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狼在林中獨自覓食,猞猁偷偷潛伏在一旁,趁其不注意把狼咬死

2022-08-10     動物速遞

原標題:灰狼在林中獨自覓食,猞猁偷偷潛伏在一旁,趁其不注意把狼咬死

猞猁素來被稱為中小型貓科動物的戰力天花板,是森林裡面的「小霸王」。廣義上的猞猁有4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和短尾貓,即猞猁屬里的4種動物。

狹義上的猞猁一般代指歐亞猞猁,它是猞猁屬裡面體型最大的一種,也是戰鬥力最強的。成年之後體重範圍在18-30公斤,相當於一只小體型的犬了。

歐亞猞猁是典型的林棲型物種,喜歡寒冷的地方,在亞歐大陸的北方分布範圍很廣。

在無虎豹的森林中,猞猁絕對是稱王稱霸的存在,它憑藉著自己健壯的身軀,出色的攀爬能力,以及貓科動物與生俱來的靈活敏捷,能殺死包括灰狼、赤狐、貉子、狗獾在內的一些競爭者。

一直以來,猞猁與狼之間的矛盾都是經常被人們拿來討論的。在過去的印象中,人們普遍認為猞猁是挨欺負的一方,因為狼群居,數量多戰力強,猞猁只能依靠爬樹或者裝死來逃過一劫。

但實際上過去人們嚴重低估了猞猁的實力,根據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動物學家瓦迪姆·西多羅維奇(Vadim Sidorovich)教授等人的研究來看,情況似乎是反來了,灰狼才是挨欺負的一方。

歐亞猞猁社交行為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貓科動物中,只有獅子是群居的,其他的都營獨居生活,且普遍覺得獨居的貓科很孤獨,除了育幼階段,雄性和雌性只有在發情期的時候才會短暫生活在一起。

但是動物學家們在白俄羅斯中西部的納利波基森林裡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發現猞猁之間即使在非交配季節,也存在許多其他的社會聯繫

在2016-2017年的冬季,動物學家們發現一雌一雄兩隻猞猁在11月至來年的4月份,就一直生活在一起,而當地的猞猁交配的季節是2月到4月中旬。

在同一個冬天,人們也同時觀察到另一對猞猁,也從12月一起生活到了來年的4月份。在共同生活期間,它們一起散步,一起狩獵,一起睡覺,相互梳理毛髮等等。

通常來說,獨居型的貓科動物,狩獵方式多以守株待兔的伏擊型為主,但動物學家們發現,配對生活在一起的猞猁,似乎打破了這一觀點。

人們發現它們更多的是主動去搜捕獵物,而不像其他動物一樣,等待獵物進入自己的伏擊圈。在共同狩獵期間,雌雄兩隻猞猁總是一前一後相隔大約10-30米遠,合作讓它們的狩獵成功率有所增加。

另外,過去我們也單純地認為小猞猁在性成熟之後就會離開母親,建立自己的領地,過獨居的生活。但動物學家卻發現,猞猁媽媽是允許性成熟不久的猞猁繼續跟隨自己生活的。

比如還是在2016-2017年的冬季,人們就發現了一隻成年的雌性猞猁帶著2隻出生不久的小猞猁,同時它們身邊還有一隻一歲半大的猞猁,顯然它應該離開,但是沒有。

種種現象都表明,猞猁的社交屬性並不弱,遠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孤獨

單獨行動的歐洲森林狼

納利波基森林裡面也是生活著灰狼的,但是這裡的灰狼,無論是體型和生活方式,都跟北美地區的灰狼有所區別。

我們對灰狼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北美灰狼的身上,認為它們體型壯碩,群居,且往往能夠形成大規模的狼群。

在北美一馬平川的自然環境下,灰狼們的確是這樣子生活的。但在歐洲森林裡,這裡的灰狼很難形成大規模的狼群,更多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狼父母帶著幾個青年狼和一些幼崽組成

