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回顧】如何搭建契合風偏的指數基金組合?

2023-09-19     雪球

原標題:【文字回顧】如何搭建契合風偏的指數基金組合?

【文字回顧】如何搭建契合風偏的指數基金組合?

》》》點此觀看直播《《《

#好市發聲,浪底淘金# 雪球基金直播節來啦!基金學習大禮包派送中:年度好書免費郵到家+雪球獨家策略報告限量送,點擊直播間彈窗/直播回顧下方卡片,添加小雪入群後,基金學習大禮包立馬拿到手!

#好市發聲,浪底淘金# 百位大咖齊聚2023雪球基金直播節

【直播主題】如何搭建契合風偏的指數基金組合?

【直播嘉賓】@六億居士 雪球2022年度基金影響力用戶

【直播看點】

1)寬基打底,行業為輔:仔細介紹指數類型,挑選契合需求標的;

2)契合風偏,攻守兼備:注重自我風偏評估,搭建指數基金組合;

3)基於估值,嚴控倉位:理解指數估值,制訂完整計劃、合理分配倉位;

4)以我為主,兼顧海外:寬基行業相濟,國內海外齊飛;

以下為完整文字回顧:

六億居士:今天分享的題目是「如何搭建契合風偏的指數基金組合」。六億這兩年一直在提醒各位,要尋求契合自己風偏的投資方式。我們往往會各種道聽途說也好,各種被推薦也好,或者各種臨時起意也好,很容易造成投資組合的不平衡。所以今天我們談的主題是尋找契合自己風偏的邏輯。

我經常提到一句話,叫「認慫是普通人投資理財的第一步」。我覺得對於普通人來講,投資理財的第一步應該是開局先認慫。我們不要去貪慕一些不切和實際的投資收益率,這對我們後續的投資過程來講是一個基礎的保障。

在開始講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講三個基本的概要:第一個我建議要合理配置家庭資產。這個我們在上一次直播中分享過一次,就是家庭資產規劃表。可能很多老朋友也知道那張表的存在。我們如果能對家庭資產結構做一個長期的規劃,它會對我們整體的投資工作生活產生非常大的幫助。

而且我記得前面有朋友問過,當投資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收益,比如買了某個基金或某個股票,這個時候是不是應該見好就收或者落袋為安?很多朋友會有這樣的疑惑,但站在我這個角度,我的建議是,對不同資產的類型應該一視同仁,無論是現金也好、房產也好、股票也好,無論是債券也好,或者其它的一些固定資產也好,它其實是我們實現資產產生收益的基礎的目標。我們通過不同類型的配置,是希望在持有的過程中能更加的平穩,而並不是說要一味地去追求更高的收益率。

同樣現金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類型。在這個過程中,它能提供充沛的流動性,能應對像最近這兩年相對比較低迷的狀態,會提升我們的心態。

第二個要注意股債配比,這個也是六億在寫文章過程中提醒最多的方向。因為考慮到大家在資產結構配置的過程中,往往是權益類資產比重過高,導致波動太大。所以要提醒大家,在債性資產的配置上保持一定的比例。今天后面的分享過程中,也會對此有詳細的介紹。

第三個是合理預期,我們不要去追求特別高的,超乎市場平均值的收益率,尤其是不要去聽別人說某些資產的收益率會如何的高。在我眼裡,如果一個固收資產超過5%,權益資產超過15%,年化超過15%之後的這樣一個數值的資產,就要提一個很高的警惕度,很容易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損失。這是三個前提。

這是我們今天主講的四個內容,這個內容我在文章中也有一些貼出來了,大家應該看過。我們進入第一個環節,寬基打底,行業為輔。

可能很多朋友,尤其是關注六億的老朋友,對這個概念已經非常熟悉了。尤其是對於寬基指數現在心裏面會有更強的認可。但是有部分同學對ETF或者指數基金的理解,僅僅限於一個模稜兩可的類型的概念。他本身對於寬基指數、行業指數,包括策略指數也好,包括一些強周期指數也好,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分類。

今天我們從頭開始做一個基本的介紹。一般來講,指數主要分為五個大類,這五個大類中主要是以寬基指數、策略指數作為最基礎的核心指數。第二就是行業指數,主要分為優秀行業和細分行業。對比寬基指數,行業指數的波動性更高,尤其是一些細分行業指數的波動會更大。這次的醫療大夥都已經感覺到了,波動大不說,回撤也非常大。所以整體接近腰斬之後,再接近腰斬這樣的一個量級。包括新能源也好,包括原先的中概互聯也好。

