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境內很多古地名,稱之為「某市」,比如灶市、新市、竹市、黃市、大市。古代交通落後,人們出行,主要依靠水路。耒水作為湘江最大的支流,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貿往來繁忙。有河必有渡口。沿河一路逶迤,向北探尋,就會發現很多古渡口,以及由此而興的古街、古市、古圩場。清朝中葉,耒陽境內,沿耒水有商埠碼頭26處、集市55個、渡口31個,客商雲集,熱鬧非凡。這當中,就有大市的渡口、圩場。
大市不遠,小車從耒城出發,往東北行駛,經聯絡線,過耒水河,拐九個彎,二十分鐘便到。這些年,因工作需要,我多次去過大市。大市山清水秀,風景迷人。大市的油菜花海聞名遐邇,我幾乎每年都去觀賞。我的徒弟玲玲在大市鎮衛生院上班,曾帶我到排一村參觀跨越耒水河面的渡槽。清清耒水,若碧綠飄帶,從耒陽城逶迤流來。我和幾個文友登上渡槽,行至河面中間位置,宛如置身半空的彩虹之上,兩岸樹木蔥蘢,河面波光粼粼,給人穿越時空的夢幻之感。一條名叫敖河的小溪,潺潺流來,注入耒水。別看水面不寬,水也不深,卻養活了大批船運工。古時,煤炭、稻米,都是用小船由敖河運至大市,再用大船運至長沙、武漢。
大市古渡口,原名大陂渡。古渡邊有一排楊柳,枝影婆娑,柔絲拂水,橫斜枝曼,寂靜得讓人寂寞。站在長滿青苔的碼頭,我想起兩句詩:「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只要翻開中國文化史,就能發現,古人對環境的要求,比今人更高。就是那些迎送之地,長亭,短亭,渡口,都按照一定的文化品味營造著。古人喜歡在渡口種植柳樹,因為「柳」與「留」諧音,以柳喻示深情挽留和不忍分別。古渡口的柳樹,其實契合了《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意境,即使想起,也讓人萬般憐惜,無限纏綿。當年送別時,揮手的人不見了,泣淚的人不見了,那船、那槳、那艄公、那羈旅行人,都在一日復一日的流水中遠去了。
每個古老地名,都隱含著豐富的歷史密碼。大市亦然。我曾經納悶,大市在過去叫「大陂市」,為何不叫「中陂市」、不叫「小陂市」呢?後來翻看清光緒年間的《耒陽縣誌》,方知這名字見證一塊古老土地的輝煌。耒陽自秦朝置縣以來,始終未曾改名。直到梁陳至唐初期間,耒陽縣城遷移到大陂市。「山南水北為陽,水南山北為陰」,於是,耒陽縣改稱耒陰縣。有城必有大的集市,於是便有了大陂市。
如果叫「中陂市」、「小陂市」,大市人民自然不會答應。既然做了縣城,那時定然繁華,商賈雲集。站在敖河邊,看楊柳依依,河水清清,雖不寬,水也不深,但我眼前浮現的,卻是漕船如潮的壯觀場面。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韓愈被貶為江陵府法曹參軍,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過耒陽。韓愈信仰佛學,順便從耒水登岸,趕到真安寺拜佛,寫下《題木居士二首》,其中一首寫道:
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干如身。
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余。
朽蠹不勝刀鋸力,匠人雖巧欲何如。
相傳漢代南方五嶺間,有雜鬼叫「楓人」,以楓樹老而生癭,形狀類人,被巫師取作偶像,借施騙術,「木居士」就是這類木魅。它原是山中老朽的樹木,遭雷殛、雨打、水淹,經磨歷劫,傷痕累累,被扭曲得「根如頭面干如身」。老樹根干狀似人形,本是久經大自然災變的結果,卻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進神龕,變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於無佛處稱尊。
韓愈這首詩,運用諷刺藝術,揭露事物的假、惡、丑,就是魯迅先生說的「把無價值的撕毀給人看」。詩中, 「木居士」的形象,滑稽可笑,而「求福人」更可悲。他們急於求福,慾令智昏,錯抱「佛」腳。「木居士」不靠他們的愚昧尚且自身難保,怎麼可能反過來賜福於人呢?此詩妙處,就在於以詠物寓言方式,諷刺了官場。當時,韓愈反對二王(王伾、王叔文)和永貞革新,這首詩可能有影射二王,以及追隨者的用意。二王的追隨者中,確有不少鑽營投機的分子。
