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巔峰神作,童年怒刷無數遍!原來我一直都沒看懂...

2019-06-18     烏鴉電影



1984年,兩個日本人,慕名來到「東方迪士尼」: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他們就看過這裡創作的《小蝌蚪找媽媽》,其中一人驚呼:我都看傻了!

這兩個人,就是吉卜力創始人:宮崎駿和高畑勛。



那時候,我們還小,不知道兒時的這些動畫,竟然如此偉大...

真幸運,生在那個年代。



1955年,似乎離我們特別遙遠。

但好好回憶,你一定記得小時候看過的:《神筆》

那時候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有一支馬良那樣的筆...



雖然是老片,如今再看,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小細節...

比如,這個大哥的表情,活靈活現,活脫脫一個行走的表情包。



還有,同一支神筆,為什麼官老爺畫不活物體,只有馬良才行?

難道,神筆有指紋解鎖?




馬良被抓進監獄時,隨手畫了一道門,就逃之夭夭。

這,不就是任意門嗎?



1956年,《神筆》獲得第八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的一等獎,這是國產動畫第一次獲得國際獎項...

然而,這只是中國動畫,走出國門,驚艷世界的開始...



第二年,一位將軍出現了。



主創人員開了個腦洞,把京劇和動畫相結合。

將軍的臉,借鑑了京劇的臉譜藝術,就連走路的姿勢,也是京劇走位...

活靈活現,兩袖生風。





還有這一幕,我記了很多年:將軍被勝利沖昏頭,陷入癲狂。



現在看來,這些本不是什麼驚人之舉,但放在1956年,可謂是前無古人...

為了讓人物動作流暢生動,製作人員在設計動作前,觀看真實演員的表演,以此作為參照。

這個將軍,還讓我知道了一個成語:臨陣磨槍。



1959年,還出了這麼一個寶貝:魚盆。

關於《漁童》的故事,我們可能都忘得差不多了,但只要拿出幾個名場面,你一定會恍然大悟:哦,我看過!

比如,這一幕:彩光中,漁童踩蓮而出,載歌載舞,一根魚竿甩出的水滴,凝聚成一顆顆飽滿的珍珠。




盆底的圖案,居然延伸出盆外,這效果,直接是2D變3D...



還有,漁童拿魚竿勾起洋人,直接將他甩到海里...

這漁童真帥!



還有一個令人捧腹的鏡頭:漁童把昏官的帽子,放在了一隻狗頭上。

這是一個有寓意的鏡頭:為官不仁,是為狗官。


還有這麼一個情節。

撿到魚盆的老爺爺,在得到數不盡的珍珠後,決定改變自己的苦日子:他要買新船、新漁網、新衣服,去更遠的地方,捕更多的魚...

那時候看,覺得沒毛病。

現在看,不自覺地覺得他有點軸:有錢了還捕魚乾嘛?

其實,不是他軸,而是我們變得俗了。



很難相信,這些優秀的動畫片,居然是誕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

那個時代,中國動畫先驅們,茫茫黑夜中,建造出一座座燈塔,星星點點的光,漸漸照亮了整個海面...



1959年,有人提出了驚人假設:能不能讓齊白石的畫,動起來?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在聽到此想法後,拍板支持。

《小蝌蚪找媽媽》誕生了。

它是一部水墨動畫,創作手法,與普通動畫完全不同...

受當時的技術限制,難度可想而知...

光是幾十秒的實驗短片,就耗費了三個月。

而這部15分鐘的《小蝌蚪找媽媽》,則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



齊白石的畫,活了!



齊白石的蝦


《小蝌蚪找媽媽》里的蝦

而以齊白石筆下的魚作為參照,創作出來的金魚:顏色鮮艷,身姿靈動,尾翼如薄紗...



《小蝌蚪找媽媽》一推出,便獲得國內外6項大獎,其中分量最重的,莫過於獲得第四屆坎城電影節的榮譽獎。

不誇張地說,《小蝌蚪找媽媽》已經超出動畫電影的範圍,近似於藝術創作...

茅盾曾這樣評價:柳葉亂飄雨,芙蕖發幽香,畫意與詩情,三美此全具。



1961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打算把《西遊記》,以動畫電影的形式搬上熒幕...

在眾多回故事裡,他們選擇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段落...

因此,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大鬧天宮》



當時,《大鬧天宮》花費約100萬人民幣,在60年代,可以說是斥巨資了。

電影分為上下兩集,1961年播出上集後,因為某些神秘的原因,下集延遲到1978年才得以播出...




當時,《大鬧天宮》除了在國內多次放映之外,還在多個國家的電視台放映,其中就有英國的BBC...

美聯社評論道:惟妙惟肖,比迪士尼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毋庸置疑,《大鬧天宮》是一部開創先河的偉大作品。

在《大鬧天宮》之前,孫悟空在古籍中的造型極其簡單:穿著衣服的猴子,或者長得像猴子的人...

