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九江出了兩個知名營造(即建築)商,一為張謀知,一為楊達聰;兩人在建築設計與建造(即建築風格上),一個善吸外來營養,一個善弘傳統文明,是各具匠心的高手;他倆留下的作品,至今都是九江的驕傲!
張謀知,字若虛,祖籍為江西吉安,本人於同治八年(1869 年)出生在九江十里壠,隨後的成長、生活、及事業的發展均在九江;1949 年逝世,墓葬在香港九龍。
張氏家道殷實,張謀知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九江的教會學校南偉業大學(即今同文中學)畢業,主攻營造業,故成為在九江享有很高聲望的營造商。清末民初之際,九江許多帶有西式風格的建築,大多由他承建,如生命活水醫院,同文、儒勵等學校,以及金雞坡的洋油棧、亞細亞、美孚,姑塘海關等工程,都是由他包攬承建,是他留給九江的系列經典之作。
原文配圖
這些建築,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特色,即大量吸取了西洋式建築元素,展示出一種新穎的美。這表明張在設計、建造這些工程時,尊重了業主(洋人)的審美愛好,傾自己所學,吸入了西洋建築營養,是一種文化的體現。這是張謀知對九江營造業的一種建樹,展示出東方人在文化上的一種豁達。
今天,當我們去到金雞坡,站在那騎著高頭大馬的馬可·波羅雕像前(此雕塑是近時藝術作品),放眼望去雕塑後面那兩邊的建築,儼然就是一個西式建築的景區,至今都給我們帶來一種尚不過時的美。張謀知就是這群建築的最初設計者可以想見,當初張在設計時,以東方文人的睿智,對西方文明毫不排斥,誕生了這些美的建築。文化本身不具備排斥性;只有玩弄文化的人,才會產生排斥的思想。張謀知不這樣,他善於吸取,他善於豐富自己;這也是豐富了我們的文化。這是張謀知讓我們最為值得紀念的一點。
張謀知是個有著很多故事的人,除了營造,他還開啟了九江的客車營運,是九江興辦汽車客運的第一人。九蓮公路是江西省的第一條公路,此路築成後,張以其慧眼,於 1915 年從上海購買四輛「福特牌」客運汽車,在龍開河旁開辦起「大同汽車運輸所」,開啟九江至蓮花洞往返客運業務,這在當時的九江,是件極為新奇的事。
另外,他的長子張遠東,也是一位工程師,專業是橋樑建築,九江龍開河上的鐵橋,就是張遠東設計的。還有,他的女兒張樂怡,是民國要人宋子文的妻子。張謀知的這些業績與家事,既給張氏家族帶來了光環,也給九江帶來了故事。張謀知的知名,不僅僅是限在營造上。
另一個讓我們不能忘懷的人是楊達聰。楊達聰,湖口東莊鄉人,光緒十二年(1886 年)出生,沒有古人通行的字,大概古人行字只是士人的專利,他不在這個行列,故無字,只有一個小名叫楊李福。楊氏家境貧寒,幼時就讀於私塾,成年後,先在油漆鋪學徒,後又學木匠,這兩項手藝,便成為他後來邁向營造的看家本領。楊為人聰慧,做事用心,這種秉賦,是他後來成為著名營造商的基本潛質。楊成家後,從湖口來到九江,開了一個小油漆鋪,取了一個店號,「楊榮猷油漆鋪」,既賣油漆又幫人做漆,就這樣起家;後竟發展成「楊榮猷營造廠」,
楊氏終於成了氣候。到後來,「楊榮猷」這個號比「楊達聰」這個名更響,以致後來有的文獻只記「楊榮猷」而不知楊達聰孰誰。楊氏營造業績,最值得驕傲的是廬山圖書館工程,該工程由楊氏奪標,獨家承辦,所用泥、瓦、木、漆諸工匠,都是湖口老鄉。工程於 1934 年 8 月動工,1935 年 7 月竣工,歷時一年,一幢精美的建築精品出現在廬山;落成後,與其左右相繼建成的「廬山傳習學舍」和「廬山大禮堂」,並稱為當時廬山三大著名建築。1937 年,蔣介石在廬山發表的全面抗戰宣言,就是在這落成不久的廬山圖書館裡發表的。
廬山圖書館由楊達聰自行設計,是一幢極具民族風格的宮殿式建築,面積 1511.9平方米,為磚石混凝土結構,一改磚木結構的傳統模式,這點正是吸取了西洋建築的優長;屋頂採用斜面,用綠色琉璃瓦加蓋,這點又沿用了傳統建築利於辟水的優點;加之飛檐翹角,維持了中國傳統的審美視角。
就象歐陽修描寫醉翁亭「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那樣,這廬山圖書館,是「有樓翼然臨於溪上」,那四檐飛起的翹角,就象鳥兒展開了翅膀,正好又有四季不涸的兩股清溪繞館左右,那「鳥」便張翅在這溪上。廬山圖書館面臨難得的一塊坦地,背倚疊翠的峰巒,傍以清涓的溪流,景致美不勝收;單這選址,盡得風水靈秀之氣,足以顯出中國古代對建築領域所講究的堪輿之要。這幢由楊達聰承建的圖書館,現已改為「廬山抗戰紀念館」,現今的館名,由呂正操將軍親筆題寫。
原文配圖
廬山圖書館是具有民族建築風格的傑作,它的設計與建造,既透出了楊達聰的匠心,更透出了楊達聰對傳統文明的鐘愛與弘揚,許多見到廬山圖書館的人,都生有「好像見到故宮」的感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領域的一個典型體現。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任何民族都一定不能終止自己的文明,也一定不能排斥外來文明。廬山圖書館的建造,代表了傳統文化的一種延續。然而有些人,剛剛學會了 ABC,就大唱什麼「要全盤西化」,這不是簡單的媚外,這是數典忘祖,是缺乏文化自信的典型表現。這些所謂的「文化人」,在楊達聰面前,難道你就不感到羞愧嗎!
九江在民國年間的這兩個營造商,既是商人(老闆),又是匠人(技師),更是藝人(大藝術家);他們的知名是靠自己的技藝和作品賺來的。經他們設計、建造的精美建築,是留給我們的一筆財富,這財富,既是物質的(指建築本體),又是精神的(指設計構思),他們的作品,直到今天都在點綴和裝飾著九江。他們的成就值得我們景仰,更帶給我們無窮的回念。
讀後記:石老師這篇文章中介紹的兩位,都是清末民初九江極有影響力的大商人。前者通天,宋子文是他的女婿,兒子當過九江市市長。後者有個更出色的兒子,名叫楊作材,修建了延安大禮堂,後來做過國家計委副主任,參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1月12日 · 楊作材的延安大禮堂與湖口的楊氏營造廠》。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