角落裡喂養有三隻刺蝟,看著它們蜷縮地躺在那裡,很想把玩一番,可看著渾身是刺的它們,我把伸出去的手又縮了回來。這時,小姨走了過來,看著我笑了笑,隨即和我嘮叨起了刺蝟。

小姨說,刺蝟之所以渾身長滿刺,是在自然界為了生存,長期選擇的結果,萬物相剋,為了保持生態平衡,刺蝟為了保護自己,也必須練就一身本領,它們的刺就是防衛武器。

面對敵人侵襲時,刺蝟的頭、腳和尾巴都會縮進身體,裹成一團,此時全身的刺會立起來,可以抵擋敵人侵襲,降低自己的傷害程度。

不光這樣,刺蝟的刺還可以黏住一些有氣味的東西,致使敵人不敢靠近。

正面防禦是一方面,刺蝟身上茂密的刺還可以起到緩衝的作用,要知道,刺蝟有時很調皮,從高處跌落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時它們豎立起來的刺就能降低風阻,減少傷害。

還有,刺蝟還能摘果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搬運工,由於刺蝟在各大洲都能生存,在一些公園和花園裡,刺蝟還是消滅老鼠、爬蟲、青蛙、小蛇等動物的高手,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小園丁」。

沒想到刺蝟的刺還有這麼多作用,我對它又喜愛了三分,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刺蝟,腦海里浮現出它們是如何繁殖的,這麼多刺,難道不怕疼嗎?

此問題我不好意思問小姨,回到學校後,我去圖書館查找了刺蝟相關的資料,我才知道了這個答案。

由於刺蝟是異溫動物,它們冷暖不知,臨近冬季,多隻刺蝟想要抱團取暖時,常常因堅硬的長刺妨礙了彼此的抱團行動,只見一次次的分離開,不甘心,又一次次的靠近,在被刺的「吱吱」叫時,才找到一個適當的擁抱方式,為了暖和,也只能忍著。

刺蝟取暖都這麼辛苦,可見繁殖時,何其難!

其實,刺蝟和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繁殖方式都是一樣的,可公刺蝟不同,它每次那個後,它的腳上和肚子上都會受傷流血。

比較欣慰的一點,刺蝟的受孕成功率比較高,可能也和它的刺有關吧!

在國慶節時,我又去小姨家探望刺蝟了,此時看見一隻母刺蝟肚子鼓鼓的,在詢問小姨後,才得知它快臨盆了,意味著刺蝟分娩寶寶的過程,我能一睹風采。

這時,我又有疑問了,成年的刺蝟滿身是刺,一眼望去怕是有幾千根,那麼肚子裡的小刺蝟,出生時,會不會扎痛刺蝟媽媽呢?

幸運的是,我在國慶節的頭一天晚上,就見證了母刺蝟分娩的整個過程,小姨說,刺蝟怕生,如果發現有人靠近,或者動了它們的窩,母刺蝟即使再痛,也不會生寶寶,即使生了刺蝟寶寶,母刺蝟也會把它們回收回去。於是,我只能躲在遠處,靠手機拉近攝像鏡頭才能瞧見。

只見母刺蝟蜷縮著身體,半躺在窩裡,剛開始發出「吱吱」的聲音,在劇烈疼痛時,又發出「嗚嗚」的聲音,我在不遠處,也替母刺蝟感到緊張和疼痛。

和大多數動物一樣,小刺蝟出來時,也是頭部先出來,整個腦袋伴隨著刺蝟媽媽的收縮,進去一點再出來一大截,大概有十次,整個小刺蝟才從刺蝟媽媽的屁股方向滾了下來。

剛出生的小刺蝟肉肉的身體上,長有一身細細的白毛,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層白毛類似鱗片樣的角質附屬物,看看軟軟的,應該不會給刺蝟媽媽造成太大的傷害。

接著,我又看著第二隻小刺蝟出來了,此時刺蝟媽媽不斷地發出吱吱、呼呼、嗚嗚地聲音,我聽著都害怕,當我仔細看時,才發現這隻刺蝟是腳先出,分娩過程中為倒刺著出來,雖然還是細小的軟毛刺,我猜想,還是把刺蝟媽媽扎痛了。

