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名縣紅廟鄉,有一個因廟而得名的古村,叫閆廟村。據《閆廟村志》記載:自明朝後期建村,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
河堤路街多 名特產不少
閆廟村距紅廟鄉政府駐地西北5公里,是該鄉最靠北的行政村。該村地處河北省大名縣、館陶縣、山東冠縣交界處,是一座「雞鳴兩省三縣的村莊。村東衛河環繞而行,村西鄉鎮公路沿村而過,引河在村西南北縱貫。全村有3條東西大街(中間大街東西界口各建一座牌坊)、5條南北大街,均由紅磚鋪砌而成。截至2015年底,閆廟村有480餘戶,在村戶籍人口1935人,在外工作與居住戶籍人口約800餘人。
全村共有1808畝耕地,糧食作物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紅薯等;蔬菜主要種植白菜、大蒜、蘿蔔等。解放前後,閆廟種的白菜最有名的是「老八千」。即每畝地種八千棵白菜,每棵都能長到幾十斤重。白菜直立於地上,棵大心實,縱橫成排,人們可以踩著白菜從這頭走到那頭,白菜無一倒落或損傷,由此聲名遠播;瓜果種植從未間斷,因多在沙地上種植,又因為大名縣是花生之鄉和小磨香油之鄉,故以施花生餅和有機肥為主,種出的打瓜和西瓜個大、皮薄、籽少、香甜,大都40多斤一個。甜瓜皮薄肉鮮,香甜可口,遠近聞名。隨著農業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人均耕地的減少,目前閆廟村的瓜果種植已很難形成規模,大多以村民自種自吃為主;閆廟村的手工業以瓦工和木工為主,民國時期,村裡的瓦工和木工曾參與湖南總督王占元大莊院的修建,此建築成為保修完好的古建築。閆廟村的豆製品譽滿鄉里,做豆腐的歷史在150年以上,閆廟千層豆腐、豆腐絲、豆腐皮暢銷方圓幾十里,是饋送親朋好友的農產佳品。解放後,全村以磨豆腐為生或致富的,最多時達80多家,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有26家,2015年有8家。
村裡有「大廟」 廟會挺熱鬧
該村最初的名字不叫閆廟,而叫閆家莊。據《元城縣誌》和2014年夏天村裡出土的《重修泰山行宮記》銘碑記載,清代,閆廟村歸元城縣草廟裡管轄,時叫閆家莊。民國初期,元城縣併入大名縣,閆廟系第八區第五十五鄉,時村名為閆家廟,201戶、1101口人。解放後,閆家廟簡稱閆廟;1953年4月,大名縣設7區、1鎮、93鄉,閆廟村屬於六區管轄;1958年4月,大名縣設24鄉,閆廟村歸徐莊鄉(駐地在今紅廟鄉徐楊莊村)管轄;1961年6月,人民公社成立後,閆廟更名為閆廟大隊,歸大名縣金灘鎮區紅廟公社管轄。1984年,紅廟公社改為紅廟鄉,閆廟大隊更名為閆廟村,屬紅廟鄉管轄至今。
說起閆廟村,就不得不說一說閆廟村裡的「大廟」。即老百姓口中的「送子奶奶廟」,也叫泰山行宮、碧霞元君行宮。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代表元始天尊,敕封余化龍為主痘碧霞元君之神,其元配夫人金氏為衛房聖母元君」。而據史料記載: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聖帝之女,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昭真祠更名為靈應宮,後擴建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據說,隋唐以後,由於碧霞元君多次顯靈護佑百姓,特別是送兒送女、百試百靈。開始僅局限於泰山周邊百里之內,後逐漸向西影響至都城長安一帶。為表達對碧霞元君的感激之情,人們在長安和泰山之間,至少每百里便建一座碧霞元君廟,供碧霞元君中途休息和臨時駐留之用,故稱泰山行宮,民間俗稱送子奶奶廟。而大名做為唐朝魏博鎮和後來大名府的治所,更是突破了百里的限制,在境內自發地修建了多座泰山行宮。閆廟村的泰山行宮就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座。
