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編
來源:今日頭條號「樂亭故鄉人」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折騰了近半個月的時間了,樂亭圈App已經部署了一大半,微信開放平台也完成申請,下步就是參數配置……總覺得自己還像年輕的時候那樣,有使不完的勁兒,但事實證明:我們已經老了,不服年齡真得不行。樂亭圈也應該是我人生最後的理想追求了,她不該被遺棄,因為積累了13年的本地價值資料,特別是一些人文類、老照片資料非常珍貴,見證了樂亭的發展歷史,從某個意義上講,也的確留住了一些時光——比如已經拆掉的仁義胡同、幸福水電站、紡紗廠、糧食局直屬庫、范莊……它們的舊影仍然在網際網路的一個小小的角落裡,留有一些影像,可供憑弔,可解鄉愁。
話題扯遠了。寫今天的鄉愁系列,說說豆餅。
本來是想問問老父親有關豆餅的詳細信息的,囿於自己真得抽不出時間,所以,乾脆不問了,僅把我自己了解到的,簡單地和大家嘮上幾句,說得不見得對,大家多多補充吧……
不知道南方是否有過,我們北方,唐山區域,在生產隊後期和實行生產責任制初期,每家都會養上兩頭豬,用來改善家庭生活的,分產承包之前,似乎也就允許農村家庭養豬養羊、雞鴨鵝,大牲畜似乎是分隊的時候,從牛馬驢騾分到各家各戶後才允許養的。
養豬是最常見的,多養兩頭,一頭公豬,養肥了殺;一頭母豬,用來下豬崽,一般一窩下十幾頭左右,然後把豬崽照顧到三四十斤(說不準了)的時候,拉到集市上去買,換錢供我們上學,特別是80年代,這些小豬仔們為我們走進校園是立下了大功勞的。
母豬下崽喂奶期間,營養得跟得上。這個時候,父親好像就從家裡裝上一袋黃豆,騎車去一趟馬頭營集,換回來幾塊豆餅。據說,黃豆先是用來榨油用,榨油的時候,淘汰下來的豆渣子再進行壓縮,壓成一個小鍋蓋大小、厚有拇指粗細的豆餅。豆餅買回來後,掰下來幾塊,用水泡開,和到豬食里,母豬一出圈門,往往是聞著味兒就三兩步跑到豬食槽里,吭哧吭哧沒幾下席捲而光,其實不光是豬,連人在那個年代都有和豬一樣的感覺:餓啊……
所以,我和兄長,在實在餓得無聊的時候,就會偷偷從豆餅上掰下來一塊,當寶貝似的藏起來,趁父母不在家的時候,嘎嘣嘎嘣嚼上一陣,雖然滿嘴碎渣,但仍然可以品到其中的豆香……
至於再後來,豆餅什麼時候退出歷史舞台的,現在竟沒有一絲的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