清代古籍中的孫悟空長這樣:



京劇人物扮相,出自清咸豐年《昇平署臉譜》

而《大鬧天宮》創作團隊,吸收京劇造型所長,創作出:腰間束著虎皮裙,臉上塗著油彩,手舞金箍棒,神采奕奕,勇猛矯健的猴王。

後來,這個形象,印刻在了之後所有孫悟空的身上...




這部《大鬧天宮》的結局,做了革新:孫悟空把天宮拆了,然後回到花果山,繼續當逍遙猴王...

這隻猴子,才是我心中那個不畏強權、不重名利、遨遊天地的美猴王...



在《大鬧天宮》之後,中國動畫沉寂了一段時間...

直到1979年,另一部偉大的作品橫空出世:《哪吒鬧海》


這部《哪吒鬧海》集合了中國最頂尖的動畫人,他們繪製了58000多幅圖片,才造就了這部60分鐘電影...

它與《大鬧天宮》,並稱為:中國手繪動畫電影雙壁。



原本,《哪吒鬧海》要參與第33屆坎城電影節的評選,因為缺乏經驗,錯過了截止日期,成為坎城遺珠...

不過,坎城依然為《哪吒鬧海》安排了放映會,放映結束,掌聲雷動...


誰都不會想到,坎城甚至為這個白衣少年設置了一個臨時獎項:特別放映獎。



在這部電影里,出現了中國動畫史上最悲愴的一幕,那也是幾代中國人的童年噩夢:哪吒憤而舉劍,割喉自殺。



這個固執的白衣少年,用自殺的方式,擺脫了父權的控制,贏得了真正的自由...

新華網在一篇評論中寫道:多少年後,哪咤長袖飄飄、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風雨中,橫劍自刎的一幕仍歷歷在目…

這種深沉的悲壯意境,此後的中國動畫片里,再也沒有出現過。



1999年,在《哪吒鬧海》上映的20年之後。一支名叫「痛苦的信仰」的地下搖滾樂隊成立。

他們以「自刎的哪吒」為標識,以此來表達對世俗的反抗,對自由矢志不渝的追求。



當《哪吒鬧海》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的時候,有一部布偶動畫,成為我們童年裡不可抹滅的記憶。

那時候,這個身穿白衣,騎著毛驢,留著長卷鬍子的大叔,可是不少女孩子的男神:阿凡提。



現在看來,他也符合「男神」的人設。

行蹤不定,身世成謎。

有人說,他是富一代,專門騎著毛驢周遊新疆;

有人說,他學識淵博,是個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隱士...



遇事淡定,保持風度。

毛驢被偷了,他淡然處之:感謝真主,如果我騎在上面,連我也丟了。



最吸引人的,還是阿凡提的聰慧中,帶了點奸詐和腹黑...



只要阿凡提一出場,必定自帶BGM,在他的BGM里,沒有打不敗的壞人。

因此,網友送名:西域戰神。

已經長大的女孩,在回顧阿凡提時,忍不住說:小時候,果然沒愛錯人。



小時候,對一個地方很痴迷:嶗山,對一個法術很難忘:穿牆術。

走火入魔時,嘴裡念念有詞,卻沒有勇氣朝牆壁撞上去。

其實,到現在我都不知道,這人嘴裡念的是啥,但當時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木偶劇《嶗山道士》的很多細節設計,即便放在今天,都能讓人拍手稱讚...

嶗山上的仙人,剪了個月亮,往牆上一丟,這月亮馬上活了,屋裡頓時亮如白晝。



接著,仙人朝月亮扔了一隻筷子,筷子幻化成嫦娥,婀娜而下。



敦煌莫高窟,第257號窟,曾經和我們的童年,發生過奇妙的交集:《九色鹿》


《鹿王本生圖》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九色鹿放大招那一幕,把小時候的我,看得瞠目結舌:



1982年,有一部國產動畫短片,獲得了第32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這是繼《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之後,又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作品。

我敢打賭,你一定知道它:《三個和尚》



眾所周知,《三個和尚》脫胎於諺語: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有個人突發奇想,把這句諺語做成了動畫,沒想到還在柏林電影節上,留下了姓名。



它的厲害之處在於,全篇沒有一句台詞,你卻能通過人物動作,看到三個和尚不同的特點。

甚至於,連他們吃的乾糧,都極其符合他們的形象。

有人這樣評價:造型滑稽,表情傳神,故事幽默,節奏明快...跨時代精品。



同一年,有個關於《蛐蛐》的故事...

至今,我都記得小男孩打死蛐蛐後,跳井自殺...



當時看到小男童打死蛐蛐後,家裡大人都會說:這小孩真不懂事。

現想來,細思極恐,大人們都在責怪小孩...

卻對濫用權力,以蛐蛐定生死的皇帝,絕口不提...