另外,歐洲森林狼的體型也遠遠無法跟北美灰狼相比,多數個體甚至比雄性歐亞猞猁大不了多少。

狼向來被認為是團結的象徵,但是你知道嗎?在納利波基森林裡,狼的生活方式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轉變,它們並不總是成群結隊的。

每年的4月中旬到9月下旬,是納利波基森林的溫暖季,林中小型哺乳動物數量豐富,獨狼的覓食效率遠高於狼群,所以在這個階段,狼會傾向於單獨行動。

9月下旬至來年的4月中旬,是林中的寒冷季節,這個階段,灰狼們才傾向於群居。獨狼的出現,讓猞猁有了可乘之機。

盡職盡責的「猞猁爸爸」

前面說過,納利波基森林裡猞猁的發情期是2月到4月中旬,所以溫暖季也是猞猁的育幼期,同時也是歐洲森林狼的育幼期。

按傳統觀念認為,雄猞猁在雌猞猁受孕之後就會離開,在之後的育幼過程中也不會出現。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雄猞猁在育幼期不僅會跟雌猞猁一起生活,而且晉升為父親之後,還變得盡職盡責。

在2016-2018年的研究期間,動物學家發現了7次雄性猞猁照顧幼崽的現象,同時經常在小猞猁藏身的洞穴附近溜達。

對於幼年猞猁來說,最大的威脅莫過於林中的一些食肉動物,它們會找准一切機會,對小猞猁進行迫害。

尤其是歐洲森林狼,對它們的威脅最大,因此雄猞猁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積極清除生境內的狼,為猞猁幼崽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即便是雄性大猞猁,也是萬萬不敢招惹狼群的,但好在林中的狼並不總是成群結隊行動,溫暖期時,獨狼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狼的數量。

成年猞猁會經常潛伏在獨狼覓食的道路上,然後用伏擊的方式殺死它們。對於貓科動物來說,伏擊捕獵是它們的看家本領,更何況這裡的灰狼體型並沒占什麼優勢。

「被欺負到沒脾氣」的灰狼

儘管赤狐、貉、狗獾等都有被猞猁殺死的記錄,但總的來說,被猞猁欺負得最慘的,還是歐洲森林狼。

猞猁除了會積極消滅單獨行動的成年狼之外,受傷的狼、懷孕後期的母狼、剛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亞成年狼,以及嗷嗷待哺的狼幼崽,都是它們屠殺的目標。

母狼在懷孕的最後10-20天時間裡面,公狼外出覓食,只留下母狼獨自待在巢穴裡面,由於行動不便,很容易就被猞猁找到並殺死。不過最容易對付的狼,還當屬小狼崽

在狼幼崽出生15-20天之後,有了一定的活動能力,狼父母就會外出覓食,只留下幼崽們在巢穴里。這個時候,就是猞猁殺死它們的最佳時機。

受猞猁迫害影響,狼幼崽的死亡率非常高。比如2021年2月,動物學家在森林裡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記錄下了6個狼窩,共35-40只狼幼崽,但是到了2022年初時,人們就只觀察到一隻小狼崽和3隻成年狼在那裡散步。其他大量的小狼崽,基本上是夭折了。

自1999年以來,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動物學家就對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狼進行了全面監測,發現有猞猁存在的森林區域裡面,狼幼崽的死亡率居高不下,達到了40%-60%,局部地區甚至為90%

反觀猞猁方面,雖然狼也會捕殺猞猁幼崽,但猞猁幼崽的存活率,基本是在80%左右。

在納利波基森林裡,猞猁與狼的鬥爭關係中,猞猁毫無疑問是贏家,這可能跟它們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有關,雄性猞猁的「負責」,毫無疑問能大大提高幼崽的存活率。

另外,在森林中,尤其是倒木眾多的森林裡,是猞猁的主場,它們能夠依靠高超的攀爬技術和優秀的伏擊本領,將狼耍得團團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1e3edc9ccfd89e164a3eb1ad1acef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