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不同,語言就不同,那劇種便不同。
晉劇我是陌生的,雖然晉豫同為北方,只有一河之隔,兩山相望,但人文語言相異。昨晚我看了晉劇《傅山進京》,晉胡聲聲,梆子陣陣,晉腔晉韻,盡展晉風晉情。調我不甚喜歡,弦外之音便聽出了點些許,不必說唱腔通俗,不必說場景轉換快,也不必說謝濤老生功底深後刻畫的好。但就說說傅山其人其精神世界吧!
傅山,太原人也,又稱傅青主。職業醫生,成名於書法。明末進過京告過狀,請過願轟動朝野。清初,康熙愛其才學,拉攏以服天下士子,令人逼其進京,隨不願仕終老一生。朝代更替、社會變革,動盪時期的傅山經過內心的煎熬最終還是妥協了 ……
我折服此君不附炎趨勢,審時度勢,更膜拜其超越的書法體勢。
傅山本是一個忠厚老實的學問人,淡於名利,勤於讀書。他的書法初學趙孟頫、董其昌,幾乎可以亂真。他的《上蘭五龍洞場圃記》為崇禎十四年(傅山書法公元1641)作,與宋人風範毫無二致。宋代文人喜歡用生僻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他學富五車,積學深厚,又頗具個性,加之書法界有了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和倪元璐等諸名家的影響,傅山的書法更是具有一種奇特的怪味。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他的人生觀和審美觀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對顏真卿的人品書品推崇倍至,簡直是五體投地。他寫大字喜用顏體,如《集古梅花詩》,就是寫小楷也用顏體,如《逍遙遊》。鄧散木《臨池偶得》中說:「傅山的小楷最精,極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書應人求索,但他的草書也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正象他的為人」。他的顏體寫得非常好,流傳至今的顏體大字楹聯和榜書多件,皆端莊遒勁,剛健有力。
傅山在書法藝術理論上是有貢獻的。他所提出的「四寧四毋」理論極其精闢,對整個藝術範疇有著普遍意義和深遠影響。
傅山留給我的是廣袤的精神世界 ,和無盡的連綿 ……
作者簡介:顏蒙恩,男,80後,洛寧中原人。現在洛陽從事金辰教育輔導。平時酷愛書畫,師從西安書法大家吳三大,閒暇好詩詞歌賦,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