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是中國研製和發展的自行反坦克炮,於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製、90年代初開始批量裝備裝甲機械化部隊的新型120毫米履帶式自行反坦克炮,卻使中國一躍成為自行反坦克炮研發的佼佼者。中國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以機動能力強。火炮威力大,裝甲防護好,以及價廉物美的特點,長期雄居坦克殺手榜的榜首,就是在當今反坦克飛彈笑傲群雄時,自行反坦克炮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被稱為"冷麵殺手"。 從分析自行反坦克炮與坦克的區別切入,談談這款國產自行火炮的主要特點吧。
它擔負的作戰任務與坦克不同。坦克被稱為"陸戰之王",是用於衝鋒陷陣的突擊兵器,在進攻中直接衝擊敵人陣地,防禦中對敵實施反衝擊任務,而履帶式自行反坦克炮則是"狙擊"武器,通常用於"獵殺"敵坦克。說的通俗一點,自行反坦克炮在戰場上常扮演"狙擊手"的角色。
它的內部總體布置與坦克大相逕庭。該車從外觀上看,與坦克別無二致,也由底盤、戰鬥室、動力傳動室等組成,也是4名乘員,即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部,炮塔內有3名乘員,炮長位於炮塔左前部,車長位於左後部,裝填手位於炮塔右部。但到車裡一看,它的布置與59式坦克差異很大。首先,該車的動力裝置前置,並位於駕駛員的右側,有點像63式裝甲車。其次,車體中後部是戰鬥室。炮塔裝有1門120毫米火炮,並可進行360度迴轉。炮長瞄準鏡位於搖架左側,在搖架下方裝有炮控系統的主要部件。炮塔的左、右側內壁及炮塔頂部內壁裝有炮控系統、火控系統、通信設備、自動滅火抑爆系統以及輔助武器。炮塔尾艙裝有半自動供彈機。裝填手窗口上裝有l挺12.7毫米高射機槍。車體的左后角是柴油箱,右后角是炮彈架,後甲板上開有1個600毫米×800毫米的後門,便於補充彈藥和人員出入。駕駛室內裝有傾斜計,便於駕駛員選擇較水平的射擊陣地。
從該車的內部結構來看,是典型的自行火炮的結構:動力裝置前置,為車體的中後部留出較大空間安裝火炮和安放彈藥,所開的後門極大地方便了乘員的進出,同時,也便於戰鬥中及時向車內運送和補充彈藥。而到目前為止,國產坦克清一色採用動力裝置後置的總體布置方案,其優點是車輛的整體平衡性好,質心居中,有利於車輛進行高速越野機動,但不足的是乘員進出不方便:平時還可以克服困難,最多不過是練好三步登車功夫;戰鬥中最要命,一旦車輛中彈起火,乘員要從車底的安全門撤離。另外,補充彈藥十分麻煩,要從兩個炮塔門往裡遞。
以色列"梅卡瓦"坦克都開有後門,不僅方便進出,而且可以搭載步兵,一舉多得。所以,這款自行反坦克炮的總體布置有其獨到之處。
它裝有中國現役坦克裝甲車輛中惟一規格的大口徑加農炮。該車裝有l門12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是國產坦克裝甲車輛中的特例。該炮配有尾艙供彈機(可半自動裝裝彈,也可人工裝彈。由於坦克彈藥大部分是定裝式的(彈丸與藥筒一體),又笨又沉,有了裝彈機,就省力多了),戰鬥射速達6~8發/分。輔助武器為l 挺12.7毫米高射機槍,l具69-1式40毫米火箭筒,1支56一l式7.62毫米衝鋒鎗,沒有並列機槍。全車的彈藥基數是:22發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8發尾翼穩定榴彈(初速大幹900米/秒),500發高射機槍彈,300發衝鋒鎗彈,8枚40毫米火箭從該車的武器配備上看,其反坦克作戰效能是相當高的--火炮最大有效射程達到了2000米,無論口徑還是威力,都明顯優於85毫米、100毫米反坦克炮和100毫米是坦克炮,與105毫米坦克炮相當。另外,該車的"獵手"味道很濃--配備了坦克所沒有的火箭簡,增強了對坦克的近防衛能力。但這個"獵手"沒有坦克必備的並列機槍,打擊軟目標的能力不足。
