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如何賦能地方文旅

2024-06-12     中國青年網

近年來,傳統節日與地方文化旅遊事業相結合的新趨勢引人關注。在這個端午節,「龍舟熱」「粽子宴」頻繁出現在各地的文旅公眾號中。在四川閬中,嘉陵江 「百舟競渡迎端午」展演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觀賞,成為古城旅遊的新名片。北京等地的多家博物館將包粽子、編五彩繩、雄黃畫額等傳統習俗與博物館的相關文物藏品相結合,推出了富有體驗感的特色觀展活動。 這些圍繞傳統節慶的新嘗試不僅創造性地傳承了地方民俗文化,也為地方文化旅遊注入了新活力。

傳統節日與地方旅遊的結合由來已久。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中,觀燈、踏青、龍舟、賞月等習俗都與室外的遊憩活動相關聯。宋代的《觀燈圖》,元明的《龍舟奪標圖》《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等,都形象地描畫了不同節日的室外遊憩場面;傳統節日的節慶習俗還往往附著在具體的地方景觀上,如北京的「五頂」、東嶽廟、都城隍廟、白雲觀、雍和宮等都有著與特定習俗相結合的文化景觀。深厚的習俗、悠遠的建築與歷代的遊人,成為傳承至今的中國節日文旅場景。進入當下,多地文旅在激烈的競爭中面臨著景觀「千城一面」、熱度「一曝十寒」等問題,老牌的文旅景區也面臨著如何更新提質、吸引回頭客的難題,地方文旅的創新發展亟須從有內涵、有溫度、有樂趣的傳統節慶中尋找新質動能,做好多樣功夫。

深入發掘地方傳統節日內涵,是節慶賦能文旅的「基本功」。除去最著名的地方習俗,衣食住行的細節、歷史建築的深處也往往有著尚待發掘和利用的文化元素。比如,二十四節氣集中體現了我國農耕文化底蘊和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仍在發揮重要作用,各地均不乏圍繞節令的歷史景觀和傳說民俗,浙江寧波打造的「二十四節氣農耕文化」系列活動,北京編制的「二十四節氣」主題游線路等,深挖節歷文化中的文旅元素,並將之串珠成線,活化為品牌化的旅遊項目。各地的地方志書、詩詞曲賦中也多有記載節慶習俗的篇目,考古工作發掘出的壁畫、器物中也多有反映節慶習俗的鮮活藝術形象,都有待各地文旅從業者繼續深入發掘、有效轉化。

激活青年創意,形成有特色的文化產品是節慶賦能文旅的「有用功」。今年最受大眾關注的節慶習俗之一,當屬潮汕地區的「英歌舞」,當地的高校和青年群體不僅參與到歌舞表演中,也結合自身業務、發揮創造力營造了新的消費熱點,研發了「英歌舞」主題燈具、書籤,以及「潮式老藥桔拿鐵」「黃皮鼓美式」「單叢拿鐵」等餐飲單品。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舉辦了「嗨!英歌——2024汕頭文創周」,助力形成了一批有地方特色、有性價比、有文化創意的新質文創產品,深受年輕消費者青睞,讓傳統節慶習俗的文化價值延續到地方文旅的日常經營中。

以文旅的「周期熱點」反哺地方傳統的「常態傳承」是節慶賦能文旅的「終極功」。近年來,我們目睹了多個「快閃式」的城鎮旅遊流量周期,短期的宣傳和投入帶不來長久的口碑和持續的關注,也逐步成為社會共識。依託傳統節慶的文旅研發,也不能只依靠短期高光的活動項目,節慶的傳統習俗應進一步融入地方教育教學和新文化建設中,將穿越時光的溫情注入當下的人間煙火中,讓老內核與新面貌同時在文旅發展中獲得持久關注、激發鮮活創意、引起時代共鳴。

范星盛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1cb56e0efcfaf8d683a9499971a72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