不管怎麼說,韓愈是到過耒陽,到過大市的。而大市無愧於「大」,自古人丁興旺,商業發達,境內有大市、敖山、芭蕉三個集貿市場,每月逢集達28場次。大市圩場每到開圩日,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當然,大市最熱鬧的場面,當屬敖山廟會。
敖山廟,耒陽最悠久的寺廟。它的前身,就是韓愈祭拜過的真安寺,建於永定元年,後毀掉了。傳說五代時期,耒陽縣屬於後漢管轄,有年大市一帶大鬧災荒,民不聊生,屍橫遍地,後漢高祖劉知遠接報後,下令打開國庫,幫助災民度過大難。當地民眾為了感激他,尊奉劉知遠為聖帝敖王,把真安寺改為敖王天子聖帝廟,世世代代供奉。
古人云,金杯銀杯不如口碑,一個人做了件大好事,老百姓總是記得的。說來也怪,自從供奉了敖王,過往人們都得到庇佑。敖山的船工運煤至長沙、岳陽等地,中途遭遇狂風大浪,只要燒香叩神敖王保佑一帆風順,就會風浪停止、平安無事。到了清朝光緒二年,地方武舉劉香圃組織民眾捐募資金,大規模擴建廟宇,基建面積達四萬多平方米。上設前、中、後三殿和觀音堂,左右兩廂為僧房,中設南北閱禮台,下設閻王殿,東西兩公館;殿前大禾坪中央建大戲台,外安四拱轅門,可謂氣勢巍峨。廟裡最多時有僧人三十餘人。可惜後來毀掉了。
大市不僅有奇廟,還有座奇山。這就是敖山,又叫鰲山。嚴格來說,無論「鰲」字,還是「敖」字,都是不正確的。真正的敖山,應為鷔山,下面是個「鳥」字。敖山不高,南北走向,山形像古代的鷔鳥。可能是這個字生僻難寫,或者由於鷔鳥是種不吉利的鳥,後來的人們就改成敖山了。
說起敖山廟會的形成,與敖王劉知遠的生日有關。劉知遠乃河東太原人,又名劉暠,沙陀族,後漢開國皇帝。百度百科介紹他:「幼時不好嬉戲,個性厚重寡言。長大後,面有特象,為當時人所咋異。雄武過人,勇猛善戰,事後唐明宗及後晉高祖時頗得戰功。開運四年(947年),劉知遠稱帝,復為天福十二年。其統治期間,各地割據成勢而朝廷難控,並且手下多貪婪之輩,因此形成弊政,一時斂賦成災。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因病崩於萬歲殿,廟號高祖,諡號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葬於睿陵,位於今禹州市西北三十公里的柏嘴山之陽。」那時交通不便,路途迢迢,我想劉知遠應該沒有到過耒陽的。但他的名字銘刻在大市人的心中。農曆五月廿三日是他的生日。
從這天凌晨起,人們連續七天七夜,在大廟前唱戲、拜章、祭祀、遊船、舞龍、舞獅。數以萬計的信男善女,紛至沓來,焚香許願的,祈禱平安賜福的,還願的,抽籤問卦的,捐功德金的,晝夜車水馬龍,人員延綿三四里。光是抽籤的,就有幾十個台子。連廣東、江西兩省的信士也趕來朝拜。久而久之,形成了敖山廟會。
作為一座千年古寺,敖山廟經過多次戰火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把廟被改為糧庫。據說拆廟時,三殿共十六根白石立柱,唯正殿中央一根毀不倒。當地民眾認為,這是敖王聖帝顯靈,遂產生重建廟宇的願望。1985年開始,民間集資重建,經二十多年擴建,如今的敖山廟基本恢復到清光緒年間的面貌。規模宏大,殿宇雄偉,金碧輝煌,信士如織,香火不斷,已被定為耒陽新八景之一。
如今,敖山廟每年舉行三次大型活動,平時還有十多次小型活動。大型活動包括農曆正月初二的遊船,二月十九的觀音菩薩生日拜章,五月廿三的敖王生日唱戲。這戲連續要唱七天,伴以祭祀,隆重慶祝敖王天子聖誕。前兩年,敖王生日,我特地趕去大市,觀看唱戲。現場鑼鼓聲聲,熙熙攘攘,擠滿了善男信女。有念佛誦經的,有焚香許願還願的,有祈禱平安賜福的,有抽籤問卦的,女人們舉著小花傘,男人們戴草帽,老人們搖蒲扇。演員們從早至晚,輪番上場,有儺戲,有湘劇,有花鼓戲,還有衡山串調、蓮花鬧,真是熱鬧非凡。抽籤的台子就有幾十個。敖山廟會影響深遠,2006年被列為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敖山廟還留下一頁光輝的紅色歷史。1928年2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餘部攻克耒陽,坐鎮指揮湘南起義。朱德在培蘭齋招收一支新兵營,集中在敖山廟前草坪集訓。新兵營營長叫曹鵬飛,謝勛甫為副營長,轄3個連,每天早晚就是訓練隊列、走步。朱德為此派了汝城人鄧毅剛擔任教練官。鄧毅剛利用休息時間,教赤衛隊那些未成年孩子學吹號,培養了紅軍早期一批優秀的司號兵,這當中就有後來成為開國少將的鄭效峰。鄧毅剛多才多藝,唱歌、演戲、吹笛子,孩子們都喜歡他。孩子們跟他學會了一支這樣的歌:
走上前去呵!
