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4類典型家長,3類都在毀孩子

2019-07-25     Ahaschool第二課堂

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

看完鄧超與俞白眉聯合出品的新作《銀河補習班》後,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


第一眼看到影片的片名《銀河補習班》,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孩子成長的電影;

可真的坐進電影院,跟著147分鐘的劇情時而笑出聲、時而哭成狗,認真看完整個故事後,我才發現,這其實是一部認真和父母們探討家庭教育的反思錄!


(網友影評)

銀河補習班,給家長的補習班

影片的故事非常簡單,鄧超飾演的設計師父親馬皓文,因被人陷害坐牢7年,缺席了兒子的成長;出獄後卻發現兒子馬飛在前妻的貶低與學校的軍事化管理下,長成了一個「超級學渣」;

於是,馬皓文決定用自己的教育方式挽救兒子;在父親充分的愛與信任之下,馬飛不僅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還成功逆襲年級前十。



原本一個有笑有淚的故事,上映後,網上卻爭議不斷!

有人認為鄧超塑造的父親太過理想化,劇情也Bug不斷,強行洗腦;

可平心而論,這世上又有哪一個孩子,不希望自己擁有「馬皓文式」的完美父親或者母親呢?

又有哪一個孩子不希望自己在被信任、被鼓勵、被看見的環境下長大?

最近,杭州男孩俊俊,就以#假扮媽媽和教育專家訴苦#話題上了熱搜:


因為不滿父母平時的教育方式,俊俊偷偷加了教育專家的微信,偽裝成媽媽,就平時家裡對自己的教育問題與專家相聊甚歡,想借專家的口好好「管管爸媽」!

可事與願違!爸爸認為這件事的起因是「小孩子不懂事」,而媽媽看了專家的聊天記錄,第一反應也是發朋友圈調侃。

小孩子懂什麼?

我都是為他好!

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

這才是現實中多數父母真實的樣子啊!

ahaschool曾經發文《鄧超「大尺度」新片瘋狂催淚:父母的教育里,藏著孩子未來》;今天,就再借《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中典型的四類家長,與大家聊聊:什麼樣的家長才是孩子的幸運?

善和稀泥:孟叔叔


在《銀河補習班》中,馬飛的繼父孟叔叔承包了影片一半的笑點;他咋咋呼呼,好面子,卻沒主見,可對馬飛卻挺「好」。

他捨得花錢,把馬飛送進好學校;也敢於在馬飛被學校開除時,站出來撐腰;但對馬飛的教育問題,他卻一直採用「和稀泥」的態度,一切以馬飛媽媽馬首是瞻,完全是一個電影版的「蘇大強」(熱播劇《都挺好》中的經典角色)。


除了「假性」缺席,還有種家長專門在教育孩子時唱反調!

我一個閨蜜就總跟我吐槽,她這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沒給孩子找個好爹:

每次給孩子立規矩,飯前不能吃零食,先寫完作業再看動畫片……都以孩子對他爹的「眼淚攻勢」而徹底終結;

孩子犯了錯,她剛教訓幾句,孩子他爹就搬出老說辭「孩子還小,你這是幹嘛?」

氣的她真想拿起機關槍把豬隊友一頓突突……

教育心理學認為,父母在性格特質、思維方式等方面天生存在不同,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同的。

家長一方在教育上「和稀泥」,就永遠無法獲得1+1>2的效果;最終害的,還是孩子!

分數至上:閆主任

作為《銀河補習班》里最大的反派,閆主任在學校是個「閻羅老師」,在家也是個「冷血家長」。

因為自己曾憑藉高考徹底改變命運,又是教師身份,在他眼中,分數就是代表一切!

可最終,成也分數,敗也分數!他把兒子培養成了全省高考狀元,兒子卻因大學一次考試失利,受不了打擊精神失常……


作為父母,哪有不盼著孩子成績好的?

可是,成績等於一切嗎?

