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飲第二股」爭奪戰,茶百道更近了一步

2023-11-06   咖門

原標題:「新茶飲第二股」爭奪戰,茶百道更近了一步

「新茶飲第二股」呼之欲出?

近日,市場傳出茶百道將於下周進行香港NDR,目標今年年內於港交所掛牌上市的消息。

而近一年來,蜜雪冰城、古茗、滬上阿姨、甜啦啦、霸王茶姬等也都先後傳出和IPO有關的消息。

衝擊萬店、爭取上市,似乎成今年行業頭部的主旋律。戰局日益焦灼,新茶飲終會走向哪裡?

傳茶百道目標年內上市

「新茶飲第二股」又近一步

11月1日,據「獨角獸早知道」消息,茶百道目標今年內於港交所掛牌上市,公司將於下周進行香港NDR。

早在8月15日,茶百道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獨家保薦人為中金公司。茶百道成為繼奈雪的茶、蜜雪冰城後,第三家正式衝刺IPO的新茶飲品牌。

而在此之前的今年6月,茶百道完成了創立十餘年來的首筆融資,由蘭馨亞洲領投,番茄資本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跟投,彼時估值近18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亦是今年以來新茶飲賽道較大額度的一次融資。

茶百道的招股書顯示,2022年,茶百道門店的零售額達到約133億元,2020年至2022年年復合增長率達139.7%。

這個數字在行業里足夠亮眼。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認為,按照零售額計,茶百道在新茶飲市場的份額占據第三,達到6.6%。

高速增長背後,是茶百道門店數量的不斷攀升。

從2020年、2021年、2022年,截至今年8月8日,茶百道的門店數量從2242間、5077間、6361間,增至7117間。其中加盟店占在營門店總數的99%以上。

數據來源:茶百道招股書

我還注意到,茶百道的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外賣。

其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3月,茶百道外賣門店覆蓋率達到97.5%,門店外賣交易額占比為58%,超過一半。

而且賣得最好的三款產品分別是:楊枝甘露、招牌芋圓奶茶茉莉奶綠。2022年均售出超過6000萬杯,占終端GMV比重為9.6%、6.8%、5.7%。

2008年,第一家茶百道開在了成都溫江二中附近,至今已發展15年,和2012年成立的喜茶、2015年成立的奈雪相比,算是「老玩家」。

目前在新茶飲行業中,僅奈雪的茶於2021年成功上市。茶百道此次更新動態,或將離「新茶飲第二股」再近一步。

新茶飲下半場,是「集體IPO」?

或許很多人都注意到,茶百道之外,今年以來,多個茶飲品牌都在「摩拳擦掌」,傳出衝擊IPO的消息。

今年9月,「甜啦啦2023合作夥伴大會」上透露,計劃將於2025年實現港股上市。

此外,滬上阿姨、古茗、霸王茶姬、蜜雪冰城、新時沏等也都先後傳出IPO的消息。

近日還有消息稱,蜜雪冰城已選擇美國銀行、高盛和瑞銀牽頭,安排明年在港股進行約10億美元規模的IPO。對此,蜜雪冰城表示不予置評。

今年7月,有市場消息稱,霸王茶姬正在與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合作,探討在美IPO的可能性。

霸王茶姬表示,沒有任何明確的首次公開發行的計劃。不過,其快速開店的節奏,也被很多業內人認為是IPO前奏。

據了解,霸王茶姬創立前三年,其門店數一直在200多家徘徊,從2022年起開店提速。截至目前,窄門餐眼顯示,門店數已達2500+。

與此同時,霸王茶姬不斷加速海外布局。有媒體報道,其預計2023年在東南亞開設至100家門店。

那麼問題來了,今年茶飲品牌為什麼開始扎堆謀求上市?

衝擊萬店、爭取上市

規模效應是品牌的一致追求

表面上看,通過IPO,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籌資渠道,實現更好的發展,包括擴大門店規模、提升知名度、穩度危機等,主打一個「手裡有糧,心中不慌。」

但仔細深究就會發現,上市其實是現階段茶飲品牌發展的必然,甚至是頭部品牌的核心戰略標配。

為什麼這麼說?

1、因為行業屬性

茶飲是一個標準化程度相對較高的產品,這就決定了「規模效應」「生產效率」的重要性。

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說,規模效應下能獲得集采優勢,降低原材料成本;而生產效率提高出杯量,支撐高峰期搶營業額。

同樣的原料採購更便宜,同樣的時間產出更高,能進一步支撐品牌的高性價比。特別是規模效應帶來更多銷售終端和品牌曝光,企業也有更多營銷預算,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看到頭部品牌都在加速開店。咖啡行業的「價格戰」也是同樣的底層邏輯。

霸王茶姬創始人張俊傑曾表示,「奶茶賽道第一大基礎是規模效應,拼規模,沒有上規模之前上不了牌桌,上了規模之後才有資格上牌桌。」

茶百道此前也公布戰略規劃,要進一步提高已經布局區域門店的滲透率,還將拓展海外市場。

毫無疑問,上市可以加速品牌的規模化進程。

2、因為競爭環境

上市,本身就能為品牌建立一道深深的護城河。

規模效應領先,帶來的結果是加速行業洗牌,進一步提高品牌集中度,製造進入門檻和競爭壁壘。

放哈聯合創始人常瀅曾說,茶飲行業整合在所難免,規模越大,在整合後的行業位置越高。

不難發現,今年IPO傳聞里的多數品牌,有幾個共性:

主打平價定位,客單價在10元至20元區間,目標消費者為二三四線年輕群體;門店擴張模式都以加盟為主,近年擴張速度迅猛。

這也從側面說明,這些共性鎖定的是目前最廣闊的市場。

新茶飲行業現階段,一旦頭部品牌形成巨無霸,後來者幾乎很難突圍成功。

茶百道本次IPO的募資用途中,就特別提到,將推出及推廣自營咖啡品牌及在中國各地鋪設咖啡店網絡——加碼咖啡品類,兩條腿走路。

也就是說,在增量市場中,品牌需要跑規模,到了存量市場,則要儘可能維持住領先的規模效應。所以,有業內人士說,上市已經成為茶飲領導品牌的核心戰略配稱。

心中不慌,動作就不至於變形。激烈競爭中,能讓品牌保持一定的戰略定力。

總的來說,上市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規模效應領先,最終建立競爭壁壘。

然而,上市也並不能一勞永逸,新茶飲的圍獵遠未至終局。

沒有永恆的贏家,只有持續的競爭。

而對於新茶飲品牌而言,現在又進入了一個更新的時代。茶飲從好看又好喝,開始轉向好喝又健康的階段,消費者也提出更多要求,文化認同感、情緒認同感等等。

未來,求新求變仍是行業的底層邏輯,差異化競爭將是未來行業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