有一對夫婦,年過半百,膝下無子。聽說閆家廟的碧霞元君十分靈驗,丈夫便奔波數百里,專程到閆家廟燒香祈禱,祈求碧霞元君賜給自己一個兒子。並許願說:如真能得到一子,就給碧霞元君供奉好酒三壇,唱一台大戲。沒想到還真靈,丈夫燒香許願回家後不久,妻子就懷了孕,十月懷胎,生下了一個又白又胖的兒子。夫妻倆老來得子,十分高興,對碧霞元君十分感激。兒子剛過滿月,妻子便催著丈夫去還願。但平日就十分吝嗇的丈夫這時卻打起了小算盤。到了還願這一天,丈夫提著半壺酒、一隻酒杯,施施然到了閆家廟,跪在碧霞元君神像前,念念有詞道:「碧霞元君在上,多謝您賜我一子,讓我夫妻老來有靠,今天我特地還願來了。」說著,拿起酒壺,倒了一杯酒,用中指在酒杯里彈了三下說:「這就是美酒三彈(壇)。」隨後站起身來,咿咿呀呀地唱了幾句,又做了幾個唱戲的動作,然後理直氣壯地說:「這就是大戲一場」。又解釋說:「我只許給您一場戲,可沒說戲裡幾個人。」圍觀的群眾憤憤不平,指責他忘恩負義,連神靈都敢欺騙,一定會遭報應的。他卻洋洋不睬,趾高氣揚地回家去了。
誰知過了沒多久,孩子剛滿一百天就得急病死了。夫婦倆哭得呼天搶地,丈夫氣沖沖地趕到閆家廟,跪在碧霞元君神像前哭訴道:「您既然已將兒子賜給了我,又為何將他這麼早就收回去呢?上天對我真是不公啊!」翻來覆去,說了又哭、哭了又說,從中午十一點一直哭訴到晚上十一點,然後迷迷糊糊地在神像前睡著了。在夢裡見到碧霞元君嚴肅地對他說:「做人就要講誠信,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靈。你竟敢花言巧語,欺騙於我,那我也就只能以荒唐對荒唐了。 『我雖賜給你一個子,但卻不保證他生和死。』你自作自受,就該老來無靠,下一世連人也做不成。因為你喪失了『誠實』這個做人的基本原則。」說罷,拂袖而去。丈夫一下子驚醒了,嚇出了一身冷汗,屁滾尿流地回家去了。從此回心向善,再也不敢吝嗇了。修橋補路、救苦濟貧,什麼好事都干,更變成了一個講誠信的人。還經常將夢中碧霞元君對他說的話,向周圍人不斷宣揚。閆廟村的「大廟」從此更是聲名遠播,前來燒香還願者絡繹不絕。久而久之,人們便將閻家廟中的「家」字去掉,改叫閻廟了。
閆廟的泰山行宮最初是哪個朝代修建的無從查起,只知道創始的時間很久遠,中間也大修、重建過多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以12位陳姓生員為主,另有閆、黃、徐、張、劉、王、李、崔、趙等30餘位生員及1000餘位鄉民捐款重修。重修工程於春天動工、秋天完成,一位貢生候選儒學為這次重修撰寫了碑文。重修中還流傳著一個神話般的傳說:有一天,烈風暴雨,衛河水暴漲,從衛河上游漂來一物,漂至閆家廟村河岸邊停留不動。眾人一看是一根大圓木,費了好大的勁才打撈上岸。此時正是 「大廟」重修之際,大殿正缺大梁,圓木正好用於大殿之上。眾人都說:這是神靈顯聖,上天賜廟,保佑一方百姓平安。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神。