第三隻小刺蝟出來時,刺蝟媽媽「嗚嗚」的聲音更大了,估計是力氣不足,分娩這隻小刺蝟時,進進出出的次數估計有二十次,也能看見刺蝟媽媽身體在不斷的發抖,在調整姿勢後,只聽見「呼」的一聲,最後一隻小刺蝟終於出來了。

這次,只分娩了三隻小刺蝟,刺蝟媽媽來不及休息,就轉過身舔舐著小刺蝟的身體,小刺蝟就蜷縮在刺蝟媽媽的懷抱著一動不動,可以看出,挪動的地方有鮮紅的血跡。

我原來見過牛分娩,對於刺蝟分娩,還是第一次見,刺蝟分娩的整個過程,持續了大概一個小時,我聽從小姨的話,沒有上前打擾,看完後就意猶未盡地去睡覺了。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起床,準備去看看小刺蝟,我悄悄地來到跟前,看見刺蝟媽媽在一旁睡覺,小刺蝟在離它15厘米左右的地方,我正準備伸手去摸小刺蝟,沒想到被及時趕來的小姨,快速地收回了我的手。

小姨把我拉到一旁,嚴肅地告訴我:「千萬不要去碰小刺蝟,也不要驚擾到刺蝟媽媽,否則粘了陌生味道,刺蝟媽媽會以一種殘忍地方式將小刺蝟收回肚子裡。」

我瞪大了眼睛,還有這回事?小姨接著說道:「這個國慶節,你是見不到小刺蝟了,就算是我,我也要一個星期左右才能去試著摸小刺蝟,你沒看見我早已把食物投放進去了嗎?」

我差點為自己的魯莽釀成大錯,幸虧小姨及時趕到,不然這三個小刺蝟的人生將因我而改變。

我纏著小姨,問她小刺蝟身上的白毛是怎麼回事,小姨說:「小刺蝟的那層白毛就是未來身上的硬刺,剛出生時,為了照顧刺蝟媽媽的感受,普遍較軟,一般要一星期左右,軟毛才會逐漸變成硬刺,如果剛出生就是硬硬的,也不利於刺蝟的繁衍,估計刺蝟媽媽個個都是難產。」

不過,即使是軟毛,在分娩的整個過程中,刺蝟媽媽也是很疼的,我這還好,一窩只分娩了三隻,有些能分娩六七隻,就好比女人分娩寶寶,一個都疼的昏天地暗,若是一天分娩六七個……,這下你知道刺蝟媽媽的痛了吧?」我只能拚命地點頭表示肯定。

說道刺蝟,我又想起豪豬,豪豬的刺可比刺蝟厲害多了,它們分娩時,又會遭遇怎樣的痛呢?

我查詢到,豪豬在出生時,身上就長滿了一百多根刺,這些刺在它們胎兒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不過,豪豬落地時,刺還是粉紅色的,軟軟地貼在背上,這些刺的硬度就像牙刷上的毛一般,並不會扎人。

豪豬比刺蝟厲害,一般在出生後幾個小時,豪豬身上的刺就慢慢變硬,成為一個小刺球了。

一般來說,豪豬和刺蝟在出生時,都是頭先出,刺是順著出生方向的,這樣可以讓媽媽把傷害程度降到最低,可總有調皮的豪豬和刺蝟喜歡反著來,倒刺厲害無比,著實把媽媽們折騰的夠嗆。

總的來說,刺蝟在出生時,刺蝟媽媽也會很疼的,可是為母則剛,再疼也不會在兒女面前表現出來,還會及時地去照料寶寶們。

刺蝟屬於野生保護動物,除了寵物刺蝟外,我們要儘量不去打擾它們的生活,在人們的眼裡,刺蝟是公園裡的「小園丁」,是田園裡的「小幫手」,是叢林裡的「小專家」,它存在即有理,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界,它們的一身刺也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

你們養過刺蝟嗎?喜歡刺蝟這種刺刺的小動物嗎?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3663fbe9b90f70e4aeca902f4417b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