所以對大部分投資者來講,六億一直建議以寬基指數為根基。百分百指數中,70%以上的都是寬基指數,我認為都沒有問題。因為對於投資優秀行業和細分行業來講,還是需要具備一定的投資經驗的。最後一類是周期行業,周期行業我不是特別建議,它的周期性會更久,持續的周期會更長。對大家來講,可能會碰到更長的資金占用周期,投資的過程會更加難熬一些。

先介紹寬基指數。大部分來講都蠻適合定投的,尤其是現在整體估值都比較便宜的情況下。但是寬基指數中還是有較大的不同,因為它涉及到樣本空間不一樣。比方滬深300,它是以中證全指作為一個大的樣本空間,剔除了一些流動性比較差,或者是會有一些其它特殊條件的個股,基本上都在空間內。在這個過程中選擇出了流動性最高的、市值規模最大的300隻個股。這樣它不是特別傾向於某一個行業或某一個風格,包括成長或者價值,它會比較均衡地分布在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風格中,整個指數的穩定性就會變得更高一些。

如果是對比來講,比如最近跌得比較慘的創業板指數或者創業板50指數,它很典型的板塊指數。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它是這個板塊的核心寬基。但是它針對的方向只有創業板,創業板內的個股本身情況相對估值會偏高一些,波動性也會更大,平穩性相對於滬深300來講肯定會更弱。所以對於大部分新手投資者來講,對於創業板這樣的指數,我們要給予更高的安全邊際。

如果是科創板50,我不是很建議大家介入。因為現在雖然百分位確實已經很低了,但它還需要接近40倍的市盈率,包括北證50也是一樣,因為它樣本空間內的數量非常少,板塊的流動性現在還受一定的規則的限制,需要一定時間的成長。

這個就是基於A股H股市場的主要的寬基指數,它的權重或者它的重要性是從上到下這樣排序的。對於我們來講,最接近的就是滬深300這個指數,其次就是中證500、中證1000、中證2000,這個就不多講。它基本上就覆蓋了5005個樣本中的大中小微盤。後面還有一些相對比較特色的指數。這邊提到的中證100跟原先有一些大的變化,原先它是一個市值規模指數,現在做了一個行業分布的調整,所以就變成了既強調市值規模又強調行業分布的這樣的一個指數。

下面包括單市場指數,比如剛才提到的創業板指、科創50。還有恒生指數的兩個大的核心指數,一個是恒生指數,一個是恒生國企指數。這兩個有一些區別,一個是恒生市場核心的50個個股,一個是恒生市場內地企業在港股上市的50個企業。

第三和第四個大類,就是涵蓋了這兩個市場的跨市場指數,一個是滬港深300,一個是滬港深500。這兩個指數基本上等於是滬深300加上恒生指數兩個指數的結合體,比較不容易低估。因為它涉及到兩個市場估值的判斷。但如果碰到像現在這樣的狀態,和去年4月份、10月份這樣的狀態,滬港深300和滬港深500正好是可以作為一個配置的時間。

第二類是策略指數,策略指數六億提到的也比較多,它在邏輯上非常簡單,在同樣的樣本空間裡添加了一定的策略因子,包括紅利因子、低波動因子、質量因子,或者基本面因子。增加了這些因子之後,會對樣本中的權重重新排序。原先滬深300是以市值規模來排序,但是如果以紅利作為因子,我們會使用它的股息率作為權重的排序。當然還會有一些其它的約束條件,包括連續分紅三年,分紅依次遞增,類似這樣的一些要素。

低波動就是看它的波動率,波動率越高的權重越低,波動率越低的權重就會越高,它是以低波動波動率的倒數作為它的權重因子,來構建指數的權重分配。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它能優化寬基指數的優劣通吃的特性,經常會有人提到說,寬基指數會有一個接盤的狀態。如果是在策略指數的加持下,它長期的表現會優於基本的寬基指數。比如中證紅利,從成立至今的長期年化會高於滬深310一些,這是這個因子帶來的優勢。

第三類就是行業,行業主要是作為輔助,而且行業裡面又分了很多,比如我們提到的一級行業、二級行業和三級行業。這裡面涉及到不同的設計範圍和不同的樣本空間。還是那句話,我們選擇越越寬的指數,即便是選擇行業指數的時候,也儘可能挑選更寬更核心的。這裡提到核心,本質上是選擇更寬,加上它的反周期性。科技、醫藥和消費,作為我們行業投資的最核心的三個行業,是我們常見的選擇標的。