大廟座落於村西路北,高約2.5米「凸」形土台上,占地6畝多,坐北朝南。土台東、西、北三面挖有護廟水溝。大門面向南開,是牌坊式樣的欞星門,門前有一對大石獅子靜臥,東邊有一上馬石,從大門進去,是前大殿及其兩邊的廂房。廟宇的牆基全部用青磚壘砌而成。廟內建有奶奶殿和玉皇大帝殿兩座神殿,另外還有台、亭、廊等建築。殿內分別塑有玉皇大帝像和九尊送子奶奶等十幾尊神像。神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殿內牆壁上布滿壁畫,畫面粗獷,線條流暢。正大殿前邊西側有一座重檐頂的鐘鼓樓,內吊高2米、重3000多斤的大鐵鐘一個,但與別的廟宇「晨鐘暮鼓」不同,閆廟的大鐵鐘卻很少使用,只有在舉辦重大活動或有重大事件發生時才撞響,鐘聲嘹亮,方圓幾十里都能聽到。此鍾在1958年全民大煉鋼鐵時給煉掉了。東西兩側各有廂房五間,分別是十殿閻君殿。東廂房的牆壁上畫有「狼牙樹」和「鬼油鍋」,西廂房的牆壁上畫有各種各樣的壁畫和油畫,大都是勸人行善、讚美忠孝節義等內容,這些人物或坐或立、或走或跑,自然逼真,給人以一種威嚴、神秘之感。
西廂房前邊立有三座石碑。其中一座為《重修泰山行宮記》碑,碑高182厘米、寬75厘米、厚22厘米,記載了重修的時間、原因及捐款人名單等。據說此碑夜間會發光,幾里地外可看到廟內一片紅光,閆廟有不少80歲以上的老人看到過。
廟宇的主體建築為前後大殿,前大殿為奶奶殿,供奉著九尊奶奶,分三組奉祀,大殿正中是碧霞元君,也稱送生娘娘、送生奶奶、大奶奶。後大殿是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高達3米多,是整座廟宇中最高大的一尊。左右有四御尊神護衛。據說玉皇大帝腹內藏有一太平鏡和一桿銅秤,銅秤為四銅之秤,即銅杆、銅盤、銅砣、銅繩。大殿正中間的地面上畫有一太極圖。
前後大殿相距四丈有餘,前大殿後門正對後大殿前門,前後大殿均是三梁起架、九懍八搭,梁的直徑四尺有餘,樑上中間躺一個人,梁下觀望,看不見人影。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廟內還有一位道人居住,並主持法事。抗日戰爭時期,「大廟」被日本侵略者做為據點使用,1945年日本投降後,大廟被拆毀,所拆梁檁木料被拉到縣城北的一個村莊,用以造大船使用。1963年,大名發生特大洪水,大廟遺址被挖成大坑,所挖之土用以建救護台。2014年,大廟在原址上又進行了重建,並更名為「玉皇大帝廟」。大殿全部是水泥澆築,殿頂為五脊六獸,金黃色的琉璃瓦蓋頂,四面為紅牆。大殿正中是三尊大帝塑像,西間是九尊娘娘(奶奶)塑像,東間為無生老母塑像。兩邊對聯為「萬道祥光歸紫府」「千條瑞氣貫黃庭」,橫批是:「靈霄寶殿」四個大字。2015年農曆二月十五舉行開光儀式,周邊近萬名群眾參加慶典。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一是閆廟村的廟會,規模達萬人之多。廟會也由最初的宗教性祭祀活動,演變為今天融宗教、民俗、娛樂、商業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社會活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嫁接」,賦予百年廟會新的內涵和生機,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增添了一筆鮮亮的色彩。繁華的廟會市場有羊市、牛市、電動車市、家具市、布市、鞋市、衣服市、小吃市等,特別是做生意的小販,更是見縫插針地把攤位設在大廟附近,各種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喇叭聲、鑼鼓聲、歡笑聲,響成一片;打扇鼓的、唱戲的、扭秧歌的,熱鬧非凡。來自各地各村的善男信女及遊客旅人們還紛紛湧向大廟,祈求送子、治病、保平安,形成了一道繁華的靚麗風景線。
