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你的老師,還是你的父母,我想他們都曾對你說過這樣的話,「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這麼多年,這些話是不是還在你的耳邊迴響,或者你傳承了老一輩人的教育方式,也在一遍遍地說給孩子聽呢?
拿自己過去的過往來教育孩子,是很多父母都愛做的事,也是最容易犯的錯誤,不信,我們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
小寧今年讀高二,前不久的期中考試,小寧成績不太理想,成績有所下滑。得知兒子的成績後,小寧的媽媽趙女士非常焦慮,對兒子語重心長地說:「高二成績要是下來了,以後就很難再提高上去了,我當初的成績就很好,就是到高二的時候拉下來了,你可不能走我的老路啊!」
於是,趙女士給小寧請了家教老師,卻遭到了兒子的極力反對,與「憑什麼說我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斷定我考不上好大學?你的經歷不代表我。」可趙女士並不認為自己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兒子好,為什么兒子就不領情。
案例二:
麗麗今年三歲了,馬上要上幼兒園了。麗麗的媽媽郝女士特別著急,「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以後上幼兒園不合群怎麼辦?內向的孩子長大了也難成大事。」郝女士的表妹今年30歲了,連戀愛都沒談過,親朋好友都覺得是因為她太內向了,不善於與人打交道,所以,才沒有人喜歡她,因此郝女士就認定內向不好,堅決要改變女兒的性格,一定要外向一些。
細細想來,我們和案例中的兩個媽媽一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不知不覺地受到之前的經歷左右,擔心曾經不好的過往會發生在孩子身上,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都中了投射效應的毒。
什麼是投射效應?它的危害有多大
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
比如,我們常說的「賊人眼裡全是賊」就是投射效應作用的結果,一個小偷他自己有邪念,所以認為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有邪念;一個善良的人會認為別人也和自己一樣善良,所以對待別人時非常和善友好。
同樣,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投射效應也會起作用,就如剛才我講的這兩個案例,因為媽媽們有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在最親近的人身上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所以,她們會擔心自己的孩子也會發生「不幸」的事,迫切希望通過改變,扭轉可以「預見」的結果。
當然,這種判斷不一定準確,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所經歷的事情、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不同的,其成長軌跡也就不會如出一轍,這種擔心有些杞人憂天,但是它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
一些受投射效應影響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並不會認識到自己有問題,他們會堅信自己「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自己的經歷絕對是有教育意義的,所以,他們會想辦法控制孩子,比如家長覺得內向不好(性格沒有好壞之分),要求孩子必須改變,這樣做就有可能導致兩種結果。
第一種結果:孩子變得更內向、更膽小、更焦慮了,因為孩子要想改變,必須接受父母的觀念——我自己確實很內向、很膽小,如果父母的這種判斷不正確,就會誤導孩子,強迫孩子去接受這種觀念,然後才進行改變。
有些孩子內向的性格是先天氣質決定的,並不容易改變,父母的逼迫只會讓孩子更膽小,更內向,於是就出現了父母越是擔心什麼,孩子越會發生什麼的情況,這會讓父母更加的焦慮緊張,愈發想控制孩子,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第二種結果,父母的控制引起孩子的劇烈反抗,導致親子關係不和諧。當孩子無法承受父母帶給他的壓力時,他勢必會反抗,「為什麼我一定要按照你的要求去改變呢?」可父母會覺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你為什麼不理解」,於是,就引發了親子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在最親近的人之中最容易發生,因為我們都是真心對對方好,卻不知道這種好的方式從一開始就錯了。
誠然,我們關心孩子,擔心孩子,沒有錯,但凡事要有一個限度,就像兩隻刺蝟,彼此之間需要有一個間隙,才能互相取暖不被彼此傷害。就如心理學家曾奇峰所說的那樣: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飽含愛意的話,那麼過度的擔心就等於詛咒。
父母如何減少投射效應對孩子的影響
投射本身並不會影響孩子,影響孩子的根本原因在於父母逼迫孩子去認同父母的這種投射,即投射性認同,它是指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行動或者做出反應人際行為模式。
投射是一種心理活動,並不需要外顯反應,並不需要與人發生互動。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地域黑,一聽說誰是某地方的人,就能聯想起自己曾經與這個地方的人打交道的不好經歷,並覺得這個人也可能不是好人,但我們並不會把這些說給對方聽,只是我們的一種心理活動。
但投射性認同不一樣,它會控制、誘導他人接受自己的觀念或者行為,比如,父母覺得內向的孩子不好,所以,他會說服、強迫孩子去改變,去變得外向一些,這就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
因此,真正傷害孩子的是投射性認同,要改變這種情況,最重要的一點是劃清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界限,真正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不需要承擔我們的過往帶來的傷害,他和我們有不一樣的人生。
只有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會不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不讓孩子活成我們想要的、而孩子自己並不喜歡的樣子,孩子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去改變,活出自我,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