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劉超然
早在上個世紀,人們就開始了對智能機器人的想像,從很多電影藝術作品中我們也都感受過機器人帶來的科技感,其中不僅有對各種類型機器人的幻想,還有對其社會性和倫理性的思考。
最近,特斯拉宣布將在今年9月30日推出首款人形機器人Tesla Bot原型機「Optimus」,第一批機器人用途是處理「不安全的、充分且乏味的任務」,從目前特斯拉給出人形機器人的用途來看,推測是以to B端為主。
在此之前的4月份,亞馬遜也計劃投資10億美元來開發倉儲機器人技術,其中首批投資企業之一的Agility Robotics正在研發的Digit人形機器人,未來可以協助人工完成卸貨搬箱、管理貨架、最後一公里配送等任務。
不過,特斯拉這次之所以可以引發熱議,不僅僅是在「人形」方面,還涉及到自動駕駛、視覺導航/傳感器等多種AI技術的融合,因此市場有觀點認為特斯拉這次發布,有將機器人推向更豐富場景下的服務型發展的趨勢,進而上游核心零部件、機器視覺等環節有機會獲得行業紅利。
因此,這波消息還是掀起了A股機器人概念的小熱潮。
機器人接力新能源?
從4月底整體市場開始反彈開始,工業機器人指數(803220.EI)從6月開始走出向上的獨立行情,截止8月11日,區間上漲達到15.77%,同區間上證指數上漲2.99%,板塊跑贏大盤超過12%;申萬行業分類的機器人指數(850781.SWI)6月後區間上漲一度超過40%,表現亮眼。
其中國內工業機器人龍頭埃斯頓(002747.SZ)在同區間內股價翻倍,6月至7月兩個月時間,區間漲幅近70%。同時埃斯頓也成為7月份被調研次數和家數最多的個股,合計被調研次數達21次,被473家機構「光顧」。
另外一家機器人產業鏈頭部上市公司,「國內工控行業龍頭」的匯川技術(300124.SZ)是6月份接待機構調研總數最多的企業,高達579家,紅杉資本、匯添富基金、睿遠基金、摩根史坦利和淡馬錫等國內外頭部機構都參與了調研,也是唯一獲得百家公募調研的企業,私募及外資對匯川的關注度僅次於埃斯頓。
還有一家主營巡檢機器人的上市公司億嘉和(603666.SH)在6月份接受機構調研數環比增長近11倍,據公司在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披露,6月30日有394家機構單位集中調研,7月1日接受117家機構調研,兩天接待超500家機構。
國內機器人板塊「乾坤未定」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6.6萬台,2015-2021年CAGR達49%,2022年6月產量4.6萬台,同比增長2.5%,雖然終結了4、5月的負增長,但整體來看增速並不高。
而且盤點目前國內機器人板塊上市公司來看,市值小、估值高、盈利能力較弱是當前普遍現狀。
因此國產機器人「乾坤未定」,真正的行業龍頭企業尚未出現。
下表是申萬行業三級分類的機器人行業,按照機器人業務純度,並未將匯川技術、科沃斯等納入。
數據來源:choice
從上表不難發現,目前國內的機器人行業總體體量較小,百億市值以下的占七成以上,有14家,200億以上僅有兩家埃斯頓和綠的諧波(688017.SH),其中綠的諧波也僅是機器人減速器的零件研發生產廠商。
行業平均PE(TTM)達到了76倍,剔除負值,可以達到94倍之多;對比美股上市的瑞士機器人巨頭阿西布朗勃法瑞(ABB)2021年4765億人民幣的市值和最高42倍的PE(TTM),歷史和最新的PE(TTM)也沒有超高30倍;日本的兩家世界級頭部機器人上市公司安川(Yaskawa Electric Corp.6506)和發那科(發那科公司.6954)的PE(TTM)也不超過30倍,分別為29.6倍和27.9倍,即使目前市值最小的德國庫卡PE(TTM)較高達到66.1倍,但也不及國內平均估值。
海外機器人巨頭對比 (數據來源:choice)
美股ABB估值情況 (數據來源:choice)
可見,國內機器人上市公司不僅存在略高估的情況,行業目前還處於總體收入規模較低的階段。上表可見,2021年國內細分的機器人行業平均收入僅15億,全年平均歸母凈利潤不到1億元,歸母凈利率僅7%;而ABB在2021年收入可以達到1929.67億,歸母凈利303億,歸母凈利率達到16%。
只能說國內機器人尚處於早期階段,但資本市場的估值已經上天了。
埃斯頓在國內暫時領先
埃斯頓作為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小龍頭,目前業務覆蓋從自動化核心部件及運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到機器人集成應用的智能製造系統的全產業鏈,其最大的競爭優勢在於產業鏈較完整,公司是國內為數不多擁有自主技術的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裝置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機器人企業。2021年公司出貨量已過萬台,在2022年2月,埃斯頓將本體出貨量目標由1.5萬台提高至1.6-1.8萬台左右,雖然相對於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有一些差距,但是萬台出貨量已經暫時領先於國內一眾機器人廠商。
單從公司研發支出來看,公司的增速還是挺快的,2021年2.37億研發支出同比增長40%,但從研發占比來看,埃斯頓近些年研發占比確實出現了退坡,不足8%的研發占比,相比於同行9%-10%的研發占比,還有上升空間。畢竟工業機器人和高端智能製造行業,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是公司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公司盈利能力的在今年一季度得到了改善,近兩年應該是科技板塊最難熬的時刻,疫情和局部衝突導致全球的供應鏈出現問題以及各國前期超發貨幣刺激經濟導致的通脹,都給科技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成本壓力,這也是公司2020年-2021年盈利能力下滑的核心問題,好在得到了改善。
最後從機器人總體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必然會出現一家或多家機器人行業的世界級巨頭。目前之所以埃斯頓領先,主要還是在於其全產業鏈的優勢,若以光伏板塊為例,率先「殺出」重圍的隆基股份,憑藉的正是產業鏈一體化的帶來的更深的護城河。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國內機器人板塊的估值還是有些高,產業剛跨過盈虧平衡點,市場有些給予過高的預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