它採用了與中國一代改進型坦克基本相同的火控系統。
該車的第一輪樣車採用的是69一Ⅱ式坦克的火控系統,第二輪樣車採用了更為先進的雷射測距與瞄準合一、雙向機械裝表式簡易火控系統。火控系統的反應時間比較短:對靜止目標的反應時間≤7秒,對運動目標的反應時間≤10~12秒;精度也比較高:對1 500米距離上的靜止目標(正面坦克)首發命中率不小於70%,對2 000米的靜止目標(正面坦克)不小於50%。該車的觀瞄裝置也比較先進和齊全,並具有夜戰能力。觀瞄系統主要有測瞄合一炮長瞄準鏡、炮長微光瞄準鏡、車長晝夜觀察鏡、駕駛員微光夜視儀等。
從該車的火控系統和炮控系統的各項指標來看,火控系統優於一代中型坦克,與一代改進型坦克旗鼓相當炮控系統由於沒有穩定器,性能大體與國產62式輕型坦克、 63式水陸坦克相當。筆者認為,由於反坦克炮的基本戰術動作就是以靜制動、一招制敵,所以,炮控系統配置低一點,正是其價廉物美之處。
它的推進系統比較先進,開起很輕鬆。該自行火炮採用的底盤是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WZ321)的履帶式中型通用底盤的改進型。動力裝置為1台 12150LB型、四衝程、V形12缸、水冷柴油機,標定功率為382千瓦(520馬力)。發動機與車體採用橡膠緩衝裝置連接,發動機和傳動箱、主離合器和變速箱、變速箱和轉向機之間採用最新研製的疊片式膜片彈性聯軸器連接,大大降低了工作時的噪聲和剛性衝擊。變速箱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操縱裝置為操縱杆式,轉向和變速採用液壓助力,當液壓系統發生故障時仍可手動。行走系統為扭杆彈簧懸掛裝置,每側有6個小負重輪和3個掛膠托帶輪,單銷掛膠履帶,第一、六負重輪處裝有迴轉葉片式液壓減振器。
總的看,該車的推進系統與國產坦克沒有大的差異,但從推進系統所採用的新技術(如發動機與車體的柔性連接、掛膠履帶、液壓助力操縱系統)來看,筆者認為要優於國產一代中型坦克、與二代主戰坦克不相上下。據駕駛過自行火炮的同志說,該車開起來要比 59式坦克輕鬆得多,車輛的震動和噪聲也明顯小於59式坦克。
它明顯比中型和主戰坦克輕。該車戰鬥全重僅31噸,比59式中型坦克輕了5噸多,比88A/B式主戰坦克輕了近10噸。筆者分析,該車的裝甲防護水平設計標準與其"冷麵殺手"的輕便、快速、靈活、一擊制敵的要求是相吻合的。該車的底盤重19噸多,比59式坦克輕炮塔採用高強度鑄鋼炮框和裝甲鋼板的焊接結構,也比79式坦克輕,因此,筆者認為,該車車體和炮塔是薄和輕的結構,總體裝甲防護水平,優於輕型坦克、水陸坦克以及步兵戰車等裝甲車輛,略低於中型坦克,不如二代以上主戰坦克。
該車的輔助系統,基本具備了現代主戰坦克的特
89式在99年國慶大閱兵中
征。如配有煙幕彈發射裝置和自動滅火抑爆系統,車輛外部塗有迷彩,裝有1部帶保密機的CWT一167D型坦克電台和l套FTZ86-200型自行火炮單炮通話器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車車首下裝甲板上裝有簡易土鏟,人工收放,可在30分鐘內挖好自行火炮掩體。而如今大多數國產坦克沒有這個裝置。可別小看了這個推土鏟,挖掩體時就省了老勁了。構築一個坦克掩體,4名乘員揮鍬掄鎬的得化半天功夫。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了,國產三代主戰坦克也有一個推土鏟。
說來道去,這款自行反坦克炮還真有不少特點,很多方面甚至還勝過它的老大哥一一坦克一籌。所以,它是名副其實的"冷麵殺手"。儘管它沒有實戰經驗,但"巾幗不讓鬚眉",相信它在未來反坦克作戰中一定能有上乘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