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剛看完南京搞素質教育檢查書包的盛況,昨天又看到浙江中小學生減負工作33條擬推方案,真好,包郵區手拉手,誰不減負誰是狗。
評論里還有部分家長叫好,說最好把校內外的所有補課的地方全部關停,讓孩子們無課可補,公平競爭。
這些家長不是頭腦簡單的傻白甜,而是自己實在沒有金錢沒有精力去搞學力競賽,當然希望用一刀切的政策拖住競爭對手們的步伐。
為什麼說這些減負政策有點傻乎乎的呢?
比如浙江減負33條徵求意見稿里的這條:小學生晚上9點之後不許寫作業。
老母親我第一個實名反對。
大概是制定草案的人很久沒有在一線帶娃,不知道有些小孩寫個作業能有多磨嘰。
比如我家的娃,完全沒有繼承她爹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反倒是把我的拖延症完全遺傳了。
首先,作業能賴掉的儘量不做。
有時候你火冒三丈問她:這個作文你為什麼不寫?
她一臉誠懇地回答:老師說了,她是「希望」我們能寫,不是必須做的呀!
咋辦,邏輯無懈可擊……
接著,你以為她在寫作業吧,其實沒有寫,坐在那,一動不動地開始發獃,一塊橡皮能戳半小時。
就算寫作業的時候,腦子也常常不在線,好不容易開始唰唰唰動筆了,湊過去一看,差點腦溢血,作業本上多了兩個卡通娃娃。
我自覺還算個民主的家長,但是也忍不住去她房間門外圍觀大型迷惑作業現場,不看不知道,我家娃竟然對量子波動速讀無師自通,一邊IPAD放著數學講義,一隻手寫著中文作業,另一隻手竟然能嘩嘩嘩地翻著一本漫畫書,量子三通道傳播,給我省了兩萬多。
孩子寫作業的速度,也存在著時空彎曲效應。
上周中文期中考試前,我讓她複習生字,從晚上7點半開始聽寫,改錯,再聽寫,再改錯,一直折騰到晚上10點半,依然鬼打牆一樣的反覆出錯。
我十分好奇效率為何如此低下,於是直接跑上樓,看了她改錯的草稿紙,好傢夥,複習一個半小時,紙上一共寫了32個歪歪扭扭的字:)
從來不打娃的我直接發出了靈魂怒吼:XXX,你每個錯字抄20遍,30分鐘內抄不完,下來挨打!」
你猜怎麼著,人家15分鐘拿著抄好的錯字就下來了!
我盯著那些工工整整,又快又好的字,心裡嘆了口氣,有時候不逼娃一下,還真不知道娃寫作業的真實速度。
如果真的有9點之後不用寫作業的規定,我家這款娃一定能勝利拖到8:59分。
再說嚴禁周末和節假日補課。
還記得不久前的新聞,有個家長向教委投訴:一個英語老師,一個數學老師暑假給自家的孩子補課,不給其他人(投訴人的孩子)補課,太不公平了,違背了在職教師不給孩子補課和提前上課的有關規定。
相關部門哭笑不得:該夫妻在假期輔導自家孩子功課,並不屬於補課。
最亮眼的是,投訴的家長結尾那句,「或者也給我們孩子免費或無償的上課也可以」。
舉報的家長是真心想給孩子減負嗎?不,他最怕的是減負的只有自家的孩子(還不想花錢)。
我群里有媽媽說了另一個奇葩事,武漢某重點中學的老師在升學考試前給學生義務補課,只象徵性地收8塊錢一次,最後竟然有其他班的家長跑去教育局告狀說老師亂補課亂收費,強制停課退錢。
一分能壓幾千人,家長們並不會就此罷手,8塊錢一次的沒了,在外面請一對一的老師到家裡來補,幾百塊一次,滿倉就是梭。
所以補課這件事,不患寡而患不均,反對補課的家長,未必都是愛護祖國的花骨朵,真心支持快樂教育,也有可能是眼瞅著別人的家長推著孩子逆水行舟,自家的孩子只能隨波逐流,又眼紅又慌張。
說好了大家一起快樂教育,你憑什么半夜雞叫讓孩子跑前面去了呢?