尤其是像科技子行業,它最初級的門類還是比較散的。像中概互聯,我認為它不僅僅是網際網路,或者是TMT這樣的方向,它裡面也有很多可選消費這樣的細分門類。這樣會提升指數的觸達面,雖然行業指數的波動性還是非常大,但是在選擇行業指數的時候,儘可能選擇更寬的指數。

不同的指數之間還有一些區別。比如我們常看到的兩個醫藥指數是醫藥100和300醫藥,醫藥100是一個等權指數,每個個股它裡面的權重都是1%,這樣它強調的是行業的平均水平。而300醫藥,它是基於滬深300這樣的樣本空間,去選擇醫藥行業的行業細分指數。前提是它的規模都會比較大,所以300醫藥代表是國內A股上市的主要的醫藥行業龍頭為主。而醫藥100相對來說會更平均一些。

同樣道理,在消費龍頭和消費50之間也會有一些區別,我們在真正的切入行業指數的定投之前,六億一直建議需要去了解這個指數的編制規則,或者它的權重分布,這對我們整體對後面的持倉平衡來講會有一定的幫助。

這個不是今天分享的重心,但是這個是整個投資最核心的內容。選擇的時候我們盡選擇優秀的、常見的、成立時間長的,並且是你的熟知度比較高的指數。第二對某一個特定的指數不要過多的偏愛,再好的指數也需要控制一定的倉位,儘可能在自己的規劃之內。第三搭建體系的時候要合理預期,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

第四個還是那句話,用閒錢理財,儘可能地選擇契合標的物的投資周期。一般來講A股需要三到五年的投資周期,這是一個常見的周期波動。但是我們所認為的三到五年,感覺起來很短或者比較容易。但是真正去執行的時候,難度還是非常大的。這一輪的波動從2021年的3月份,到現在為止差不多也就是兩年半的時間,但整個過程已經讓很多人都半途而廢了。

基於剛才對指數的基本概念,講得還是不夠細,因為今天時間有限,我們主講第二部分。在整個方向既定的情況下,如何去搭建我們自己的指數基金組合。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這個很多人可能有意識,但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方法去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偏好。

一般來講我們會通過年齡性格去確定第一部分。第二個我們會分析自己工作的穩定性,家庭的成員,包括要贍養的人口,包括上有老下有小。第三個就是自己的投資經驗,自己過往是不是具備投資這樣標的物的經驗。第四是自己的資產結構組成和負債,有沒有短期負債,需要自己儘快地償還,現金流是不是夠穩定。

第五部分是收入與現金流,是不是有穩定的收入。第六個是投資期限,我投下去的這筆錢,它能允許我投資它多長時間。比如只能投資一個禮拜的、半年的、一年的或五年的,不同的投資周期需要匹配相應的投資標的。不能說我明天計劃要去買房或買車的時候,今天去買某個基金,這個是不合理的。

第七個是風險測試。在座的每一位應該都做過這個風險測試,但是我們做的時候可能都不夠認真,或者是比較潦草,或許也快忘了。今天我們就基於這個邏輯來講,後面等一下會提到這個東西。

第一個我們會提到風險跟收益是匹配的。不同的標的類型,會匹配不同的投資周期,會獲得不同的年化收益率。而年化收益率會有一定的波動,又跟標的的類型有關。這邊提到風險最高的就是股票型基金,它的風險是大到巨浪,它的投資周期就需要三年以上的周期。

右邊的兩張圖,一個是滬深300的全歷史的回撤數據,第二個是中概互聯50的全歷史最大回撤數據。滬深300在2007年的時候曾回撤72.30%,這當然是從最高點回撤下來的。如果是低估後面的,大機率還有20%到30%的回撤極限空間。

這個就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這樣的波動我們能不能接受,在整個持有的過程當中我們能不能承受得了這樣的波動。如果承受不了,那很簡單,我全倉只有滬深300 50%,另外50%我買的是債基甚至是貨幣基金。在這樣的情況下面,我的波動就直接除以2了。可能極限波動,我在低估的時候定投,只會產生10%到15%的極限下跌空間,這就會大幅降低我們需要承受的磨難。

對比來講,行業指數波動就會更劇烈。中概互聯最大回撤就是去年這一輪,最高是74%的波動。而且行業指數估值的穩定性顯而易見會更低,因為它成立時間更短,而且更容易受外部的影響。所以這次中概在低估之後又產生了接近40%到50%的下跌空間,就是腰斬之後再腰斬這樣的狀態。所以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風險案例。