1980年初,英國BBC想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合拍動畫片。

英國佬甚至為此提交了一個劇本,故事改編自中國明代神魔小說《平妖傳》。

可是,BBC的資金遲遲沒有到位,而製作早已經啟動,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只好捲起袖子,硬上。

於是,我們看到了:《天書奇譚》



《天書奇譚》的很多形象,均來自京劇...

比如,那隻妖媚的粉狐狸,桃花眼、腮紅、髮髻,都是京劇花旦的造型。

仔細一看,發現范冰冰和她好像啊!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天書奇譚》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成人向動畫。

動畫中的皇帝,是個小男孩,就像是一顆「跳棋」。

別看是個小孩,心性卻極端殘忍,他甚至讓狐狸精變出三隻老虎,在城裡咬老百姓給他看。

他說:老虎吃人,還挺好玩的!

在歷史長河中,有多少這樣的「巨嬰」掌權者啊...



1984年,有一隻奶牛貓出現了。

它眼睛瞪得像銅鈴,耳朵豎得像天線,黑白花紋的頭上,戴著一頂警帽。

當時為了確定黑貓警長的形象,導演戴鐵郎畫了多張設計稿,跑到幼兒園,讓小朋友來挑自己喜歡的黑貓警長。



經它手的案件,都成為我們的童年陰影:




一隻耳

食猴鷹

吃丈夫的螳螂

當年不知什麼原因,《黑貓警長》只播放了5集。

在第5集的最後,黑貓警長打出「請看下集」時,我們還不知道,再也沒有下集了...

這或許是童年最大的遺憾吧。



要說最經久不衰的,當屬《葫蘆兄弟》了。

1986年開播至今,七兄弟和蛇精,可謂是人民群眾的寶藏...



比如,很多耳熟能詳的台詞,都曾經在網上熱門過:

如意如意,隨我心意,快快顯靈。

妖精,快還我爺爺。

妖精,快放了我的哥哥們,我就放你一條生路。

這裡必須吐槽一下,這兩句是葫蘆娃每集一說的台詞,結果爺爺沒救出來,哥哥還被越抓越多...



神奇的是,蛇精這個角色,經過30多年的沉澱...

已不僅僅是個角色,而是時下的某種審美標準,據說每一位整容醫生都必須去看《葫蘆兄弟》...



蛇精可謂是最早的網紅臉:大眼睛、高鼻樑、錐子臉

還有不少明星跳出來,cos這些角色:


如今,日本的漫畫產業,就像是進擊的巨人...

而當我們順著年代,慢慢往上追溯,你會發現,這個巨人竟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94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鐵扇公主》問世,其中鐵扇公主的裙子被吹飛,露出屁股的一幕,尺度也是夠大的。



這部動畫的影響力,擴散到整個東南亞,手塚治虫在看了《鐵扇公主》後,毅然放下手術刀,踏上了成為「漫畫之神」的漫漫征途...

而正是手塚治虫影響下,一代代日本動畫大師才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當時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作為「東方迪士尼」,引領著東方動畫電影的發展方向...

水墨、剪紙、木偶、布偶、京劇、戲曲...這些中國元素,被他們拆分後,又巧妙地雜糅在一起...



《小蝌蚪找媽媽》和《牧笛》中,採用大量留白手法,極具中國美學特徵。



《鷸蚌相爭》中,以水墨入畫,隨便截一幀都值得玩味...



《蛐蛐》中,那些布景精緻絕美,就連木偶身上衣服,都華貴艷麗。



這個場景,配色絕了。


《嶗山道士》中,木偶與水墨結合,素雅洗鍊...



《九色鹿》讓我們知道一串成語:恩將仇報,傷天害理,天地難容...



在《嶗山道士》里,我們聽到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想像力,自由翱翔...

原來,書里是可以飛出一隻仙鶴的啊。



這些動畫中,離我們最遠的,也已有半個世紀之久,但今天重新再看時,依然歷久彌新...



那時候的動畫人,注重兩個字:講究。

製作《九色鹿》時,為了畫出真實的敦煌,背景設計馮健男,花了兩個月時間,走了一遍絲綢之路。

為了這短短24分鐘的動畫,馮健男先生臨摹了21幅壁畫,手繪了5本速寫。



《哪吒鬧海》的製作就更加複雜。

四龍水淹陳塘關時,掀起滔天巨浪,既要照顧浪柱、浪花,甚至漩渦的變化,還必須與整部電影的美術風格統一。

光是這個問題,製作人員就討論了無數次。



《牧童》里,小牧童吹的笛子,是由有「中國魔笛」之稱的陸春齡配樂而成。

更絕的是,有網友發現,小牧童吹笛子的指法,完全能與音樂對上...



這些老一輩的動畫大師,臻入化境,也正是他們的偏執和瘋魔,才讓中國動畫電影昂然屹立在世界動畫電影的巔峰之上...


如果能夠穿越時空,真想對兒時的自己說:好好珍惜,你看了偉大的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fwDmwBmyVoG_1Z5E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