現存八大姓 其中有高人
閆廟村最早的姓氏為閆、周、陳三姓,後又有沈、連、董、趙、李、胡、王、羅、田、徐等十姓,先後從晉、冀、魯、豫等不同地域陸續遷入。現在閆廟居住的有八姓居民(另幾姓已先後斷戶),按人口多少依次為陳(三大家)、閆、沈(兩大家)、董、連、周、李、趙姓。
閆廟村在歷史上還出過武林高人和怪人。據傳,孫立友的祖父陳卓就是一位傳奇式的武林高人。他精通佛漢拳和鐵砂掌,能飛檐走壁,練武時一晚上就踩壞一雙新鞋,農閒時常教村裡人練武強身,但嚴戒持武欺人。村北一個村莊的幾個高手多次到村裡持武鬧事,習武的村民受到陳卓教誨,不願以武對武,未習武的村民又打他們不過,無形中吃了不少虧。忍無可忍之下,村民們便將這件事告訴了外出剛剛歸來的陳卓。陳卓一聽便火了,赤手空拳便帶著兩個村民到了那個村,對帶頭鬧事的人說:「我們是閆廟的,今天要在你家吃飯!」對方一聽是「找廠子」的來了,便給他們準備了一席特別的「飯菜」:桌上擺著切好的幾盤生肉,肉上還插著兩把刀子。「吃飯」開始後,陳卓不慌不忙地拿起一把刀子,插了塊生肉往嘴裡一放,只聽「嘎嘣」一響,又聽啪的一聲,只見屋中的明柱上插著一截明晃晃的刀尖。對方一看暗暗吃驚,馬上滿臉陪笑說:「誤會誤會,有什麼事好說!」陳卓手按桌子,順勢起身,只聽「咔嚓」一聲,桌面斷裂,四條桌腿插進地面四寸有餘。在對方驚魂未定之時,陳卓等人已揚長而去。從此,對方再也不敢再到閆廟村持武欺人。還有一次,外村一個會武的村民借閆廟一名村民的錢,卻久久賴帳不還,村民去要帳時他還持武耍橫使蠻。陳卓聽說後主動對要帳人說:「走,我和你一塊去要!」到了那人門口,那人不但不給,連門也不讓進,還出言不遜,說的話非常難聽。陳卓大怒,猛地一拳捶到房屋後牆上。那人一看,激凌凌打了個冷顫。只見牆磚陷進去三寸有餘。趕緊說道:「快請家裡坐,欠他的錢我立馬加倍奉還!」
據傳,民國時期,有一外鄉人,不知何時從何地來到閆廟村居住,住在一個叫「盼兒」的村民家中。此人相貌怪異,鐵骨錚錚,對人卻十分友善,經常買餜子(油條)給在場的小孩吃。有一次,他和幾位村民在樹下閒坐,越說越投機,大家都想喝點酒加深一下認識,但村裡和附近鄉村都沒有賣酒的,要買酒必須到40里外的大名府城裡去買。外鄉人說,你們先回家做菜,我去給你們買酒,說完便不見了蹤影,誰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走的,幾位村民半信半疑,便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回家做菜。一個時辰(即2個小時)後,外鄉人便提著兩瓶酒回來了,人們都表示不敢相信,他嘿嘿一笑也不在乎,和大家一塊喝起酒來。後來有一次,人們在田間休息,突然從旁邊跑過一隻野兔,他對身邊一個說:「想吃兔肉嗎?」小孩說當然想。只見一個身影從眼前飛過,仔細一看那人已追到田間地頭,手中還抓著一隻野兔,瞬間便回到原處,將抓住的兔子給了小孩。不幾天,全村都傳遍了,村民們這才知道本村住著個「飛毛腿」。此人隨後也不見了蹤影。據說此人腳心長著3根紅毛,外號就叫「飛毛腿」。人們偶而發現他小腿兩側常綁著兩塊鋼板和沙袋。
更令人稱讚的是:在全村及在外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下,出生於閆廟村的幾位退休幹部中的文化人退而不休,潛心數年,不辭辛苦,於2015年修成了近300頁的《閆廟村志》,為人們研究閆廟村的前世今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進一步推動了閆廟村文化事業的進步與繁榮。
(文章選自《大名府》雜誌2018年秋季卷。)魏州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