我們在選擇配比的時候,首先大概知道會跌出什麼樣,它歷史的空間大概在哪裡,我們能不能承受這樣的歷史極限。有這樣心理預期之後,對於我們自己在選型的時候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個就是一個權益分配的典型的案例。圖里右邊這個表,是我基於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做的一份圖表。大部分人的選擇還是以穩健和平衡型為主,過多地追求更高收益,大家還是有一些忐忑的。所以一般來講,我們都會選擇穩健型和平衡型。

穩健型和平衡型權益占比大概在20%到60%之間,這個實際上是小於我們自己本身實際執行的比例的。當然這個是理財市場的報告,對權益市場來講還是有一定的區別。但是這個作為一個廣泛的用戶調研,相信絕大部分人還是與此類似的。

當我們自己做過一個風險評估之後,我們可以基於類似的框架,在大框架上先確定我們的權益比例會占多少。比如50%或30%,把這部分拿出來作為我們權益倉位的最高極限,這樣是完全符合我們風控的要求的。剛才是我們對於風控測評的回顧。

第二類會更加方便一些,根據年齡去分配我們的權益分類。當然這個還是要根據個人風偏的狀態去調整。常態來講,我們30歲的時候最高權益分配到70%,後來隨著年齡的增加,到40歲的時候降到60%,50歲的時候降到50%,60歲以上的時候最高只能配30%。

這樣做的好處改變,隨著年齡的增加,勞動收入現金流入降低,逐漸提升持倉的平衡性能,讓我們理財的周期變得更加長久,它不是半途而廢的,降低了權益的配比,提升持倉的穩定性,能讓我們走得更遠。基於剛才的兩個風險收益的配比,我們就大概知道整個股債平衡應該怎麼來處理。

基於這個股債平衡,我們在權益市場上面又應該如何去搭配我們的指數,這個原先六億在文章列表中也提到過一次,就是向足球教練學攻守平衡。這個隊形非常相似,我們有防守隊員,有中場隊員,有進攻隊員。如果我風偏比較低,比如我相對喜歡波動低一點,那我就防守隊員多一點,或者防守的比例高一點。如果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相對比較平衡的狀態,那我就希望自己的隊伍是比較均衡的,有攻有防有中場。

第三類我願意承受更高的波動,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率,我可以更多地配置攻擊型選手。但這個沒有對錯,還是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去制定整體的隊伍的結構。但是有這樣的意識就行了,不要一股腦兒的全配一個特別的類型。比如有個朋友跟我講,他買了中證醫療、買了恒生醫療、買了醫療器械。他覺得自己很分散,這個就挺讓人哭笑不得的。儘可能地把指數的標的,根據它各自的特性和定位分配到我們的持倉結構中,並且給它特定的比例限定住。這樣後期我們就不大容易迷失方向。

這張表是比較複雜的,我在文章中有分享這個表。整體而言相對偏價值大盤,偏策略向的,在防守隊列。以大部分核心寬基指數作為平衡型選手,一些優秀的行業和一些跨境型指數作為進攻型隊員。防守隊員中最常見的就是紅利類指數,或者是低波動指數,或者叫紅利低波指數。最近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指數類型。

還有一類就是防守反擊型,這個我覺得也比較好。這類指數有明顯的防守屬性,比方說它有低波動屬性、有紅利屬性,但是它的彈性也非常好。像深紅利和紅利質量這兩個指數就屬於多因子指數,或者是單市場的基本面指數。在這個情況下面,它能提升超過中證紅利和上證紅利的彈性,但從中長期收益來看,我相信後面還是會趨於一致。

第二類是平衡型。最常見的就是滬深300,還有國外市場的標普500和納斯達克100。但是這裡面還是分成兩個大類,第一類是平衡型,第二類是前腰型。什麼叫前腰型?具備更強的攻擊屬性,這裡提到納斯達克100,比如消費紅利指數,包括中證500,中證1000這樣的指數,對比滬深300來講,它的波動會更高一些。

第三類是進攻型指數,進攻型指數最大的代表是300成長,基本包含了中國最優秀的成長型企業,是一個非常不容易低估的指數。最近這兩年一路估值下降,但即便是跌了兩年,跌到現在也還處於正常偏低這樣的估值狀態,還是有點可惜。坦率講這次要是能跌透,300成長反而是一個機會。

除了300成長之外,還有類似於中證消費,醫藥行業、科技行業。科創跟創業板的指數,我把它放到了進攻型,這就說明這個指數的成長性相對會比較高一些,但是波動也會比較劇烈一些。