(某培訓機構的文案,扎心了)
江浙滬無論在經濟還是教育上,一直是中國的排頭兵。
知乎答主楊睿,回憶了作為南京生源,在2000年的時候,他們學校被選中,作為南京教育減負+小班化試驗田的經歷。
每天一共就7節課,還必須有一節體育課,下午兩節通常是電腦課或活動課。
語文老師直接沒有作業,每周交一篇周記即可。
每天的選修課五花八門,美學、詩詞、印象派繪畫、籃球、健美操、京劇崑曲,參加各種演出活動,素質高得一批。
後來的事情就簡單了,那年南京在江蘇高考慘敗,「高考數學均分60(滿分150),我比均分還少十幾分。」
家裡有錢的都出國曲線救國了,沒錢的都去了外地,南京如此多的大學,竟不能容下這些美學王子、民謠詩人、健美操女神……
實驗以《追問南京高考之痛》、《高考刺痛南京》等長篇報道收尾,其後縣中學模式再次顯靈,沒想到,二十年後,新一輪減負實驗又來了。
為什麼在東亞,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孩子,都有著沉重的童年,而減負註定會失敗?
看看這張世界人口密度圖
再看看人均可耕地的面積,澳大利亞29畝,加拿大18畝,美國7畝,而中國1.35畝,日韓0.45畝,中國香港0.00畝。(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人口密度大,耕地少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難逃人口多-競爭大-內卷化的陷阱。
資源太少了,努力的人,卻太多了。
有人說,高考不改革,減負就沒有希望。
事實是,即便高考改革了,投胎在東亞的孩子們依然沒資格減負。
無論用哪種篩選標尺,哪怕是用繪畫、音樂、體育、道德標兵等素質作為入學參考,只要有競爭,有階級,有貧富,有好日子和苦日子,就永遠有人願意多前進一步。
總說教育公平,其實能公平的只是九年義務教育。
高等教育從來就不曾公平,從古至今,它都是一種要爭取的稀缺資源。
不允許老師補8塊錢的課,就有人把幾百元的私教請到家裡一對一;
嫌公立學校不考試沒作業放羊,就有人把孩子送入壓力更大的私立學校;
每個孩子同樣一天只有24小時,就有人想為孩子填充出不一樣的人生;
於是形成了今天教育的三種形態:
有支付能力的家長,早已不和公立學校搶資源,他們有自己的教育體系和路徑。
中產階級家長最焦慮,資源有限,如何用好手上的金錢和時間,讓孩子搏一搏985。
無力額外購買技能包的家庭,就選擇了只依靠國家的普及教育,讓後代擁有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
公立學校的集體減負,對第一種家長來說,教育節奏不太受影響。
對中產家長來說,是大煩惱,以後得花更多錢購買教育服務了。
對最後一種家長來說,卻是一場災難(或解脫?),因為中考後總是要有50%以上的學生分流進職校技校的。
(現實很殘酷,有一半的學生將無緣高中)
減負,就好比早高峰的地鐵,班班人滿為患,戴著安全員袖章的老頭老太們揮舞著小紅旗,奮力呼喊:不要擠,不要搶,大家慢慢來!
你焦灼地看了看手錶,擠不上這趟車,又要扣工資了。
第二天開始,你早起了30分鐘,往反方向坐了幾站,運氣真好,還有個座兒。
看著站台上黑壓壓的人潮,一張張焦急的臉在玻璃上閃過,你痛恨這趟列車,但你內心又有點慶幸,因為你更深知上不了這趟車的懊悔啊。
作者簡介:桑桑姐,筆尖鋒利,內心柔軟,在正確與有趣之間,選擇後者。個人公眾號:腰線(yaoxia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