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時。
離自己當年高考,已經過去有30年了。
如果自己算是「考一代」,那麼到了兒子這一輩,應該算是「考二代」。
兩代人,相隔了30年的高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今天做一番簡單的對比,不知道您是不是有同樣的感受。
一、高考對人生的重要程度。
對於當年的農村孩子來講,考上大學,跳出農門,意味著社會階層的巨大跨越。
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能夠從「吃農業糧」變成「吃商品糧」,那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考上大學,國家分配正式工作,一輩子衣食無憂。
高考落榜,回到村裡「修理地球」。
說高考改變命運,彼時更甚。
而現在,不管是社會層面還是家庭層面,我們的孩子都擁有了較好的基礎。
城鄉的差別漸漸消失,至少不再像以前那麼大,尤其是「考二代」,父輩已經實現了從農村到城鎮的躍升。
打個不知道是不是恰當的比方,「考一代」相當於從貧困邁向溫飽,「考二代」相當於從溫飽奔向小康。
顯然,高考對於前者的重要性更大一些。
二、家長對高考的重視程度。
重視讀書是國人的優良傳統,只是幾十年前的家長,有心無力。
記得當年父母經常對我說:「要好好念書啊!你看在農村多苦!只要能吃上商品糧,來村裡上班也行啊!」
他們對讀書,對高考,對未來,只有一個特別模糊的概念,也不能為你做什麼。
而且,他們也能夠接受我們考不上大學的結果,畢竟,考不上大學的人占了大部分。
至於上學接送,更不可能,哪怕是高考,也是考時無人陪,考後無人接,都是我們自己解決。
到了兒子這一代,家長對孩子的照顧已經無微不至,每天上學接送,重要的時間節點相陪,大多數要求都能滿足。
對未來,也有較為清晰的規劃,將來學什麼,在哪個城市就業,都有一定的設想。
相比而言,現在的家長更重視高考。
三、考大學的難度。
30年前,全國大中專院校加在一起,錄取人數大概在60萬上下,總錄取率為20%左右。
而根據去年的數據,全國錄取人數已經達到了1000萬人,總錄取率超過了90%。
就算是本科的錄取人數也超過了400多萬人,錄取率超40%。
現在想有個學上,太容易了。
當然,現在我們對孩子們的要求不是考上大學,而是考好大學。
但不管怎樣,從升學難度上來說,還是過去更難一些。
四、求學的辛苦程度。
上高中時,我曾經開玩笑總結說,有三種狀態最舒服:
宿舍躺著,餐廳站著,廁所蹲著。
那時候,覺得一天到晚都在上課,都在做題,好忙好累好辛苦,難得一點空閒。
但後來兒子上了高中,才發現自己的高中生活還挺幸福。
那時候,每周日下午是能休息半天的,可以自由活動,也可以去教室看書,甚至可以上街購物。
那時候早自習只有一節,晚自習只有兩節,沒有聽說過早自習二、晚自習三,更沒有聽說過還有午自習。
跟現在相比,當年簡直就是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了。
雖然,當時並不覺得。
當然,現在的物質條件更好一些,不用二三十人都住在一間屋子裡的大通鋪上,不會冬天喊著「布衾多年冷似鐵」咬牙鑽進被窩,用身體的溫度去抵抗天氣的寒冷。
而從學習壓力上來說,現在的孩子們更大。
教育的內卷不斷推高名校的錄取分數,孩子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面對學業,去和同學競爭。
30年,高考從7月改到了6月,但天氣還是那麼熱,高考還是那個高考。
不同的年代可以比較,但我們卻不能說哪個年代更好。
我們說孩子們生活在蜜罐里,他們卻說我們享受了時代的紅利。
其實,談不上哪一代更辛苦,哪一代更幸福。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苦,每一個時代也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樂。
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不是來自於年代,而是來自於青春,來自於奮鬥。
人生能有一場高考,是我們的幸運。
我們每個人要做的,是勇敢面對,讓高考不僅成為我們的回憶,還要成為我們的驕傲。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