進攻型的第二大類是跨境型,是我們非常常見的一些指數,包括中概50、恒生科技、恒生網際網路,還有納斯達克行業指數和標普500行業指數。其它還有很多跨境的或者全球向的行業指數,確實標的非常多,數據源也相對匱乏,所以這邊就沒有羅列。

這樣我們對不同的標的進行大致的分類。對於各個指數之間的關聯度,自己心裡會有一定的理解。相近的它們的波動會接近類似,不相近的,比如我們配置的時候就可以選擇以下幾個方案:第一個方案簡要型。最簡單的一個防守隊員,一個平衡隊員,一個進攻隊員。我們在搭建隊伍的時候,簡單的往往是最有效的,不要選擇太複雜的隊伍類型。

如果防守隊員是中證紅利,它的收益率還高於滬深300的,接近12%、13%的年化收益率。平衡隊員選擇滬港深500,選擇這個指數又屬於這個時間節點的一個好的選擇。因為確實A股跟H股都屬於比較低的狀態,可以一鍵布置A股跟港股的重要的標的。

第三個進攻型隊員選擇納斯達克100。這個指數都是寬基指數或者是策略指數,標的又非常簡單。但是它橫跨三個市場,內地市場、港股市場和美股都選擇了,而且都是跨市場指數。這樣對於指數的平衡度來講非常高。其次各個標題之間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不會產生比較強的A也跌B也跌這樣一起跌的狀態。

第二類是普通型,大部分人會選擇類似的方式去處理。防守隊員我們選擇的還是中等紅利。比方第二個防守隊員我就防守反擊了,我選擇的是500低波動。平衡隊員我就選擇最核心的市場裡面的最核心的標的,滬深300、標普500、納斯達克100,或者恒生指數。基本把最核心的指數標的都選擇好了,作為中場最核心的隊員。

進攻隊員就很簡單,我選擇最核心的行業指數,選擇消費紅利也可以,當然中證消費也是一模一樣。第二個選擇這邊我寫了醫藥100,選擇800醫藥也可以,300醫藥也可以,中證醫療期也可以。

第三個我們選擇中概互聯,比方恒生科技,邏輯是一樣的。它們這三個進攻隊員之間也沒有很強的關聯性,因為行業本身不一樣。攻、防、守這三個類型之間標的的關聯度也會比較低。這樣隊伍的普遍性會比較強一些,跨境跨市場再加上跨行業,穩定性就會提升。

第三個類型是挑戰性,基本上就調整了指數配系的攻守平衡,把防守跟平衡型放在了防守隊員的狀態。滬深300作為防守隊員的核心,中證紅利和和指數去配套,基本上就涵蓋了A股和H股市場。進攻隊員只挑成長性最高的幾個指數去碰,但是這裡面比例的搭配,各個行業估值的判斷,和指數之間的均衡配置,難度會變得更高一些。比方這裡舉的例子是消費紅利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標普全球高端消費指數、中證醫療指數、中概互聯指數和雙創50指數,就屬於典型的在歷史業績中有部分表現非常好,有部分在特定時期有很強的彈性。這樣它對於行業的判斷和行業估值的判斷難度會更高一些。

往往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就相當於三個階梯。我建議大部分剛入門的時候,還是以簡要性為主,標的不要太多,投資三五個標的差不多就夠了。然後慢慢去嘗試投資的組合的搭建,千萬一不要一開始就拿很多標的。說白了我們沒有時間過多地去分析不同的標的,而且也沒有太多的資金分配到每個標的上面,然後又按周或按月去定投,工作量比較繁雜,但效果不會太好。

坦率講選擇最核心的指數,選擇低估定投、高估止盈的方式,就已經能夠實現我們既定的目標了。至於為什麼要選擇普通型或挑戰型,那是因為第一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一方面,希望自己越來越強。第二部分確實不同的市場也有偶發性的比較好的一些機遇,這個時候通過不斷的積累和學習,可以創造更高的超額收益。但是對於大部分普通投資者來講,還是簡單的效果最好。

這個就是基於剛才的分配比例,做的一個整體的規劃表。這個在上一次直播的時候也介紹過。這個也不是完全按照剛才的分配方式,這裡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寬基跟行業搭配,A股H股美股互相搭配的方式。最終實現的目標是以寬基為主,行業為輔,以我為主,海外起飛的這樣的方式。

在配置過程中基於不同的指數選擇不同的基金,考量基金費率跟規模。通過它的ROE或者是歷史的年化收益率,去考驗它的潛在年化。投入相應的計劃比例,最終算出持倉會獲得接近多少的年化收益率。當然這是一個預估值或者是一個潛在年化值,它不一定立馬能兌現出來。但是這個東西可以作為一個基本的參考方案。