曙光在前,
同志們奮鬥,
用我們的刺刀和槍炮開自己的路。
勇敢上前穩住腳步,
高舉少年的旗幟,
我們是工人和農人的少年先鋒隊
……
當時,敵人為奪回縣城,派出一個團分兩路進攻,其中一路經新市街進發,必須途經敖山垌。朱德命令縣蘇維埃政府副主席徐鶴調集周邊農軍,在敖山廟設伏。二連負責在離敖山廟四五里遠的賀家沖設伏,配合農軍作戰,相機殲敵。此戰,全殲敵人一個營,打敗一個團,斃敵兩百五十多名,俘敵三十七名,繳槍兩百多支,而林彪的二連未陣亡一個戰士,創造了我軍早期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例,載入中國軍事史冊,並出版了連環畫。敖山廟伏擊戰,讓林彪嶄露頭角,受到朱德的賞識和器重,由連長提拔為營長。他隨朱德上井岡山後,職務一路攀升,成為朱毛紅軍手下一員驍將。
這次戰鬥,鍛鍊了新兵營戰士和赤衛隊員,一批軍事人才脫穎而出。鄧毅剛、譚冠三、王紫峰、劉顯宜、鄭效峰、王雲霖、洪超、游端軒、曾玉,都是從這次戰鬥中走出,隨同朱德上了井岡山。有的成為紅軍、八路軍優秀將領,有的成為開國將軍。開國中將王紫峰、少將劉顯宜就是大市的驕傲。敖山廟伏擊戰後,朱德將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司令部遷移到此,安仁縣的唐天際,聞訊趕到鷔山廟投奔朱德。一時間,敖山廟英豪雲集,開國上將楊至誠、朱良才,開國中將趙熔、趙爾陸、曹里懷,開國少將資鳳、熊夢飛、張樹才,都在這裡戰鬥過幾天。後來,大市的老百姓說,這都是敖王爺顯聖所致。
大市境內,有座貫武橋,有數百年歷史。悠悠古橋經風雨,多少往來成雲煙。湘南起義中,衡山縣委書記的陳芬和衡山游擊隊隊長毛澤建,根據湘南特委的指示,通過重重封鎖來到耒陽聯繫朱德,卻得知起義隊伍已開赴井岡山了。耒陽縣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毛澤建快要分娩,陳芬托姐姐陳淑元照顧,他帶領游擊隊十多人化裝前往井岡山,中途因敵人盤查緊,遂返回耒陽石准蓮花塘,鎮壓土豪劣紳,襲擊挨戶團,處決了耒陽挨戶團首領楊雲西。
隨後,陳芬隱蔽在董溪一家石灰廠,因叛徒王鵠林告密,被大市芭蕉挨戶團逮捕。面對敵人嚴刑拷打,陳芬視死如歸。他大義凜然地說:「我就是共產黨員,何須再問,今日不慎被捕,已不抱生還之望,筋骨可碎,志不可奪!」。5月5日清晨,敵人將陳芬押到敖山貫武橋上,用馬刀砍下其頭顱。陳芬壯烈犧牲了,但他和妻子毛澤建的英名,永載中國革命的史冊。
耒水悠悠,清清敖河,淘盡多少英雄人物,留下多少光輝的故事。今天的大市,已發展為有6萬多人口的大鎮。生態環境秀美,人民安居樂業,小城鎮建設呈現雛形,商貿經濟日益繁榮,成為耒水兩岸一顆耀眼的鄉鎮明珠。大市境內的古渡古橋古圩場,猶如靜止的音符,早已湮沒於歷史厚重的塵埃,昔日的風光不再,只有那些殘缺的故事,留給今人無盡的追憶和嘆息。
於是,便釋然,便嘆息,便想起那次參觀大市渡槽寫的一首詩:
你說,這是你童年的彩虹
跨過耒水與青山
河面如鏡,你是鏡中無邪的默然
流水不腐,是歷史的長河
激起農業學大寨的波浪
父輩的奇蹟見證鄉村巨變
渡槽是長河上的時空隧道
引我們穿越到上個世紀
每顆心,宛若回到翩翩少年
歲月飲盡你純真無邪的歡笑
也飲盡一代人的青春和夢想
喜看今朝新時代,舊貌換新顏
作者:朱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