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
有個熱搜引髮網友熱議:
事情起因是六一兒童節當天,
幼兒園一位家長買了一份蛋糕
分享給所有小朋友,
本意是為了讓孩子們高興高興。
沒想到,
這一行為徹底激怒了一位寶媽。
這位寶媽在群里大發雷霆,
聲稱自己寧可餓死也不吃垃圾食品,
暗諷對方家長這種小恩小惠,
是在「舔」老師,
是「投毒後換名聲」。
為逼出孩子吃下的植物奶油毒素,
又是催吐,
又是給孩子灌幾十毫升食用油,
又是扣嗓子眼,
嚇得孩子哭著求饒:
「媽媽我以後真的不敢了,
誰給我都不吃了!」
許多網友對此表示不理解和窒息,
有認為媽媽做法太可怕的:
有覺得孩子太可憐的:
不過也有人表示理解,覺得媽媽的反應在情理之中。
這起由一塊蛋糕引發的爭端,其實藏著養娃路上的3個真相。
Part.1
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首先,我很理解這位媽媽焦慮的心情。
自己平日裡為了讓孩子吃得更健康,費心盡力,寧可每日送飯,都不上託管。
自己辛辛苦苦堅守的原則,被別人輕易打破,有些生氣和懊惱可以理解。
但是表達的方式可以不要這麼激進!
送蛋糕的家長,或許思慮不夠周全,但頂多也只是好心辦了壞事。
如果因此就認定對方是在「投毒、跪舔」,就太讓人寒心了。
為了逼出體內的那點植物奶油,就對孩子進行「催吐、灌油、摳嗓子眼」,真的是小題大做和矯枉過正了。
要知道,拋開劑量談毒性,是不科學的。
蛋糕里的植物奶油,是將植物油氫化後,加入水、糖、食用香精和其他添加劑製成。
植物奶油由於含有反式脂肪酸,令很多人「聞風喪膽」。
反式脂肪酸確實有很多危害,容易讓孩子——
變傻:
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出現記憶力減退、認知和語言能力下降、反應速度變慢等症狀。
變胖:
吃1口反式脂肪,就相當於吃7口普通油脂,或者吃4口肥肉。
變暴躁: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常吃反式脂肪食物的人,更具攻擊性。
但這一切有個前提,是長期過量攝入。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日反式脂肪酸攝入量不超過2g。
深圳市福田區消委會,曾測評過10款蛋糕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在:
0.11g/100g至0.58g/100g。
按照最高0.58g/100g的含量來算,孩子吃一塊115g的蛋糕,會攝入0.67g反式脂肪酸,約占每日反式脂肪建議攝取限量2g的33%。
孩子吃下的這點反式脂肪酸,幾乎不會造成什麼影響。
反而是媽媽逼孩子喝下的30ml橄欖油、10ml椰子油、10ml亞麻籽油,相對來說,對孩子的危害可能更大。
其實,無論是對植物奶油、反式脂肪酸,還是其他垃圾零食:
我們有必要控制攝入量,但沒必要完全排斥。
孩子偶爾吃一次,不會影響健康和發育。
Part.2
童年嚴重缺少的東西
長大後會報復性補償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匱乏感」,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要。
幼年時期,未被滿足甚至被嚴令禁止的那些需求,可能會成為孩子心裡的一個黑洞。
未來一生,無論怎麼填補,都填不平。
那個因為吃了一塊蛋糕,而被媽媽逼著喝下幾十毫升油、摳嗓子眼扣得痛哭流涕的孩子,現在想吃不敢吃。
以後有能力逃脫媽媽控制了,很可能就會報復性地瘋狂補償。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那些被完全限制零食的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會吃,給家長營造一種「我家孩子會自覺不吃」的假象。
如果到了外面看到別人吃,很可能會死死盯著。
一旦得到別人的禮讓,就會狼吞虎咽地猛吃。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極有可能狂吃垃圾食品,小時候越缺什麼,長大後就會越找補什麼。
往長遠看,其實是在害孩子。
為人父母,總是為孩子操碎了心。
怕孩子吃垃圾食品會影響身高發育,會營養不良,會吃壞肚子。
這種擔心和焦慮,會讓我們不自覺地在頭腦中誇大想像。
如果因此而過分壓制孩子的慾望,最終只會適得其反。
尹建莉老師說過:
扼殺孩子小小的慾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
慾望只能疏,不能堵。
沒有零食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童年嚴重缺少的東西,長大後會報復性補償。
Part.3
警惕是真心為孩子好
還是控制欲在作祟
對於那位反應過激的寶媽,在鋪天蓋地的指責聲中,也有人表示心疼:
她可能是「生病」了!
對孩子零食管控的背後,是作為家長的焦慮、不安和擔憂。
合理情緒療法的創始人阿爾伯特·艾利斯,在《控制焦慮》中表示:
並不是說不能焦慮,而是要控制不健康的焦慮。
健康的焦慮感,可以抵擋危險,改變「不好」的事物。
而不健康的焦慮感,會導致一種麻木的恐慌感、過分的擔憂和恐懼情緒。
這些情緒會阻止你去做你認為"很危險",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危險性的事情,會影響你過正常的生活,影響你的人際關係。
不健康焦慮的本質,是對失去控制的恐懼,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這位寶媽可能由於過分的、不健康的焦慮,讓對孩子的關心變了味道,變成了不合理的控制欲。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總喜歡左右孩子的一切行為,如果孩子不聽話,就以「威脅」的方式進行控制,讓孩子害怕,不敢不聽話。
一旦發生了意料之外、無法掌控的事情,就很可能情緒失控。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
父母對孩子控制欲太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他們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依賴性較強,並且負面影響大。
媽媽的愛沒有錯,用心良苦沒有錯,但用錯方式可能帶給孩子的傷害卻也不容忽視。
把別人的善意當敵意,會不會讓孩子在學校難做人?孩子會不會被孤立?
比起身體上或許會受到的那點傷害,媽媽過於強烈的掌控欲和過激的處事方式,會不會給孩子造成更深的心理陰影?
我們需要時刻警惕:
自己的行為到底是真心為孩子好,還是控制欲作祟。
最後,包媽想提醒妞們的是:
每個人對待孩子的要求和標準都不一樣,如果不清楚別人的孩子是什麼體質,對什麼過敏,最好不要給別人的孩子隨便吃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