在實際的定投過程中,可以把真箇定投進程不斷地更新到這張表里去,最終實現倉位的管理。如果是能做到這樣的方式,那大部分人都不會出現所謂的開黑車,開到一半就沒有後續的定投資金,又或者計劃到一半發現子彈用完了,諸如此類的問題。

如果單獨的某一個指數,我們都匹配一個合理的定投周期,什麼叫合理的定投周期?我們這邊稍微展開一下,以滬深300指數為例,它的波動周期從低估到高估可能需要兩年,低估周期持續時間是可能三個月,可能是六個月,可能是九個月。那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就可以作為我們定投的周期。

比如我們計劃九個月投入1萬塊錢,那每個月我就投入11100塊錢,用這樣的方式定投,這樣相對來說會比較契合指數的波動周期。

其次如果你性子比較急,又擔心投不完,像滬深300這樣的指數,頂天就是輸了時間,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可能我們會更加寬容一些。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它調到六個月,這樣就是每個月1500,我把這1萬塊錢投到滬深300里去,投完就拉倒,倉位到了就結束,千萬不要再追加。不要看到有浮虧,就要追加倉位。基於計劃去做,會讓自己的心態更好。

對關注六億很久的老朋友來講,這兩張表是最熟悉的了。但是我今天要聊的是,全市場估值只是對於自己的一個感性的認知,就是知道現在整個市場處於怎樣的波動狀態,現在到底是屬於偏低估還是偏高估的狀態。然後我們可以根據當前各自的性價比,去制定當期定投資金的總額。

我前面提到過,2.0算一個標準值的低估值,我正常低估定投就可以了。到2.2的時候我可能要加倍定投,雖然會有受國債利率的影響,但不管如何,這個性價比還是在那裡。如果超過2.4了之後,基本上就屬於這邊的尖尖,每一次的尖尖很標準,就2.4、2.5這樣的區間。2.5就是剎那而過,基本上是極限到極限,反轉就在第二天,上次2022年10月31號就是那樣子。所以根據不同的估值配比,資金的結構體系也會帶來一定的增益效果。

這張表我每個季度都會發,但很多朋友看得並不細,可能也確實有一些複雜。但是我講一下這個表的使用方式,這個表裡面就羅列了這個指數本身的三個核心指標:藍線是滬深300的PE,第二紫線是它的PB值,第三紅線是它的股息率。說白了市盈率、市凈率越低,股息率越高,性價比越好。這個是給予大家一個模糊的概念,現在大概處於低還是中還是高,這個就可以了。但下面這個參數基本上核心指標了,羅列了指數近20年來,最低的時候估值到多少,最高的時候高估值到多少。

2022年10月底的時候,滬深300到10.299,8月30號的值是11.63,你說它貴嗎?肯定不貴。2021年2月高點的時候是17.63,那個時候是不應該介入的,百分位已經到78.03%了。但那個時候也是整個市場基金賣得最好的時候,所有的新基金都在那個時候發送,包括一些封閉型基金也都在那個時候推,進去就站崗了。

所以我們通過這樣的數據,可以知道極限的狀態是什麼,極限低極限高在哪裡,現在大概處於高或低。我們做不到很準確的狀態,但是能避免在高位的時候介入。我們就基於左邊的這個數據,在右邊設計出定投的策略。啊比如我基於全歷史估值去參考8、9、10、11、11.3、12、13.3、14、15、17、27、50,這是全歷史的百分位的圖。第二個是近十年的歷史估值,包括8、8.6、9.2、10.7、11.2,羅列出來了不同指數的不同區間的百分位。

如果你是願意接受非到最低才去投,那可以等滬深300到0%的百分位,PE1到8的時候去定投。但是我不推薦這樣,因為這個太極限了,而且時間是稍縱即逝。所以我們可以控制在11或12以下這個值去定投滬深300,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拉開一定的距離,比如以12開始投,開始1到1.2倍,或1到2倍,10的時候我1到4倍,9假設還有資金,我就投乾淨了,倉位在那個時候就打滿了。這就是一個策略。

反過來止盈的時候也是,因為止盈過程中我們PE50是2007年的,太歷史還是比較遙遠。所以我們一般採用相對比較中期和長期的結合。一般我們在14倍到15倍開始思考,我們要不要開始止盈。16倍、17倍開始逐步止盈。這個過程後面六億也會分享給大家。策略是這樣去制定的。如果我們需要獨立去製作一個指數的定投策略,就可以用這樣的方式。

