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實現歷史性跨越,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接續奮鬥和協同攻關。學會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組織,幾十年來,我國 200多個學會在中國科協的領導下不斷發展,學會在逐漸壯大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這是我們向所有為科技事業不懈努力、勇攀科技高峰的同仁致敬的時刻。
有一個學會,成立於1932年
至今已有90餘年的歷史,
為科技工作者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平台
這就是中國化學會。
有一位院士,
他在1985年
榮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他是中國本土培養的第一批
高分子科學領域的博士生,
是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最早一批獲獎者。
那麼,
中國化學會對他的學術成長有什麼影響?
他眼中的化學會是怎樣的?
楊玉良,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科學家,連續兩次任國家「973」計劃首席專家。2008年被聘為國家「863」計劃首席專家,2011—2015年,任(第28屆)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副主任。
初識「中國化學會」
楊玉良院士與中國化學會的故事,要從他做博士生時說起。楊玉良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中英文學術期刊上陸續發表過多篇論文。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眾多高質量論文,讓楊玉良在1984年博士畢業後的第二年,即1985年獲得了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這次獲獎,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青年化學獎不僅是一項榮譽獎勵,獲獎者還可以被推薦到國外深造,這是該獎從設立以來延續至今的傳統。推薦出國深造,對於科技人才培養,尤其是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十分重要。楊院士感慨道,從這個獎項的設立就可以看出,中國化學會對培養專業型、國際化人才的重視,以及中國化學會在促進國際交流方面做出的努力。
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給楊玉良帶來了國外深造的機會
中國化學會頒發的青年化學獎也讓彼時還是青年學者的楊玉良對中國化學會這類科技社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此,他開始關注中國化學會及其主導的各種活動,並閱讀科技社團相關的研究型書籍。
此外,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對楊玉良心理上的影響也很重要。楊玉良出身農村,當時他身邊的其他同學大多是從化工廠出來的,在化學知識儲備量方面比他多很多。這對他產生了很大壓力,也使得他不夠自信,後來他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追趕了上來。青年化學獎的獲得提升了他的自信心,隨著能力的提升和獲得的肯定越來越多,楊玉良逐漸變得健談。他漸漸地可以跟任何人侃侃而談,即便與外國人交流也沒有心理壓力。
早期和學會的接觸、探索性的閱讀,使得楊玉良更好地了解了「學會」這種組織形式,對學會表現出來的正、負面內容都非常敏感,並開始思考其中的一些問題。因青年化學獎開始的學會相關的閱讀積累與獨立思考,讓楊玉良對人才培養有了更多獨到的見解,也為他以後在中國化學會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為學會扶持新人才
時光荏苒,楊玉良從一名青年學者成長為國際知名的高分子科學家,他在中國化學會的身份也逐漸發生了變化。2011—2015年期間,楊玉良擔任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八屆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副主任。據楊玉良介紹,他在中國化學會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作為學科代表評選各種獎項。為扶持科技人才成長,助力我國化學事業發展,近年來中國化學會在青年化學獎之外又設立了眾多不同類型的獎項,如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中法化學講座獎。評獎評優是勉勵科技工作者的常見方式,也是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楊玉良作為我國高分子科學領域的首席專家,經常會參與到各種獎項的評選活動中。通過各種學術會議活動、科學研究報告等,老一輩科學家對青年人才的學術水平和未來潛力瞭然於胸,對中國化學界未來的發展也有了更為清晰的圖景。
第二,討論組織每年的年會。和許多學會一樣,中國化學會也會定期舉辦學術年會。籌備學術年會時,楊玉良等學會裡的老一輩科學家會深入討論年會組織的一些問題,如今年應不應該設某一個領域、某一個方向上的專場。當某個全球比較熱門的新領域,在我國國內也有不少人做相關研究時,今年的年會上是否要設立一個專場,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作為學術年會這種大型會議的主要組織者之一,楊玉良要讓廣大的科技工作者在有限的時間裡儘量多地了解最新的科研進展。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不僅要掌握國際前沿的學術動向和國內主要研究情況,還要精心謀劃,為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未來的學術研究指明方向。
學會的學術年會為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指明研究方向
第三,召開小型專業會議。楊玉良直言這是更重要的活動。原因在於,小型專業會議不同於學術年會,往往只針對某一特定的、大家認為比較重要的研究領域或問題進行探討。出席者通常比較少,可能只有幾十個人,但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或青年學者,所以交流常常會更為激烈且深入。類似的專業會議雖然規模較小,但一般也會請權威學者出席作報告,又因為會議主題通常是比較精細化的國際前沿問題,青年學者也會有更多機會參與討論互動,因而對學會成員尤其是青年學者而言,參加小型專業會議往往能收穫更多。
學會作為一個由科技工作者自治的學術團體,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影響深遠。科學無國界,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國際科技體系中的綜合影響力,建設中國特色一流學會,需要追求國際化發展改革,對青年人才的培養也應始終堅持與國際接軌。作為學術交流的紐帶,學會將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學者通過學術獎勵、專業會議等形式緊密聯繫起來,在促進學術交流的同時,給予了青年學者們更廣闊的眼界和更多的機會,形成了「老帶新」的優良傳統,扶持著一代代青年學者成長、成才。慈烏反哺,中國特色一流學會的建設、發展離不開無數像楊玉良院士這種青年時期受益於學會、學有所成後又投身學會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始終抓好人才培養這一環節,做好科學傳承,才能更好地推動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本文節選自:《學會緣 科技情——科學家與學會的故事》,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編著。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科技社團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