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百年五四之武鄉青年(一)
1.王國禎——武鄉故城(今故城鎮故城村)人,1857年出生(1919年62歲),年少時愛好詩文,但屢試不第,遂學醫,精於婦科、兒科。辛亥革命爆發後,他是武鄉縣第一個剪辮響應者,並督促妻女帶頭放足,置頑固保守派譏諷和恐嚇於不顧,大肆宣傳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主張廢私塾、立工學,大力資助成立故城初級小學和縣立第四高級小學。他熱心植樹造林,架橋修路,公開斥責官府胡亂攤派,魚肉鄉民,屢遭封建勢力迫害不改初衷。
他,是我們武鄉革命的「魏源」!
2.王 縉——武鄉大有後新莊人,1883年出生(1919年36歲)。山西大學畢業後赴日本明治大學深造,1925年回國,受孫中山先生和五四運動影響,立志走教育救國之道,回國後聯絡在並留日學生,組建私立山右大學。1926年,與武鄉在並青年武靈初、高沐鴻、李逸三組建星光社,印發《星光月刊》,宣傳民主思想,揭發貪官污吏。1927年春節被捕,毫無懼色,當面責罵貪官,最終被無罪釋放。之後,他又組建了「公民會」,清算貪污罪行。1933年,與武光湯等整理田賦、廢除里甲制度,協助創辦《武鄉周刊》,1936年病逝。
他,是我們武鄉革命的「黃興」!
3.武靈初——武鄉段村(今豐州鎮城關村)人,1894年出生。
1919年26歲,是山西省立第一師範三年級學生。他任學校學生會糾察隊長,帶領同學們上街遊行,焚燒日貨,響應北京。
1920年,他加入高君宇創建的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山西首批青年團員之一,是武鄉籍第一位共青團員。
1925年,他加入中國國民黨,是武鄉籍第一位國民黨員。
他主辦的「太原青年圖書館」發展了300多名青年館員,大都走上革命道路。
他幫助高沐鴻、武光湯、李逸三在武鄉創辦了武鄉周報、武鄉流通圖書館等。為武鄉黨組織成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他的直接影響下,他的兒子武華走上革命道路,抗戰期間組建了武鄉第一支抗日武裝——武華游擊隊,在抗擊日寇中英勇犧牲。
他,是我們武鄉革命的「孫中山」!
4.高沐鴻——武鄉縣城(今故縣鄉故縣村人)。1900年出生。
1919年20歲。是山西省立第一師範二年級學生。
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他和同學們組織「共進學社」,創辦《共鳴》刊物,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抨擊舊世界。
1926年,與武鄉留並學生組織「星光社」,出版《星光月刊》。
1928年,赴上海參與創辦《狂飆》刊物。
1930年,主編《綏遠日報》副刊。
1933年,和李逸三、武光湯、史懷璧等人創辦《武鄉周報》。親任社長
1937年後,任《黃河日報》總編,太行文聯主任,建國後,任山西省文聯主任。
他,是我們武鄉革命的「魯迅」!
5.李逸三——武鄉北良(今故城鎮北良村)人,1906年出生。
1919年14歲。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1925年他考入太原國民師範,1926年任太原市國民黨黨部工人部部長。1926年12月,考入武漢中央政治軍事學院。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前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返回武鄉創建了中共武鄉縣委,並任縣委書記。他是武鄉籍第一位共產黨員,他是中共武鄉縣委第一任縣委書記。自此,武鄉勞苦大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抗債、抗租、抗糧、抗稅、抗丁的「五抗」活動,閻錫山為首的山西當局將武鄉縣列為全省「四大赤縣」之一;到1938年初,武鄉縣發展黨員已達2500名,建立黨支部143個。鑒於武鄉良好的黨組織基礎,八路軍選擇了武鄉,八路軍總部在武鄉駐紮長達一年零四個月。
他,是我們武鄉革命的「毛潤之」!
6.段若宗——武鄉茅莊人(今故城鎮茅莊村人)1913年出生,1930年考入太原國民師範,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李雪峰的幫助下,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年僅23歲的段若宗就成為山西省「一二.九」運動的發起人和領導人,並組織「太原國民師範學生抗日救國會」,發動近萬名學生上街遊行。1936年3月,段若宗北閻錫山軍警抓捕。1936年4月,段若宗被判為死刑。臨刑前,他大義凜然,高呼口號,英勇就義於太原大南門外,年僅24歲。
他,是我們武鄉革命的「李大釗」!
7.王錦心——武鄉胡家莊(今大有鄉胡家莊)人,1917年出生,1930年進入縣立師範讀書,在高沐鴻、李逸三等人的影響下,走上學習馬列主義、研究社會科學的革命道路,並在學生中積極組織「讀書會」傳播進步思想。1933年8月,年僅17歲的王錦心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並擔任團委書記。建國後,曾任武漢市委紀委書記。
他,是我們武鄉共青團的第一位團委書記!(來源:武鄉縣黨史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