基於這個估值,我們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定投體系了。根據不同的絕對估值,根據不同的估值百分位,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還是有風險偏好這樣的一個策略。比方正常的10倍以下就加滿倉,如果是謹慎策略到9才加滿。如果我是樂觀策略,我就10.5加滿。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區別,不同指數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有所不一樣。比如滬深300我個人建議可以樂觀,但創業板比方創業板指,我倒不建議樂觀,因為它波動確實還是會超出一般人的承受範圍。

第四部分,很多朋友希望我聊一下海外的情況。基於剛才指數的分享,還有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類型,就權當是了解吧,國內主要有三個指數發布公司,分別是中證指數、國證指數、恒生指數。中證指數規模最大,基本上發布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主要的寬基指數和其它的行業或者主題指數,包括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中證2000。這些指數都是中證指數發布的的。

還有國證指數,國證指數代表性的就是深圳100和創業板指,深圳成指也是由國證指數發布。第三個叫恒生指數,代表就是恒生指數本身。其他有三個在全球標的選擇過程中會接觸到的公司,一個是英國的富時羅素,它代表的是最早的富時羅素國際指數,涵蓋了全球主要國家的主要標的。

對於A股市場來講,大家接觸最多的是富時中國A50指數,包括它的期貨指數也是期權指數,也是我們最關注的市場的指向標。

第二個是摩根MSCI,它在香港或繁體的市場裡面稱為明晟,也是大家會看到的。我們現在接觸最多的MSCIA50指數,是一個類似於中證100的,偏大盤的、行業分布比較均衡的核心指數,這個指數也是非常優秀的。

第三個是標普全球,在美國紐約,它代表指數就是標普500,又稱全球的核心指數。它不光是美國本地市場的指數。這些指數公司又分別針對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理環境,發布了很多不同的指數。

但是真正在投海外市場的時候,六億倒不是很建議去投海外市場中的一些細分指數,投核心市場的核心標的就可以了。如果真要去碰,早期以標普500和納斯達克100作為入門,其它的我都建議不要碰。納斯達克投資超過三年或五年,這個時候反過頭來再來看其它的標的,我覺得也是可以的。

這個是全球核心寬基市場上最重要的幾個寬基指數,包括德國、法國、英國、俄羅斯、印度。越南指數因為大家呼聲比較高,所以六億把它加上去了。主要是除了美國之外的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和日本,包括西班牙和義大利也可以參考,但是英、德、法、日是最重要的,這個可以作為第二梯隊。俄羅斯也好,印度也好,胡志明也好,包括新加坡也是一樣,作為第三梯隊就頂天了。

估值的整個情況,在這個表格中有明確的展現。對比國內指數來講,現在其全球整體估值相對偏高。滬深300在整體上面是處於估值低估的邊界線。如果從PP看,現在屬於低估的狀態。恒生指數不用講,兩個指標都處於低估。但是其它的市場除了英國富時100指數,估值相對比較低以外,其實絕對估值還是高於國內的滬深300。以PB為例,中國是1.3,英國是1.56。除了特殊狀態的俄羅斯指數以外,其它的所有指數都高於滬深300的PB值。這也說明國內市場相對處於較低的估值狀態的現狀。

所以六億也沒有急著去分享海外的估值情況。因為隨著美股加息的推進,全球股市相對會承壓,部分市場估值也確實會比較高,包括日經跟印度的30指數,估值都還是相對會比較高的。所以六億不是很建議就在這個時候說要相信納指,納指的PE是35.33倍,PB是7.91倍,兩個都處於80%分位以上,都處於高估狀態。

這個時候跟我講說你相信納指,我覺得這是不合理的,我們還是儘可能在它相對正常偏低的時候去介入,會讓我們有更高的安全邊際。

最後留了10分鐘,大家可以提一些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或者一些需要分享的內容。最後說一下六億的基本概念,叫守正不出奇。因為今天講的這個內容比較粗放,內容的核心是我們要預留足夠的資金在債基上,或者在其它流動性資產或其它的資產類型上面。我們在資產配置的時候不能一味盲目地全部把它放到權益資產上面去。

第二作為備用資金或者機動資金,在不到確實千載難逢的機會的時候,不要使用掉你的備用軍。守正不出奇的邏輯非常簡單,以正合但是不以其勝。正常定投的或者我們倉位內的資金,應該是我們整體制勝的關鍵。我們的備用資金在大部分的時候,或者在99.9%的時候,不應該參與出場。只有出現極限估值的時候才需要。