今年3月,河南洛陽就有一位母親,狠心把兒子丟在了高速路口,自己駕車離去,說「就算坐牢也不要他了」。

這一切,只因孩子期末數學考了81分,沒達到她要求的95分;

在網上,也有很多網友吐槽:


「小時候,自己考了全班第一,要什麼父母給買什麼;要是掉出班級前五,父母連飯都懶得給他做」;
「自己想報個繪畫興趣班,父母說,就你那成績,還有臉學畫畫?」;
「高考前,父親撂下話,考不上XX大學,我就沒你這個兒子!」

當家長在不停給孩子灌輸「差生」不配得到愛,就是在逼孩子走鋼絲;走過了,鮮花掌聲;走不過,九死一生。

孩子一生都會過的如履薄冰,疲憊不堪。

都為你好:馬飛媽

一位看過《銀河補習班》的同事跟我說:「看到任素汐扮演的馬飛媽,仿佛看到了我親媽!」

「我這都是為你好!」、「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以後只能去樓下賣煎餅」……這些中國式父母的經典台詞,他真是從小聽到大。


同事出生在一個小縣城,父母起早貪黑做點小生意,家境並不寬裕。但在他的學習上,卻特別捨得花錢。

他也早早養成了懂事的性格,父母給他報什麼補習班,選什麼專業,相什麼親,他從來不會反抗,也不會拒絕!可是一直以來,他卻並不開心……

《銀河補習班》中,鄧超直接指出「我都是為你好,是太可怕的道德綁架」;

打你罵你,都是為你好;

偷看日記,也是為你好;

撕碎夢想,更是為你好;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 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

「為你好」的枷鎖,不僅剝奪了孩子的自由,還給孩子製造了滿滿的愧疚感。

讓孩子只能活成父母的孩子,而不是他自己……

相信孩子:馬皓文

而讓每個孩子都夢寐以求的家長,長什麼樣?

其實馬皓文並沒有完美到不接地氣,他也會在遇到挫折時朝孩子發火;也會因孩子的一句認可,感動到淚流滿面;


都是第一次做父親,他成為好爸爸,只因做對了三件事:

一、相信孩子:即使老師說馬飛「缺根弦」、前妻說孩子「天生蠢笨」,馬皓文卻一直相信他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

二、以身作則:他用行動告訴了孩子什麼是「知識的力量」;亦用信念讓孩子相信「即使橋塌了,爸爸的人卻不會塌」;凡事都要堅持,永不認輸……

三、堅持熱愛:「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是箭靶子」,他讓馬飛知道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一個分數,一次考試,而是為了夢想不斷奮鬥的每一天!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成功,也印證了這一點:

18世紀,一個英國男孩異常迷戀母親花園裡昆蟲、植物,並經常提問一些奇怪的問題;他還在自己的房間建了一座小型「博物館」;多年以後,他把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寫成了一本書《物種起源》,他就是達爾文。

1973年,一個男孩誕生在一個父母均從事計算機教育的猶太家庭;父母的研究領域讓他深深沉迷,但他卻不滿足於此,他希望創造一個改變世界的科技;後來他將這個創造命名為谷歌,他就是谷歌創始人之一拉里·佩奇。

90年代,宜興某個不起眼的小賣部門口,一個8歲男孩第一次打撞球就完成了「一桿入袋」;自此,他對這種「撞球」遊戲樂此不疲,父親也傾盡全力培養他這種天賦。後來,他成了世界冠軍,他就是丁俊暉。

巴菲特曾說: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並發揮得淋漓盡致。

對孩子探索世界的整個過程而言,最幸福的也莫過於此!

其實,學校的知識教育與課外的素質教育,從來不是彼此矛盾的。它們的目的,都是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

只不過,我們可以選擇用更好的方式,把這個過程變得更輕鬆,更有趣!

就像在ahaschool,無論是學科知識還是視野文化,我們都會以孩子最喜歡的視頻形式精心呈現,讓孩子全面調動感官,提升學習效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fvIKmwBmyVoG_1ZtQ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