有朋友問現在的估值占比多少是合適的?現金占比呢?現在的股債占比,從現在估值的情況來說,你的權益倉位打滿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權益倉位打滿跟股債的配比沒有關係,這個指的是股債輪動。股債配比是指,你今年30歲,我們分配了30%在債基,70%是權益資金。70%裡面我們又根據市場估值的不同,我不可能一開始就70%全打出去了,在權益中的70%,就是指增後面持倉的百分之百了,就是權益的百分百。這百分百裡面根據估值來講,這個部分這個時候最起碼能達到80%到90%的樣子了。

我覺得沒必要去等2.4那種極限狀態,不然我們也不用去做低估定投了。如果說非要等2.4,我的建議就是直接一把梭了,也不需要前面這麼漫長的定投過程。如果是純定投,我的建議到現在為止,到80%到90%是沒有問題的。

我自己的股債比例?我跟很多朋友分享過,我的年齡今年是40掛點頭,所以我的股債比例是根據我的年齡來的。我的權益資產占60%,但是這是我給自己開的一個後門,我跟很多朋友也講過,最極限狀態我會把40%的比例降到30%,這個是2.4以後我才會做的。這次我沒等到,因為等到2.31。到2.4的時候,我最終會實現30%的債基和70%的權益,是這樣的配比。

百位10以內的如何投?主要是看指數。如果是滬深300,我覺得倍投、四倍投都沒什麼大問題。只要你認可,我們相信中國國運,這個是基本邏輯。如果認可國家經濟命脈的情況下,認可國家發展的情況下面,尤其是最核心的寬基,10%分位以內,其實就是總錢。

推薦哪個寬基指數?現在要推薦,那肯定是滬深300、滬港深500。這兩個指數現在就屬於正常偏低,接近低估的狀態。滬港深500是在低估狀態。如果對投指數沒有任何感覺的情況下,第一個下手的就是投類似的指數,就是夠寬而且夠核心,它不會出大的簍子,而且極限到現在為止,在極限往下掉,20%的浮虧是頂天的。如果基於定投逐步增加份額,那整個過程它浮虧的比例基本上能控制在10%到15%以內,這樣的波動大部分人都是能接受得了的。

消費單買ETF,六億肯定不建議任何的貸款行為去做任何的投資,哪怕存銀行我也不會建議,這個是六億的紅線,就是不做任何的階段。這是比較武斷的行為,但是六億不建議,千萬不建議。哪怕再好的時間節點,再好的機會出現的時候,也不要借錢投資。邏輯很簡單,確實可能會賺錢,但人在這種狀態下,心理會發生一些變化。當自己認為這個一定會賺錢,突然間給你一個回調,你馬上就會懷疑自己。而且因為是借款,所以心態會更加容易崩,不是很建議。

消費紅利剛才在指數分配過程中就一直在建議,我認為是紅利指數中彈性最強或者長久性最強的指數。但是消費紅利最近也明顯受了消費行業下行的影響,去年也有一些養殖類的周期股一直在底部出不來的影響。當然點位沒有跌太多,但估值還是在逐步下降。目前處於正常偏低一點點的樣子,可以稍微等一等。

最後講一下中證紅利指數,因為問的朋友很多。中證紅利指數是一個數據源非常不標準的指數。中證紅利指數是股息率加權,所有的現在包括問的,什麼很貴的,年費用要大幾萬塊錢的這樣的數據終端,或者其它的,包括雪球,包括其它各類的數據平台上面,都是採用市值加權。所以我們所有的統計數據的百分位也好,包括歷史數據也好,它的準確度相對會比較低。

但是六億採用的是中證指數官網的PE2和股息率2的估值。這個估值的好處在於,這個值肯定是準確的。因為是中證指數官方的數據,但這個數據的影響,第一在於它是靜態市盈率,每到年報更新的時候波動會比較大一些。

其次它的百分位不是很完整,因為它的數據並不完整。六億是通過了這幾年自己定投下來的,自己手工拉取的數據,做的一個數據的歸集。這個裡面的可靠性、穩定性顯而易見,也還是會低於真正的完整的中證官方的數據。但是這個數據確實拿不到。我們基於我們的核心數據和基於數值加權的數據,兩項對比或者互相比較,我覺得作為模糊的正確是沒有問題的。

有人問我今年收益幾個點?今年我只剩兩個點了。

守正出奇的比例用多少,這是最後一個問題。15%左右。因為這是六億的概念。

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裡,如果大家對這個事情還有一些想問的問題,可以直接去原先發布的帖子詢問,六億後面會一一回復的,謝謝大家,再見。

作者:雪球路演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cc3b0d983b370b9ef0754a9070b9f8c.html